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城市
↑ 得知女儿去世的消息后,老韩每天唯一的活动就是一个人靠在走廊里吸完两包烟。
试想一下,如果你老了你会最怕什么?
我的答案是孤独。在孤独中忍受病痛的折磨直至孤独的死去无疑是人生中最可怕的事情。
老李今年七十岁,已经在老年公寓住了整两年。他最盼望的就是月底,因为到时孩子们会来这里交费并看望他。老李知道也理解孩子们工作太忙没法在家里照顾他,但他最大的心愿还是住在家里,能天天见到孩子们……
含饴弄孙、安享天伦几乎是所有老人晚年的理想生活。然而,随着生活节奏的逐渐加快和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家庭被迫放弃了传统的家庭养老转而寻求一种新的养老方式。各种各样的社会养老机构应运而生,伴随着高低不等的收费,入住的老人衣食无忧。当我们自以为老人可以安享晚年时,我们却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他们不仅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他们同样有自己的心理需要,当他们从一个家庭庇护者、给予者、承担者逐渐成为家庭物质地位上的弱者的时候,他们更加需要情感的慰藉来克服失去工作和离开家庭之后的失落和孤独。
老年人大多十分节俭,他们只要求最基本的生活和医疗条件,决大多数社会化养老机构均能予以满足;然而在心理需求方面这些机构就显得有些无能为力。老人的孤独感并不是依靠昂贵的娱乐和健身设施所能排解,而对于那些活动不便或患有各种沉疴和老年性疾病卧床的老人来说,他们的整个世界就是身下的病床和眼前的那一片天花板。
养老问题是我们每一个人所必将面对的问题,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大部分家庭将逐步演变为“124”结构,也就是一对夫妻,两个家庭、四位老人,这种家庭结构意味着我们将面对更加严峻的养老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家庭从经济上赡养老年人的功能完全有可能被日益完善的社会保障所替代,现代化社会赋予老年人更多生活方式的选择。但是,家庭成员在生活上的互相关心、精神上的互相安慰,并不会因社会养老制度的建立而过时。
简单意义上的养老是"给生命以时间",而让老人从更高层次上实现精神慰藉则是"给时间以生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位老人都是一个英雄。在历经了青春的流逝、悲欢离合、社会变革、动乱乃至战争之后,他们依然搏动着的脉搏不啻为一种生命的终极胜利。
↑车窗外面是老王当年参加建设的石(石臼所) 菏(菏泽)铁路,他至今清楚地记得线路上每一座大桥的名称和长度。
↑90岁的老曾子女均已先他去逝,他患有严重的白内障,生活不能自理。
↑公寓的每个房间的窗户上都有一个观察口,用来观察室内老人的情况。
↑70岁的李积寿患有脑血栓后遗症,见到人总是很激动。很多老年性疾病使人的反应变得反常或迟钝。
↑在解放战争中邢付平把自己的九根肋骨和一页右肺献给了四平战役,当时他年仅20岁。
↑患有心脏病的老卢已经这样躺了近一个月,窗台上是孩子们送给她的布娃娃。
↑手里还捏着吃剩的半个馒头就睡着了。他们不仅仅需要晚年的饱暖。
↑老董今年80岁,患老年痴呆症已经十年了,两年前她被老伴送进了老年公寓。
↑女儿送父亲回老年公寓,由于要照顾重病的丈夫和高考的孩子,把父亲从家里送走实属无奈。
↑李树万70岁,脑出血后遗症导致生活不能自理。
↑张复英患有严重的青光眼,她在和我说话,可是脸却对着墙。
↑老宋卧床多年,他把所有生活用品都放在伸手可及的地方。
↑87岁的老刘因脑梗塞瘫痪在床两年多了,他不能说话不能行走。
↑张诗瀛76岁,到老年公寓已经整整三年了,他的房间已经很像个家了。
↑张惠芳从二十几岁就开始守寡,做了一辈子的家务,一个人把两个孩子拉扯成才,她曾赴北京参加第五次全国人代会;如今坐在轮椅上的她还嚷着要给别人做活带孩子,别人都笑她老糊涂了。
↑冬天,老李没有盖被子就开始午睡。因为神经系统的老化,老年人对外界环境的反映逐渐迟钝。
↑左手被缚在床上的老年痴呆症患者,家人为了防止她因神智不清抓伤自己。
↑老孙把护士叫到自己的屋里,可他却忘了想要说些什么。健忘是人大脑老化的一个重要信号。
弥留之际的老人。此后不到一周,她就去世了。
↑侯方仁,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为了救护战友失去了双腿和双臂。这是他用残臂夹着铅笔画的恩格思像。
↑“我们结婚的时候他才20岁……”正月初二84岁的储在时来老年公寓看望自己患脑萎缩症的妻子。
↑王士垣今年74岁,患有帕金森氏症。他乘火车十几个小时往返数百公里去看望肝癌晚期的女婿。
↑老路和老徐形影不离,老路是老徐的眼睛,老徐作老路的拐杖。
↑清晨公园里早起的老人们。
↑高志忠,25岁时在朝鲜战场被美军燃烧弹烧伤,永失双手。
↑张洪骏88岁,在公寓已经住了两年。每周六的上午,他都会接到女儿从福建打来的长途电话。
↑清晨她总是一个人坐在这里,从不和别人说话。没有人认识她,更没有人知道这是为什么。
↑性格内向的老王总是独坐在院子的角落,一片落叶在他手中已经摆弄了很久。
↑火化。
以上图文均来自宁舟浩的个人摄影网站“注目礼” WWW.N-PIC.COM
↓点击“阅读原文”,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