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复建筑|成败虚掷,武康路67号与陈立夫的百年沉潜人生
今朝灰瓦一窥往昔繁华
建筑为三层砖木结构,层间有显眼的腰线。建筑面西南,立面规整,底层两开间作错列半六边形前出,三面设窗。阳台水泥护栏作中式几何形镂空图案。
两侧山墙顶部各嵌有圆形水泥堆花一组,其构图为巴洛克风格的垂饰花篮,图案精致。红瓦坡顶、烟道出檐。主入口设在建筑东南侧,为传统西式拱券结构,步道为四级入户台阶,左右花岗岩门柱基石。
木质楼梯细部图案
主入口的拱券门
跌宕纵横百年人生
陈立夫(1900-2001),浙江省吴兴人,名祖燕,号立夫。陈立夫是20世纪中国的重要人物之一,中国国民党政治家,大半生纵横政海,曾历任蒋介石机要秘书、国民党秘书长、教育部长、立法院副院长等各项要职。
1924年获美国匹兹堡大学采矿学硕士学位后,陈立夫一心想学以致用,成为一名采矿工程师,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尽绵薄之力。但在已为蒋介石重用的哥哥陈果夫劝说下,1926年陈立夫回国担任了蒋介石的机要秘书。
1932年,任国府中央组织部长
1930年代,陈氏兄弟掌握了国民党的党务大权和中统特务组织,一时“权倾朝野”,建立了政治派系 “CC系”。陈氏兄弟是著名的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之一。1938年,陈立夫又当上教育部部长。为适应抗战的需要,他建立了一套有利于战时教育的制度与纲领,并在抗战爆发后号召知名高校内迁,以躲避战火,在战乱期间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著的贡献。1949年国民政府迁台后,陈氏兄弟以及CC系成为国民党失守大陆的替罪羊,被排挤出蒋介石的权力中心。
1950年陈立夫50岁,正好是他百岁人生的一半,也是人生的转折点。他和家人被迫离开台湾远走美国,在新泽西经营一家养鸡场并以卖鸡蛋为生。在留美的18年间,陈立夫为谋生还卖过一些自制传统食品,如做月饼用的咸蛋黄,“陈立夫辣椒酱”在美国华人圈子里更是小有名气。他在自传中写道:“替政府工作这么多年,伺候了蒋公和党内党外不少人,而竟不受谅解,此后将不再伺候任何人,而照料鸡就没有这种感觉了。”
因与蒋介石之子蒋经国交情颇深,1969年陈立夫应邀返台定居。晚年提出一个“以中国文化统一中国”的方案,在岛内引发强烈震撼。他本人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护者。
晚年的陈立夫潜心研究中华文化,推动中医药的发展和国际认可,竭力推动海峡两岸的交流。2001年2月8日,陈立夫台中市中国医药学院附属医院病逝,享年101岁。
保存城市记忆、挖掘城市文脉,是我们这一辈上海人与父辈的维系所在。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化进程中,许多人文遗产正在消失。老马路中蕴藏的那些歆动世人的逸闻往事,少有人在摹想中投以一瞥。然而,这些故事的断简残片,信手掇拾便是一段沉甸甸的信史。关于武康路与衡复风貌区的更多故事,欢迎前来复兴西路62号衡复风貌馆探寻。
RECOMMEND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