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山与城丨重庆这个图书馆,金庸曾是管理员

重庆发布 2022-08-04


竹影松风蕉叶影

夏日读书正当时


图书馆是城市重要的文化资源

阅读为人们插上了想象力的翅膀

那么,提及图书馆

你首先想到的是哪里?



《山与城》第110期,带你了解重庆一个特别的图书馆:作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它诞生于抗战烽烟之中;曾举行过英国欧战摄影展等文化展览,为诸多学者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文学大师金庸(查良镛)也曾在此担任图书管理员……


江津区白沙镇


它从哪里来?诞生于抗战烽烟之中


提到江津区白沙镇,你脑海中也许会浮现巴渝山地民居建筑群、沿江码头、聚奎中学、重庆影视城(江津白沙)等标志性建筑。


上世纪30年代,抗战爆发后,诸多公共机构内迁重庆,一座特别的图书馆也随之而来:1939年4月,由南京内迁至重庆的中央图书馆定址白沙上松林,1940年,图书馆自此命名,“国立中央图书馆”正式在白沙挂牌。


国立中央图书馆旧址


祠堂“变身记”书报阅览室面向大众开放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资料显示,图书馆当时入驻的建筑名为邓家祠堂,始建于清末,是清末民初江津望族之一邓姓家族的祠堂。建筑为两进合院式布局,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座南朝北,有宽敞的公共空间。


据邓家后人邓梦真先生(第四代)与邓祖瑜先生(第五代)回忆,门厅前原有一大片水池名“荷花塘”,荷花塘中间还曾有一景亭,名“梅花亭”。


国立中央图书馆旧址


图书馆到来后,邓家族人主动将祠堂腾出供图书馆使用。


不仅如此,在邓家人帮助下,图书馆开设了白沙民众书报阅览室,向当地民众提供地方日报、儿童书籍、参考书和各类杂志等,短短5年内就新增藏书1万多册。


国立中央图书馆旧址


“扫地僧”是虚构的“图书馆管理员”金庸却是真实的


在金庸著作里的人物中,有一位连名字都没有的少林寺藏经阁的“图书管理员”——扫地僧,他凭借一己之力战胜萧远山、慕容博父子四人,并轻松驱逐鸠摩智,武功深不可测。


金庸笔下的这位神僧虽为虚构人物,但是金庸却真的在图书馆工作过——他在重庆江津的这个图书馆中,开始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


国立中央图书馆旧址


当时在重庆求学的金庸,在表兄蒋复璁推介下,成为了国立中央图书馆的一名馆员。


他被安排在阅览组,具体工作是登记借书和还书;工作时间为每天下午2点到晚上10点,比较轻松,薪水虽然也不算高,但也足以糊口。


1945年初冬,金庸向中央图书馆递交了辞呈,办理完离职手续后,又向表兄蒋复璁辞行,感谢他的关照,然后匆匆上路,告别了这座生活了两年多的山城重庆。


金庸担任图书管理员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是这段经历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曾对日本作家池田大作回顾过这段经历:“我在图书馆里一边管理图书,一边读了许多书,我集中读了大量的西方文学作品,有一部分读的还是英文原版。”


国立中央图书馆旧址


岁月远逝在老建筑群中感受历史印记


而今,岁月远逝,从历史长河中走来的国立中央图书馆已然古老。但身处其中,在老建筑中已然能够感受到历史的印记。


当时图书馆中,还举行过英国欧战摄影展、盟军战绩照片展、科学书报展等多次文化展览,为抗战期间的学者、学生们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国立中央图书馆旧址


江津白沙拥有悠久的历史文脉,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在其中也可感受到诸多抗战历史。


白沙镇作为重庆抗战遗址类型保存较为完整的古镇,除国立中央图书馆外,还保存有国立女子师范学院、“七·七纪念堂”“鹤年堂”“夏仲实旧居”等老建筑,是名副其实的“抗战文化老建筑群”。







防控小贴士


按要求配合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本土疫情处置中的核酸检测,确保“应检尽检”,对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负责。


大家都在看



双城记!这些重大项目,有最新进展!


2022年7月17日重庆市新冠肺炎疫情情况


发布会 | 本次疫情风险,总体可控!




来源:重庆发布

文字:姚於 罗芸竹(实习)

图片:江津发布

编辑:王斌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版权所有:重庆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平台支持:人民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