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关键词-解锁专题摄影
去年8月初接到《中国摄影报》李倩编辑为“名家影谭”栏目采访的约稿提纲。第一次当“名家”,不用编辑扬鞭,俺自奋蹄,麻溜码字儿。不过有些激动过度,给啰嗦太多了。好在李倩编辑秀外慧中、立刻给把这些乱麻一样的文字收拾得妥妥帖帖。刊载文章原文名为《3个关键词,为摄影项目解锁》刊登于2017年12月1日的《中国摄影报》第一版和第二版,略有删减。感谢李倩的辛勤劳动。以下是和李倩问答的原文,请各位看官多多指正。
中国摄影报:日常生活中,您长期兼顾职场工作和摄影穿创作,也善于从工作中寻找拍摄的主题,比如《单位》这组作品,能谈谈这方面的体会吗?
答:
我是一名业余摄影师,摄影是我的精神世界,并不指望摄影获得经济收入。所以,在选题之初,我只会选择那些和自己关联最紧密,情感动机最诚恳的的题材展开拍摄。
学习摄影以来,我的几个拍摄项目选题都来自身边,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我业余摄影师的身份,没有专门的时间进行所谓“创作”,只能利用工余碎片时间进行体验和拍摄。我发现这种取材自身边,可以往复拍摄,进行深入细致摄影报道的方式最适合我。我的照片逐渐成为我和被摄对象相互信任、亲身体验、深入观察、长期相处所进行的真实、准确、严格、系统观察的副产品。
对于我而言,业余拍摄时间非常有限,是稀缺资源。所以,我总试通过摄影让自己和这个迷茫的世界谈一谈。相机是客观的,世界是物质的,我是唯一的。我认为最棒的表现方式就是与时代主题和个人灵魂同步共振的“托物见志”。《单位》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摄影报:现在有不少摄影爱好者希望自己能独立完成一个摄影专题,对于从一个画面或一个信息中逐步挖掘出一个选题,您的经验是什么?
答:
关于选题我觉得选题的来源无外乎指令表达需求,视觉表达需求和主题表达需求三个类型。前者来自外界指令,后两者源于自我观察体验,但其核心问题是一定要寻找到和自己内心结合最紧密、最诚恳的情感动机和最初的冲动、诉求。
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学者及评论家苏珊·桑塔格就已经指出:自1839年摄影术面世,“此后,几乎所有东西都被拍摄过,或看起来如此”。这真是个令人绝望的论断。它带来的坏消息是:要凭借题材本身吸引眼球的难度越来越大了;而好消息是:对于缺乏新意的题材,如果能够拍得让人耳目一新,那正好彰显作者敏锐的观察和独到的表现力。由此我们可以知道,题材并不是直接来源于客观世界,而是来自摄影师对这个已经运行了亿万年的客观世界的崭新观察和思考。
孙京涛先生在《纪实摄影风格与探索》一书中曾经论述选择拍摄题材的三条方法:一,就近取材,尽可能地在自己生活经验的范畴之中,选择与自己个人经验与知识储备相关联的题材。二,差异化思维挑选题材,从切身生活经验入手,利用每个人的经历、知识积累、思维方式、驾驭图像的能力的差异选择题材。三,剖析题材的社会价值、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和学术文献价值。
总而言之:认识世界是从拒绝它的表象开始的,但拒绝事物的表象肯定是从熟悉这个表象开始的。作者对一个事物、一个现象越熟悉,才越有可能深刻认识它。
中国摄影报:近几年您参加了多项围绕一个地域展开的拍摄活动,比如“万岁·万宁”“创新·大沥”,能否谈谈怎么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迅速找到摄影的切入点?
答:
迅速而准确的寻找切入点确实是个非常艰难的工作。《大沥人家》是我面临的所有选题中难度最大的一个:人地两生,时间有限,文化差异。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寻找到恰当的拍摄线索,并在这片完全陌生的坚硬土地上踩出自己的脚印,完成工作坊的题目对我是极大考验。期初,我不得要领,导致在拍摄过程中走了弯路,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陷入了严重的焦虑之中:失眠,焦躁,厌食、身心煎熬,几近崩溃。后来在袁冬平、李楠和孙京涛三位导师的指导下,我逐渐明确了这个选题的主题和切入点:《大沥人家》的主题来自工作坊本次《大沥.创新》的选题策划方案的第三部分“生活之谐”,用以表现大沥当地特有的新旧生活方式和谐共融,以表现大沥两代人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为切入点,借以反映在巨大的时代变迁面前大沥人与时俱进、丰富生动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同时,也要反映大沥人以宗亲为系、亘古不变的血脉传承。明面上是新旧生活的等量齐观,而在精神潜流上,则是传统更强大,表现的目的是让传统的力量更具主导性。《百年好合》的主题是“合”,夫妻和美,天人合一。其切入点为一对百岁夫妻的安和乐利的日常生活,表现出万宁优异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在拍摄、编辑过程中必须紧紧围绕主题,摄影师的工作是找出、展开和解释主题的照片,把这些照片作为证明主题的有力论据。
通常,够得上用一个摄影系列反映的社会事件,它本身具有相当的复杂性。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并且要把事件最本质的东西形象化,切入点一定要小。切入点要具备“四化”原则:故事化、具体化、人物化、戏剧化。也就是说,照片是对故事或人物的反映,而这个故事的情节或细节、人的行为和神态,必须具体并有引人入胜的素质。
中国摄影报:在对一个专题的深入过程中,和拍摄对象的沟通可能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如何才能让人们在镜头前放松下来,呈现自然的状态?
