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9月16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桃花坞」中的社区实验|专访

三声编辑部 三声 2021-06-03


「桃花坞」希望能为近郊社区经营提供探索性的样本。


节目之于实体产业的价值可以是“理念的植入”。通过明星嘉宾的曝光、故事情节的展开,越来越多人会关注到「桃花坞」这样的社区形式,“年轻人也会被吸引到城市周边来度过假期。”


于是,一场关于打造社区、关于经营生活的“旅途”就此展开。



采访|王亦璇

作者|杨睿琦



「桃花坞」是一场从社区到社交的实验。


这场实验的筹备时间漫长——刚加入腾讯视频不久,天际工作室总监、《五十公里桃花坞》总导演池源就已经开始策划。


池源也曾参考腾讯视频于2015年推出的综艺《我们15个》。从《我们15个》到《五十公里桃花坞》,对综艺的超前认知也终于落到实处。


那时,《我们15个》还被称作是一档有“网感”的节目。而现在的《五十公里桃花坞》,虽沿用了15人群居生活的基础模式,但其制作逻辑却与前者完全相异。


在池源看来,「社区」取代「生存」,成为「桃花坞」的主要叙事。通过给予嘉宾们充分的施展空间,他想展现的是一群人从无到有的社交,以及远离城市嘈杂之后,对本真生活的追求。


而这也正贴近创作团队对年轻人生活方式的观察。城市所能提供的社交场景和玩法越来越单一,池源告诉《三声》(微信公众号ID:tosansheng),“我们为什么不给都市青年打开一些新的社交方式呢?”


“沉浸”于「桃花坞」,池源认为,在距北京城区五十公里开外的平谷,在桃花盛开的春夏,正如节目slogan「一个人抵达、一群人出发」所表达的一样,15位嘉宾们在从陌生到熟悉,也正是彼此作用、相互交流的过程。


另一方面,「桃花坞」希望能为近郊社区经营提供探索性的样本。池源告诉《三声》,节目结束之后,桃花坞的建筑将留下作为继续带动周边旅游消费的经营场所。


池源想着,如果说节目之于实体产业的价值可能是“理念的植入”。通过明星嘉宾的曝光、故事情节的展开,越来越多人会关注到「桃花坞」这样的社区形式,“年轻人也会被吸引到城市周边来度过假期。”


于是,一场关于打造社区、关于经营生活的“旅途”就此展开。



01|从准备到开始


在距离北京城区五十公里的平谷,沿着铺满彩绘的小路走下来,眼前是一座砖石垒砌的白色小房子。


这是「桃花坞」内的“烘焙屋”,“多慢Domaine桃花坞”的标语印在墙壁之上。节目总导演池源坐在椅子上,身后的照片墙上挂着张翰、孟子义和赖冠霖的拍立得照片。


池源将发生在「桃花坞」的一切定义为“社交观察实验”。与同类型其他综艺相比,「桃花坞」的“实验”周期相当漫长,去年录制《平行时空遇上你》时,池源就已经开始正式筹备。


“对于桃花坞来说,没有半年的时间去思考,去想清楚这个节目要怎么做,是不可能的。”池源这样解释道。作为腾讯视频综艺工作室旗下第一个导演工作室——天际工作室——的负责人,池源坦言,平台在综艺制作的前期过程中发挥作用,平台赋予了团队创新的时间。


而业内则对目前的行业发展现状达到共同感知,即大多数的综艺模式已被观众熟知,“基本上你知道的类别都在这儿。” 如何在饱和的综艺市场上做出新意?池源觉得,需要“将综艺的概念放大、外扩。”


换而言之,横向维度上,与电影、电视剧达到某种结合与平衡;纵向维度上,则需深挖目前我国观众的生活状态与生活方式,将“综艺作为社会观察的一个切口”。


池源开始将目光锁定在「桃花坞」。


距离北京城区五十公里的平谷,因出产甜美可口的桃子而被人熟知。而坐落于平谷县城内的「桃花坞」,则鲜有人知。


比池源“先来一步”的是知名建筑设计师马清运。2019年5月10日,马清运在北京文化创意大赛上宣布与「桃花坞」整村开展合作协议,打造「桃花坞 Peach Grove」。


