「二十三十」背后,柠萌影业的加减法 | 独家专访
👆本号引起极度舒适,建议星标一下
这一次,在更加集中的品类、以及在剧集名称上主动靠拢的选择下,“类型剧”的整体感受、现实题材的制作方法论等回溯性问题,更直接地摆在了柠萌面前。
作者 | 周亚波
采访 | 周亚波 王亦璇
设计 | 关喆
直到“三十而已和二十不惑串场”的话题成为了两部剧的又一个热搜,有一部分观众才知道,两部热播剧《二十不惑》和《三十而已》(以下简称“《二十》”、“《三十》”)均出自柠萌影业这一家公司。
登上热搜的片段是《三十》当中一段不影响主线的插曲:三位女主回到大学校园,潜入了大四答辩预热现场,坐在她们前排的,正是《二十》的四位主角。交头接耳中,两个年龄层女性各怀心事却表达迥然的心理状态,以彩蛋的形式得到了比对。
彩蛋在侧面体现了柠萌对这两部剧集品控的自信。“在拍摄期的这个串联创意既发自趣味性的‘玩梗’本能,也完成了两部作品作为女性系列的互文和联动。”柠萌影业总裁陈菲告诉三声(微信公众号ID:tosansheng)。
柠萌影业总裁陈菲
一方面是完全独立的两部作品,创作手法也大相径庭;另一方面剧名的靠拢明显意有所指,在表达风格上也有相同之处。于是,在当下的阶段,两部剧如何承载柠萌影业在内容生产上的寄托,便更值得从共性和个性两个角度去解读。
2019年夏天,柠萌影业也曾面临过《九州缥缈录》、《小欢喜》、《全职高手》等几部剧集互相“撞档期”的问题。此次《二十》、《三十》的开播时间更相近,同样非柠萌的本来计划。但这一次,柠萌的应对要从容不少。热度和口碑回应了题材乃至剧名上的呼应,排播的劣势反成合力。在这背后,柠萌在“系列剧集”当中的路径探索、现实题材的创作方法论回溯,也成为了更有价值的问题。
在行业内,成立近6年的柠萌影业已成长为剧集市场的头部力量。相比一些传统影视同行,“出生带有互联网基因”的柠萌,希望自己能够在社会和市场环境的双重变化下,确立影视内容公司的定位与需求。
反过来,定位的调整和需求的变化,也在柠萌身上有着鲜明的呈现。“超级内容连接新大众”是柠萌成立以来笃行的产品战略,在此之下,以现实题材剧集为“旗舰”的大考中,一种平衡正在呈现,一种能力也在沉淀。
01 | 三重标准
“一是好故事、好人物作为基础;二是人设背景、话题内核的新颖;三是有情怀,符合当代价值观,这三点对内容的评判标准,我们是没有变的。”柠萌影业执行副总裁徐晓鸥在接受《三声》专访时表示。
柠萌影业执行副总裁徐晓鸥
这构成了《二十》和《三十》两部剧的创作基础,同时也导出了从各自特点出发的、截然不同的筹备过程。时间线上,两部剧从立项到播出都十分相近,但《二十》的项目萌芽点比《三十》要早,剧本的准备周期也更加长。
原因来源于多个方面:首先,《二十》是市场上几乎没有出现过的、聚焦于“大四毕业生群像”的题材内容,相比之下,《三十》的“都市女性群像”则更需要在已经形成的市场中突围;其次,《三十》更多地来自柠萌签约编剧张英姬的独立创作,而在确立了“写故事的人”要尽可能接近剧集人物年龄的原则后,集体创作贯穿了《二十》的剧本阶段,创作主体则是一群年龄贴合、但经验有所欠缺的“新鲜血液”。
徐晓鸥透露,《三十》最初源自张英姬迈过30岁后的思考表达,片名“三十而已”也是她的创意,“在2018年上半年拿到第一版大纲后,我们就相当满意,后续的剧本创作也相对顺利。”