答:
我认为在拍摄过程中深入沟通有两个要素:首先是方向,其次是方法。
主题挖掘能力和拍摄思维上的深入,并不只是说服对方,而是说服摄影者自己,给自己一个深入的理由。这就必须具备一定的主题深入挖掘能力,避免在一个层面反复拉锯,摄影手段单一,情感单薄肤浅,拍摄思维上并没有做进一步的深入。
首先,专题的深入需要正确的方向。深入必须是在明确主题的前提下,按照主题的展开方向和层次逐步迈进。如果偏离了这一点,就会迷航在细枝末节和海洋中,如同盲人持机枪射击,射中靶心全凭运气。徒耗费各种资源,且收效甚微。在图片编辑环节,会发现好看的照片很多,却难觅真正符合主题的照片,悔之晚矣。所以说,拍摄时间长、下的功夫多未必是专题深入拍摄的充分必要条件,南辕北辙就是很好的例证。
在明确主题的基础上,对于拍摄对象的认识很难做到“一步到位”,大部分是在拍摄过程中不断修正和补充的。我的做法是在不同的拍摄阶段做“拍摄计划”,这个方法能帮助我把拍摄任务“细节化”,通过长期细致的观察和思考,把计划书中抽象的概括想法和现实中具体的画面建立合理的关联,这就是我的拍摄过程。其关键在于通过思考穿透事件表象和画面本身,用照片做论据不断证明主题。专题组照的拍摄,绝不是“好照片”的堆砌,尤其具备内在逻辑和思维深度。
其次,专题深入拍摄恰当的操作方法。专题的深入首先需要正确处理被摄对象的关系:在拍摄之初,要迅速消除对方的疑,让对方明确地了解你为什么拍摄。从不讨厌到接受,再到习惯甚至乐于和摄影师打交道。在拍摄过程中须以诚相待,守信。逐步寻求摄影师和拍摄对象在利益层面共同取向,以形成相对稳固的拍摄关系。进入拍摄阶段,尤金.史密斯会把自己形容为“被亲密接受的参与者”和“不受人注意的观察者”,他从一个自由摄影者、旁观者变成了事件的参与者。对于一个报道摄影师而言,照片只是和世界交往深入的副产品。摄影师的目的是和这个世界发生关联,而不是仅仅获得照片。
中国摄影报:即便是被认为记录现实的纪实摄影,在近些年也面对着如何突破的问题。作为创作者,您怎么看待纪实摄影在当下的创新?
答:
所谓“突破”和“创新”我觉得如果只是停留在表现形式方面的探索未免过于乏味。纪实摄影和艺术摄影的界限逐渐模糊,但是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作者对社会和内心的深切关注和探索。
在数字摄影、自媒体方兴未艾的今天,世界上每天产生的数以十亿计的数字影像并且通过互联网迅速传播扩散。我们前面说过,“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今天的纪实摄影如果想凭借题材吸引读者几乎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读者已经不需要像以前那样通过报道摄影师的照片来了解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并不缺少事实,但是鲜明的观点却成了一种实实在在的稀缺资源。纪实摄影表现事件真相的第一职能逐渐弱化,人们更渴望通过照片来了解摄影者对事件的评价和态度。纪实摄影师的职能逐渐由“真相见证者”转变为“观点供应商”。
中国摄影报:结合个人经验,您觉得摄影人日常可以从哪些方面吸取新的思路补养?
答:如何不断完善摄影师个人素养,该段内容曾经单独成文,详见链接:《职业摄影师六条自我修炼》
中国摄影报:能否谈谈您对好照片的评判标准?或者说什么样的照片在您看来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答:
摄影技术决定照片的下限,独立思考、敏锐的观察、正确的审美才决定了照片到底有多棒。摄影比的不是器材、技术而是作者的内心。
安塞尔.亚当斯说过:世界上只有好照片,没有好照片的标准。我最早接触到的是《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教材》中的有关评判好照片的标准:言之有物;能把读者视线引向被摄主体、简洁,这个标准更道出了好照片和杰作的区别在于是具备和每一个人都相关的所谓“普遍意义”。美国联系图片社总裁罗伯特.普雷基指出,评判好作品有三个基本的元素:内容与主题、形式与风格以及其中所蕴含的诗意与情绪。摄影批评家孙京涛对于好照片的叙述是:明确的细节,明确的情节,在两者兼备情况下,方向性明确的隐喻性和象征性。
博学多识常使很多人变得比原来更加愚蠢麻木,在缺乏独立思考的前提下,知识越多只会让人变得越愚蠢。面对众多名家的标准我们应该何去何从,应该如何区分佳作和杰作。我们发现:照片从平庸到杰作的评判标准,很像从山脚开始向顶峰攀登的过程。具备明确的的主题和内容,这是对一张照片最基本的要求,这个标准并不高,位于山脚下;开始向上攀登,经过位于山腰的形式和摄影语言关口;然后继续前行,直至达到到顶峰的普遍意义、隐喻与象征以及情绪与诗意这些非摄影的元素。我们会发现:无论哪个的标准,好照片必须不局限于对主题、细节和情节的表述,它必须超越现实、建立起和现实有着密切联系的诠释和转译;这是摄影物理特性的终点,也是摄影社会属性和审美属性的起点。我们惊异地发现,只有那些超过了摄影“物理属性”的界限,但直指人性的照片才是深深存在于每个人记忆中的杰作。
以上图文均来自宁舟浩的个人摄影网站
“注目礼” WWW.N-PIC.COM
↓点击“阅读原文”,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