在马清运的计划中,村落中的20间老房子逐一被设计改造,多样的社交需求与经济业态被打通,使「桃花坞 Peach Grove」成为“国际大都市边的国际化小乡村”,为城市中的人们提供一个“美好乌托邦”。


这与池源的构想不谋而合。在池源的日常观察中,都市内的年轻人的社交方式日渐单一,“他们连KTV都不去,现在都去剧本杀、密室逃脱。”选择远离都市的安静近郊作为综艺「场景」,以探索综艺外的更多社交可能,成为池源的下一步构想。



02|从社区到社交


接过「桃花坞」,池源第一反应是“懵”的。“当时我们看到之后甚至想换地方。”,池源来到「桃花坞」进行选址时,马清运计划改造的20间房屋还未竣工。钢筋、水泥、四散的泥沙飞尘成为「桃花坞」留给池源的第一印象。


而池源很快意识到,「桃花坞」非常规的“半成品式”综艺「场景」,某种程度上为「人」的表达提供空间,“很多设施都没有到位,所以艺人是有空间可以做的。”


在社会学理论中,十五人是构成一个「社区」所需的最小范本容量。从节目策划之初,池源就希望能以「社区」概念为依托,打造出有社交、有生活、有经营的综艺节目。


由宋丹丹、舒淇、郭麒麟、张翰、周杰、汪苏泷、赖冠霖、李雪琴、辣目洋子、孟子义、周也、彭楚粤十二位艺人及时尚主理人苏芒、艺术家陈陈陈、设计师OO(欧欧)组成的十五位嘉宾构成了《五十公里桃花坞》中的「人」。


“比如郭麒麟,他的性格很中庸,他对人生的理解和很多年轻人不一样。”,池源这样认为,“我觉得他们都是代表自己的那一类人。”,嘉宾们的“差异化性格”影响着池源的决策,“像李雪琴就是慵懒的性格,彭楚粤又和她完全不同,每个人的性格真的很不一样。”



“其实观众可以看到,这十五个人之间没有特别熟,当时选的时候,也是故意选择没有特别熟的。”在参考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之上,池源将“差异化”与“性格”作为选「人」的首要条件,十五位性格、性别、年龄充满差异的“个体”成为池源的“实验样本”。


十五位艺人需要自行“找伴”入住桃花坞中的三座小屋——“三号院”、“六号院”以及“八号院”——它们彼此相距100米内,傍山而建。


这正是为了找寻平衡的边界感而设置的距离。“大家刚来的时候,想着每天晚上三家一起吃个饭。但是真正入住后的情况是,三家做饭开始各做各的。”,池源向《三声》讲述。


群体心理学理论奠基人勒庞认为,“人在群体中会释放更多本能的东西”,而出自本能的真实表达在池源看来,则会为综艺节目带来危险的“失衡感”,“可控状态下的半失控”成为池源的选择。


「桃花坞」中的编剧只负责综艺叙事大框架的建构,嘉宾的个人行为则不会受到限制,“你只需要对嘉宾保持期待,人物关系会慢慢展开,后期观众就可以对人物展开了解,毕竟每个人都有他的另外一面。”,池源向《三声》讲述。


卫视出身的池源起初对这种“半自由”的状态有些“担忧”。“每天拍摄的时候,我们也会犹豫说要不要去干涉一下,但我们最后还是放弃了,还是想看看他们到底会怎么样。


《五十公里桃花坞》第一期上线后,“开会”环节引发网友讨论,池源向《三声》透露,“开不开会,居民们根据生活生产的需要决定。后期大家就没有那么松散,很投入,这也是很真实的状态。”池源认为,这是《五十公里桃花坞》关于“真实”的“最大亮点”。


“除了第一次我们建议他们可以做什么以外,后面大都是嘉宾们的自发行为,他们开会自己决定是否可以做一些创意性或者事业性的东西”。


池源所在的“多慢烘焙屋”,墙外是孟子义与周也的手绘图案,粉红的桃子和小花被画在路边的小石墙上,鲜艳明亮。


“《五十公里桃花坞》中的每个人都想做很多事情。”池源向《三声》介绍,“比如说,前段时间,区团委的相关单位在平谷办了一场活动,地点正位于前往桃花坞的半山腰上。节目组看到以后,想到可以在桃花坞举行类似的公益活动。“周杰正好在策展,年轻人也可以在这烤烤披萨,看看周杰老师的展,做一些他们愿意做的事。”