相应地,立项更早的《二十》初期筹备则相对曲折:集体创作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更多,许多故事、情节、人物的设定是一遍遍的讨论磨出来的。“二十不惑”的片名,诞生在最终决定两剧要在剧名上形成呼应之时,时间偏向中后期。
《二十》的编剧团队的平均年龄在25岁左右,想要组建并用好这样一支编剧团队本就不是易事。年轻这一特质的“双刃剑”摆在明面上:思维的无缝衔接是优势,但写作者本身的“不成熟”成了劣势,在发挥优势的同时,写作技巧、创作手法上的不足就需要通过团队和流程来补足,团队中相对成熟的编剧、先期充分的调研都构成了补足的具体要素。
“这其实是一个从点到面、再从面到点的过程。”徐晓鸥表示,“比如《二十不惑》,我们用了很长的时间去做调研,用问卷、访问等各种方式采访大四学生,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则确定在他们身上承载什么样的表达和主题;至于桥段的设置、人物的勾画这些技巧问题,则是最后实操的编剧技能问题。而前期的定调是比较重要、比较难的。”
徐晓鸥所强调的“三个步骤”形成了一种框架,成为了柠萌的现实题材剧集方法论的一部分,与强调的“剧集内容评判三大标准”相呼应,也同样应用到了《三十》的准备期当中。
从编剧张英姬的角度,相比此前参与的更偏情感的《好先生》、《恋爱先生》等作品,《三十而已》更加偏向现实表达,对她自己而言是挑战与突破。这种框架也为这种突破的尝试保驾护航。
《三十》当中,观众可以看到的一些宏观的状态与微观的细节都承载了这种表达。对“柜姐”这一职业状态的呈现、对“沪漂青年”生活状态的描摹、对三十岁女性生存困境的展现,都经历了前期采访和深挖,也都在为主题和价值观的表达所服务。
02 | 两类现实
从7月14日《二十不惑》上线爱奇艺、湖南卫视,7月17日《三十而已》在腾讯视频、东方卫视开播算起,两部剧就成为了“热搜专业户”,讨论围绕着剧集质量和现实表达展开,在大多数赞誉的声音下,也夹杂着一些不可避免的质疑。
不论是哪种声音,在筹备阶段就可以预见。柠萌影业总裁陈菲将《二十》、《三十》分别定义为“拓新”与“突围”。前者作为稀缺题材的初尝试,创新的难度较高,但限制较少;后者的同类型女性情感戏已有不少,从特殊人设出发如何抵达真实共情,同样考验着主创。
而作为柠萌新女性系列的“首发作品”,《二十》和《三十》承载着陈菲和徐晓鸥更大的寄望——如何真正做出女性视角、女性立场的,价值观符合时代特性的犀利表达。
最终,两部剧开播之后都收获了热度和口碑,“真实”、“细节”、“代入感”是评论中的关键词,社交网络上的讨论热度也居高不下,许多处于两部剧各自年龄段中的观众都体会到了共鸣。
然而,在现实题材的创作中,“真实”又往往是一件非常玄的东西,一些“这不是我的大学生活”、“普通人的30岁根本不是这样的”的声音往往也会相伴出现。对比较重视用户洞察的柠萌而言,如何甄别这些声音,转化成下一次的经验,也是长期创作中的一个重点。
“观众的体验对我们的创作是有反哺的,这也是我们不断和观众建立连接的一种方式。”徐晓鸥表示,“但不是说所有的情绪都可以转化为故事,或者说不是所有的情绪都是真正的真实,你要去判断里面的哪些情绪是具备共性的,能代表观众的声音。”
在陈菲和徐晓鸥看来,一方面,哪怕《二十》、《三十》都是女性视角的现实题材的剧集,其表现手法也非传统意义的 “现实主义”,另一方面,将“现实”作为表达重点的影视作品,所面临的真实度考验也必然会增加,相比“我没遇到过”的情景质疑,主创更不希望看到的是“不可能这样”的逻辑质疑。
