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心城区这74处易涝点,“清零”!
近日
市住房城乡建委发布
《中心城区排水防涝专项规划(修编)》
(以下简称《规划》)
明确到2025年底
重庆中心城区将全面消除
历史上严重影响生产生活秩序的
易涝积水点
基本实现
“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
市住房城乡建委官网截图
地形起伏易形成低洼区域
根据《规划》解释,城市内涝指一定范围内的强降雨或连续性降雨超过其雨水设施消纳能力,导致地面产生积水的现象。内涝防治系统则是用于防止和应对内涝的工程性和非工程性措施以一定方式组合成的总体,包括雨水渗透、收集、输送、调蓄、行泄、处理和利用的自然和人工设施以及管理设施。
“重庆中心城区城市空间层次丰富,地形起伏,呈现立体空间特色。城中分散有较多山体,山地陡峭,暴雨时存在山水汇流进入城市区域的现象。加之道路纵坡较大、组织灵活、层次感强,道路径流汇流速度快、历时短,雨水多汇流聚集于下凹式立交桥、下穿道、陡坡接缓坡路段等低洼区域。”
《规划》分析认为,强降雨天气下,山水往往依山就势汇入城区并泄流至局部低洼区域,加大了市政排水管网的排水压力,产生内涝安全隐患。
一点一策对易涝点动态清零
为加快构建排水防涝工程体系,提升城市韧性,《规划》依照各区编制的《城市内涝治理系统化实施方案》中提出的现状易涝点,梳理出包括渝中区化龙桥街道天地湖瑞天路中段公交车站、江北区北滨二路往北滨一路江北城隧道、沙坪坝区汉渝路下穿道等在内的74个现有易涝点,并提出按照“一点一策”原则,结合工程与非工程措施,以流域为单元推动流域内易涝点的“动态清零”。
对于易涝点的成因,《规划》解释,大多因为管渠病害或雨水篦子堵塞造成。如渝中区化龙桥街道天地湖瑞天路中段公交车站易涝点的成因是因雨水管网堵塞、管道过流能力不足导致;江北区北滨一路杨家河沟入江口西北侧加油站路段的易涝点则是因雨水箅子堵塞且收水能力不足导致。
多项管控措施构建防涝体系
针对上述问题,《规划》明确,以城市易涝点、立交桥下、地下构筑物、棚户区和窨井井盖为重点,开展内涝风险调查和隐患排查,建立易涝点和隐患点整治台账、责任清单和整改方案。
同时提出多种强化管网的治理措施,如采取管渠开挖或非开挖修复等措施,恢复管渠设计排水能力;通过增设雨水口、增设线性排水沟等措施以及加强雨水口等清掏维护方式,避免管网淤积、堵塞等。
万州区三峡职业学院校内海绵城市试点 图:重庆住建
《规划》也提出
将通过“源-排-蓄-泄-管”
五方面途径
构建中心城区排水防涝体系
↓↓↓
源
强化源头管控
● 做好与海绵城市规划衔接,建成区结合城市提档升级,因地制宜使用海绵措施。
● 规划新区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高标准建设海绵城市,从源头滞纳雨水,消除小雨情况下积水问题。
排
推进设施建设
● 建成区结合城市建设与旧城改造,逐步实现雨污分流;规划新区严格实行雨污分流。
● 高水高排、低水低排,避免山洪进入城市排水系统,设置截洪沟将山洪就近引入水体;充分利用现状水体和天然冲沟调蓄雨水。
● 提高现状管渠排水标准,根据内涝风险评估结果,结合地区改建、涝区治理、道路建设等工程逐步改造。
● 规划布局排水管网改造241公里,新建531公里,山体截洪沟新建14.7公里。
蓄
布局调蓄空间
● 建成区以内涝问题为导向,结合城市建设与旧城改造,采用地面地下相结合的形式建设调蓄设施。
● 规划新区结合地形和道路竖向规划,以地面形式布置为主要方式,保留蓄、滞洪区以及必要的城市低洼地、坑塘、水系、湿地等作为调蓄空间。规划布局调蓄设施28处,调蓄总容积102万立方米。
排水工人正在进行清理水篦子 图:渝北区城市排水事务中心
泄
保障行泄通畅
● 建成区以内涝问题为导向,结合城市建设与旧城改造,调整道路坡向或采用设置排水沟、人行道开口等方式,将局部低洼的道路或地块内积水有效疏导至规划控制的涝水行泄通道。河道/管涵行泄通道采用疏浚、清淤等方式,保障行泄通道达到控制流量要求。
● 规划新区结合地形和规划道路竖向,以河流水系为防涝体系基础,在地势较低区域、城镇排水系统下游规划涝水行泄通道。规划布局行泄通道215条,控制总行泄流量6700立方米/秒。
管
加强统筹管理
● 完善体制机制,理顺排水防涝管理体制,建市、区县、乡镇三级排水管理组织体系,完善汛前排查、应急演练、预警预报、信息报送、协调联动、督查考评工作机制,建立统一领导、职责明确、运转协调、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工作机制。
● 强化应急管理,以“设备可复用、市区分级建”的思路,建立健全应急处置“智防、联防、人防、技防、物防”措施,建立应急抢险基地,足量配置专用排水防涝设备和抢险物资。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查看全文
防控小贴士
大家都在看
渝鲁协作!156名脱贫人员乘机赴山东就业
重庆北⇌万州北,加开车次信息来了
来源:重庆发布
文字:陈骅
封面图:司琪
编辑:钱薇薇 李甜甜(实习) 孙瑜晗(实习)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版权所有:重庆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平台支持: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