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的微改造,人民的大幸福!
天河区
老旧社区微改造不大拆大建 功能提升为主优秀案例展示
老旧小区微改造
一直是街坊们关注的焦点
天河区政府为此下足了功夫
下面一起跟着小天来看看
这些改造后的新面貌吧~
天河区纳入微改造2019年-2021年三年计划的项目共88个,共投入财政资金约10亿元,截至目前,已完成工程建设的项目有68个,正在开展工程建设的项目有19个,正在开展前期工作的项目有1个。其中,今年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为民办实事,天河区对27个项目实施改造工作,截至4月中旬,已完工7个,剩余20个项目正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加快推进改造,将于12月31日前全面完工。上述88个项目共涉及用地范围143.323公顷,总建筑面积280.23万平方米,共惠及34338户,12.07万人。
结合微改造工作,天河区既有住宅加装电梯不断提速增效,办理使用登记证834台,累计发放财政补助5310万元,成功打造了东成花苑、德欣小区等一批老百姓满意的品质社区。
天河区住建园林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天河区切实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贯穿党史学习教育全程的重点内容和关键环节,用绣花功夫推进老旧小区微改造,让群众得实惠。全区88个老旧小区微改造共投入财政资金约10亿元,惠及12.07万人,成功打造了东成花苑、德欣小区等一批有活力、有温度、老百姓满意的品质社区。
下面一起来看看这些
让市民满意的微改造例子
有你家的小区吗?
加装电梯+提升社区文化活动
●基本情况●
东成花苑建成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是典型的单位大院与商品房混合型住宅小区。小区占地3公顷,总建筑面积75000多平方米,由8栋多层住宅组成,共23个梯口,所有梯口建成时均不带电梯。小区居民总户数900多户,共2500多人,其中老年人、中青年、儿童各占约三分之一。
●改造内容●
针对开放型单位大院与商品房混合型老旧小区特点,该微改造项目侧重完善基础板块,重点提升小区公共景观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有活力、有温度的品质社区。采用精细化设计铺装系统、标识系统和公共家具等3类景观要素,通过黄蓝2种色系构建小区特色视觉系统,一体化设计小区主入口,强化入口形象,整体提高小区环境品质。
●探索两大模式●
一是微改造与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相结合。
针对小区4种主要楼型进行加装电梯初步规划,包括加装位置、尺寸、加装方式、电梯井道外观材质、轿厢选型等,并在微改造方案中形成加装电梯专章。
二是微改造与社区文化活动提升相结合。
结合小区不同年龄层次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拆除了小区部分围栏和整治无序绿化5处,充分利用物理空间,增加约800平方米的公共活动空间。设计了儿童乐园、社区乐园、康体乐园、长者乐园和颐养乐园5大主题庭院,并通过一条健身跑道将其有机串联起来。
微改造后
党建引领打造新型美好社区
●基本情况●
德欣小区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末,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共有楼房17栋54个楼梯口,1087户,常住人口约4215人。改造前的德欣小区基础设施陈旧、公共配套缺乏,环境脏乱差现象严重。
●改造内容●
2017年12月,德欣小区被列为建设部在广州的试点项目之一,在改造中创新思路,以党建为引领、完善基层治理,积极打造“共谋共建共治共享共管”的新型美好社区。新增了“长者饭堂”“便民生活服务点”等一批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这个曾经在时代变迁中失去光彩的老旧小区“脱胎换骨”展露新颜,小区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显著提高,成为住有宜居的典型代表。
“广州经验”登上联合国官网
一份名为《活力 包容 开放 特大城市的绿色发展之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广州地方自愿陈述报告》在联合国官网可持续发展目标专栏全文发布。其中,天河猎德大桥试点开展桥下空间微改造作为可供借鉴的经验被写入报告当中。
2017年的11月,南方都市报CBDTIMES联合天河区住房和建设水务局发起“桥下空间,你我共建”天河区桥下空间综合利用方案有奖征集活动,不设门槛,不限专业,就桥下空间的“微改造”问计于民,要让桥下空间变得“好看好用好管”。猎德大桥底经过微改造后变成龙舟文化公园,好走好玩,成为市民打卡地。
桥下空间是如何大变身的?
一起来仔细看一看!
华南快速路黄埔大道桥底重新进行了涂装
地面也整修平整
还增加了石凳供市民休憩
开车经过中山一立交
已完成亮化的桥底不再压抑昏暗
桥墩上镂空的城市地标图案
也为单调的桥下空间增添了活力
在临江大道的琶洲大桥底
经过品质提升
原来长期占据桥底的小房子不见了踪影
此处摇身一变成为江边观景平台
引来市民打卡……
再来看看更多的
桥下空间变身后的成果——
广州大道江月路桥底
黄埔大道临江大道桥底
素材来源:天河区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gzthf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