这一维度下,所要的真实并不是与现实完全对应的“事实还原”,而是更高程度上的一种提炼,一种人物和动机的合理性,这两类现实有着根本上的区别。放在《二十》、《三十》当中,则是女性在不同人生阶段由不同心智、不同经历所带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逻辑的合理性。
“回过头来看《小欢喜》,宋倩(陶虹)其实是一个有点嗨过头的母亲,但你会理解,‘她如果是我妈大概也有可能会这样,虽然我妈最终没有这样做。’创作者要理解的,是这一层面的含义。”徐晓鸥表示。
所以,当《三十》当中顾佳(童瑶)为保护孩子做出关门打人举动的同时,社交网络上的转发也不限于“爽到我”,而是在“恨意”和“爽感”交织背后,引出了关于“为母则刚”等话题的讨论;在王漫妮(江疏影)最初沦陷于梁先生的情感攻势时,观众既有旁观者视角的不解,也有代入其中更深刻理解人物的反思与讨论。
这正是“逻辑打底、细节填充”的方法论所在。同样,《二十》在剧情开头,“十点半要求关灯睡觉”的梁爽(关晓彤)并非每个大学宿舍都有,但类似的人物行为逻辑,确实又在现实当中大量存在,这成为了剧情说服力和观众共情的基础,也为梁爽在此后的思维模式和行为动机打了底。
在不断的内容产出中,柠萌对现实题材的认知也在变得更加深入,团队中不乏对女性议题有表达欲望的女性话事者,其中包括了陈菲和徐晓鸥。“这次双制片人的联合署名充分体现了柠萌协同合力的企业文化,这在柠萌的作品中并非首次;当然也寄托了个人对这个题材的喜好,我和晓鸥身为女性感同身受,在女性题材上确实有强烈的表达欲。”陈菲表示。
03 | 一种沉淀
协同与合力形成了一种纵向的沉淀。如果说此前数年柠萌先后完成了精品古装剧、新型网剧的突破,并在去年的《九州缥缈录》和《全职高手》形成了组织能力的“往前一步”,那么,2020年夏天柠萌同时交出的《二十不惑》和《三十而已》,更像是在核心能力圈的一次深耕。
“从多元化的角度看,其实现实题材剧,较难有太多的突破。”徐晓鸥表示,“现实题材剧的创新和突破,更多的是在于破题,你怎么来看待你生活的这个时代,你怎么来看待你自己的生活,或者你怎么能够看到一些‘观众想看到的表达’。”
徐晓鸥将创作比作西瓜:“你从哪一刀去切,切出来的瓜是不一样的,看到的纹理也是不一样的。其实我们更多的就是在找多个这样的切口,这个切口是不是有意思,是不是有很多表达能够承载,是不是你自己想说的,这个很重要。” 这种比喻下,这一刀够不够深、能否形成共鸣,还是说浅浅的一刀,大家看一看表皮即可,成为了创作者功力的考验。
在与观众共同成长的过程中,创作者不用也不可担心“观众看不懂”,而“刚好领先观众半步”的距离,是陈菲和徐晓鸥追求的理想状态。
和教育题材“小系列”一样,柠萌对两部“新女性题材”也有共同的追求。“直面问题和痛点,不回避不矫饰,不是消费、渲染焦虑,而是提供新的视角和解决方案,呈现出各种可能性,让观众得以思考、共情,并获得力量和滋养。”这是陈菲谈及柠萌做现实题材剧集出发点时的表述。
这样的理念贯穿《二十》和《三十》的创作过程。从方法论的角度,结合主创对社会现实和用户情绪的长线洞察与采集,提炼转化的实操能力进一步提升;而从内容拓新的角度,与同属现实题材的“小系列”并举,“新女性系列”的问世,不仅丰富了柠萌的现实题材品类,也让其“现实题材”序列有了更多维度的社会关照。