由艺人嘉宾带来的“明星效应”将「社交」这一行为扩大化,流行于城市青年中的「社交」行为,被平移至距离城市中心五十公里的「桃花坞」。而这也意味着,「人」的到来与置入,为从「社区」到「社交」的改变,提供了一种可能。



03|从个体到集体


“每个人都是别人的镜子,你在人群中其实看到的都是你自己。”《五十公里桃花坞》的开场白中这样写道。在十五人组成的“小型社区”中,每一位嘉宾的身上都承载着“社会样本”的“情感投射”。


“我个人理解的社区,就是把一群性格迥异的人放在同一个时间和空间下一起生活,而对像我一样比较难以融入社交集体中的朋友们,我想说,如果你融入不进去那个集体,那可能是那个集体不适合你。”当被问及怎样看待“社区感”,李雪琴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来到「桃花坞」之前,李雪琴觉得,“我们的工作东跑西颠,很难连续在一个地方生活,没有那种沉浸感。”而在《五十公里桃花坞》的录制过程中,李雪琴作为社区中的独立「个体」,开始慢慢走向「集体」。


“你会发现,天天喊‘我要躺着’喊得最凶的就是李雪琴,但其实最忙的也是她。”在池源的描述中,李雪琴成为「桃花坞」小型社区中的活跃分子,“你到哪都能看到她,什么她都掺和一下,织毛衣她也在,广场舞她也会去。”


“很多人一生都在学习怎么认同、喜欢自己,有的人这辈子都活得很拧巴,就是因为他(她)对自己不够认同;当然也有一些人年纪轻轻就很爱自己,这个可能是天赋、幸运,大多数人真的要去和自己做斗争。”李雪琴认为,「个体」并非一定要走进「集体」,优质的自我相处、喜欢并接纳自己是一种理想生活范式,但试着走进「集体」,也许会变得不一样。



明星嘉宾作为“社会样本”的个体代表,一方面以“明星效应”为「桃花坞」增加曝光,另一方面则为「桃花坞」拓宽更多业态维度,“对内消费”与“对外营业”双维度的业态新形式开始呈现,使得「桃花坞」在综艺下的产业链路得以延长。而将其置于未来乡村文化社区的构想之中,更为宏观的“个体与集体”意义则在此发生。


“「桃花坞」慢慢会转化成一个文化小社区,以后可以对外营业或者有更多可能。”池源向《三声》介绍。弱化传统综艺的“生存逻辑”,《五十公里桃花坞》将落点置于“精神问题”的探讨,即在高度发展的社会环境与都市生活中,“我们该怎样活得更好?”


“在城里面,你的活动范围很小,而「桃花坞」这里有山还有水,这就是往前跨了一步。”池源的认知前置于综艺,明星嘉宾和三栋院子成为《五十公里桃花坞》的外在表现,而池源认为,由「桃花坞」这一社区形式所构成的「社交」网络与内核,是「桃花坞」得以可持续发展的深层动因。


「桃花坞」的设定并非来自于都市青年对于理想生活的“乌托邦”幻想,而是借助《五十公里桃花坞》为未来乡村文化社区的发展提供一种真切可能。


“未来都市附近是不是都会慢慢有新型乡村社区出现,这是不是大家觉得好玩的地方,会不会是一种未来的方向。”池源以这样的猜想结束他的“大型社交观察实验”。


而「桃花坞」的天然场景,以及节目在十五位嘉宾身上试图挖掘与展现的“美好、温暖与治愈”情绪,则成为《五十公里桃花坞》的内在气质。池源认为,“《五十公里桃花坞》能够让大家产生对乡村社区美好生活的向往就好,至于是在平谷还是在哪里,我觉得都不重要。


 END 


©三声原创内容 转载请联系授权

 爆料或寻求报道加微信号:sanshengss333

  【商务合作加微信号:sansheng_kefu


 点击下方图片】了解更多精彩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