不论是制作方法论还是内容品类的进阶,都体现出柠萌在内容创作这一主业上的深入。陈菲表示,在将近6年的沉淀当中,“柠萌的核心竞争力,仍然是持续不断生产出头部内容的组织能力。”
在聚焦主业深耕内容的战略转向中,陈菲介绍,柠萌独具特色的“合伙人+精英团队”的生物型组织在持续焕发活力。“以创始合伙人为核心,随着公司战略的试错和拓新,业务版图、组织结构、人员流动的适时调整形成了良性的变化常态,我们不断筑高护城河,并持续自我迭代。”
如果说拓宽内容赛道是柠萌的“加法”,那么在影视产业链中的业务探索,可以算作是柠萌的“减法”:2018年,柠萌将曾经在一些剧集制作中承担特效品控的子公司关闭;2019年下半年,柠萌旗下的演艺经纪子公司也与公司主体分离,独立发展。这成为了柠萌调整自身主业定位的外在表现。
陈菲介绍,柠萌这些年逐渐建立起了一套创作生产方法论,包括前期的研发及破题、人物画像和世界观搭建,中期生产制作阶段的“半开放生产体系”,后期的内容运营等贯穿全链条的方法论。通过一次次的复用和迭代,柠萌的能力圈得到厘清和强化,内部团队的协作与外部工种的合力越来越高效,形成了颇具特色的集体共创机制。
减法终究是为加法服务,体系带来了柠萌内容生产力的进阶。业务的分离并不意味着事情变少,而是资源的重新分配,“蓄力是为了更精准的爆发”。
一方面,柠萌会将“系列化”进行到底。陈菲透露,柠萌将同时推行题材系列化和作品系列化,比如国民话题、女性成长作为题材系列化的两大方向会继续深耕,“我们希望未来每两年都能各推出一部国民话题和女性成长的现实题材作品;同时,在单个作品系列化方面,《小欢喜》和《二十不惑》的续集计划都被排上了日程。”
另一方面,柠萌也积极探索剧集赛道的不同品类。陈菲介绍,从最初进入市场确立“超级内容连接新大众”的战略开始,柠萌就定位头部内容,但剧集“头部内容”的边界也在变化。“原本我们是做台网大众的头部长剧集,酝酿两年之后,我们今年也会发力开发纯网的圈层头部短剧集。相比长剧集针对广泛的大众用户,具有强圈层属性的短剧集,在表达上追求更新锐更极致。我们初步布局的三个题材赛道包括两性话题、悬疑现实、青春言情,比较能够承接柠萌的现实题材创作优势。”
在柠萌成立的2014年,就经历了“用户剧集内容消费从电视端转向长视频网站”的巨变,而今天,在短视频的内容消费趋势对长视频形成猛烈冲击的当下,长剧集如何顺应变革浪潮,柠萌一直在思考和探索。
“比如长剧集的ToC趋势,比如科技的发展对长剧集的产品形态、用户体验、甚至生产方式和播出渠道的颠覆。变化是永恒的,我们要做的是确立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不断让我们的组织生态进化,因为任何战略目标最后都要靠人来完成。”陈菲表示。
“我们这个行业当然需要才情横溢的创作者个人,但更需要能协同互相成就的集体。这也是我个人关注和着力的重点,怎样构建好柠萌这个生物型组织,让众多有才华的、志同道合的人汇聚在一起,持续不断创造出记录时代抚慰人心的精品内容。以‘人塑内容、内容塑人’为使命,最终驱动我们不断向前的,是一致的价值观。”
才华横溢的个人与互相成就的集体,刚好呼应了《三十而已》和《二十不惑》的创作过程,构成了小小的巧合。
©三声原创内容 转载请联系授权
【爆料或寻求报道】加微信号:sanshengss333
【商务合作】加微信号:sansheng_kefu
【点击下方图片】 了解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