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15件长江宝藏,你都知道吗?

重庆发布 2023-09-22


万里长江,千年文脉!9月12日,2023长江文明论坛在重庆开幕

长江干流区域和长江经济带区域13省(区、市)、15家媒体(东方网、现代快报、潮新闻·钱江晚报、新安晚报大皖新闻、洪观新闻、江南都市报、极目新闻、潇湘晨报、上游新闻、封面新闻、多彩贵州网、贵州日报天眼新闻、云南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西藏昌都融媒体中心、西海全媒体)推出了《长江宝藏:一江之水,一脉相承》大型全媒体报道,共话长江宝藏。

小布丁特别精选了其中内容,带你看↓↓↓



上海:

冬青地堆白青花松下高士图双耳瓶



来源:东方网


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今年夏季举行的《江海撷珍——长江口二号科学考古进行时》展览中,最大的一件瓷器是冬青地堆白青花松下高士图双耳瓶。


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赵荦介绍,双耳瓶上可以看到一位老者身边,围绕着几个拿着书本的童子,老者在教导童子们读书,神态活泼,画面很有生活气息,充分说明这是一件民间用的瓷器,也俗称“嫁妆瓶”。当考古人员一层层清理瓶身中厚厚淤泥时,从这只双耳瓶里又连续取出了共计50只青花团龙纹杯。大瓶颈部竖着摞了5件,肩部横着摞了5件,底部还有4摞,每一摞竖着有10件。杯与杯之间的间隙则是用稻壳垫满,起到了一个间隔的作用。 (东方网记者 熊芳雨)


江苏:江豚形陶壶



来源:现代快报


它是南京博物院的江豚形陶壶,长32.4厘米,高11.7厘米。南京博物院研究馆员、典藏部副主任杨海涛介绍,江豚形陶壶1960年出土于江苏吴江梅堰遗址中,是良渚文化器物,距今4500年左右。它也许并不是当时人们的实用器皿,而是蕴含审美或是信仰的造型塑造。


长江江豚是长江中现存唯一的鲸豚类动物,是长江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被认为是长江生命力的晴雨表。“4500多年前,江豚很常见。当时的人们认为它在水里自由自在又身形圆润,是富足的象征。”杨海涛说。(现代快报+ 记者 胡玉梅)


浙江:河姆渡猪纹陶钵



来源:潮新闻·钱江晚报


在浙江省博物馆,镇馆之宝猪纹陶钵非常有特色。它于20世纪70年代在河姆渡遗址出土。


尤其是它的腹部,阴刻重圈和草叶纹的混搭装饰,这个纹饰很有名,可以说是河姆渡的logo。它背面也是一只阴刻的猪,但朝向不同,体型小一点,纹样也不完全一样,纹饰更简单。这种对称动物纹略有繁简的现象,常见于河姆渡文化的各类器物上。


这种艺术处理,充分反映了河姆渡人艺术构思的奇特和审美情趣的淳朴。(潮新闻·钱江晚报记者 马黎)


安徽:凌家滩玉鹰


来源:新安晚报大皖新闻


在安徽博物院《凌家滩文化展》中陈列着这样一件玉器,它是一只展翅的雄鹰,两翅却各雕一猪头,整体圆润光滑,显示了高超的制作工艺。这便是1988年出土于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来自新石器时代的玉鹰。以凌家滩遗址为代表的长江下游巢湖流域也闪耀着中华远古文明的曙光。


这件玉鹰1998年出土于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墓葬区29号墓,现收藏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安晚报大皖新闻记者 吴碧琦)


江西:“南昌”豆形青铜灯



来源:洪观新闻


最早的“南昌”二字出现在什么时候?答案在南昌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内展出的文物——“南昌”豆形青铜灯上。这是一盏从海昏侯刘贺墓中出土的豆形青铜灯,铜质。圆形浅灯盘,腹壁微斜 ;柱形灯柱,上部呈竹节状 ;喇叭形灯座,圈足。灯盘外壁与灯座正面均刻有“南昌”二字铭文,是迄今江西境内发现最早的有关南昌的实物资料。(洪观新闻全媒体记者 欧阳雨婷)


江西:商伏鸟双尾青铜虎



来源:江南都市报


江西省博物馆里,收藏着一件名为“商伏鸟双尾青铜虎”的商代青铜器,为存世最大的青铜虎,是商代青铜艺术的辉煌之作,也是长江中游商代文化的代表性器物。


“商伏鸟双尾青铜虎”1989年出土于大洋洲商代大墓,对于揭露长江中游商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当时,大洋洲商代大墓发掘出土了青铜器475件,玉器754件,陶器139件。该墓出土的青铜器数量之多、纹饰之美、铸工之精、造型之巧,震惊中外,是目前在同一遗迹单位内出土商代青铜器最多的一次,是继河南安阳殷墟和四川广汉三星堆之后又一重大发现,为揭开3000多年前长江流域文明之谜提供了重要依据。(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 范晶)


湖北:原始瓷



来源:极目新闻


入选“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早期曾国墓地,是中国21世纪考古的重大发现,有专家称其考古学术价值不逊于曾侯乙墓。


据湖北省博物馆陈列部主任曾攀介绍,该博物馆藏有2011年、2013年随州叶家山西周早期曾国墓地的重要贵族墓葬中出土的原始瓷。考古学界一般认为,这些产品是来自长江下游地区。叶家山墓地出土的原始瓷器,是长江下游与长江中游地区、乃至黄河流域物质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极目新闻记者 戎钰)


湖南:商鱼纹铜罍



来源:潇湘晨报


商鱼纹铜罍(léi),岳阳博物馆的千年镇馆之宝。它的肩部分饰四个牺首,牺首之间有四只扁身凤鸟。腹部与圈足上各有四道扉棱。腹部主纹为四个雄伟的兽面,上部为圆涡纹,中间为“米”字纹,下部有三条鱼纹。其上的鱼纹充分体现了洞庭湖青铜文化的湖湘特色。


湖南省博物馆副馆长袁建平介绍,罍是古代常见的一种酒器。鱼纹铜罍小口、高圈足、“米”字纹和鱼纹等特征为中原商代青铜器中所不见或少见,表现出明显的商代晚期长江中上游地区特色,对于研究商文化在南方的传播及南方青铜文化的兴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潇湘晨报记者 章杨梓昕)


重庆:战国青铜虎钮錞于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供图


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陈列部研究馆员,中国史(历史地理学)博士彭学斌看来,如果要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二十八万件藏品中选出一件作为巴文化的代表,那战国青铜虎钮錞于将是不二之选。


它高68厘米,重30公斤,肩围93厘米,腹围64厘米,肩围大而腰围小,整体呈椭圆筒形,下面镂空无法盛放物品。走近细看,会发现顶部中央铸有一只老虎,老虎耳目清晰,张口露齿,尾巴微翘,威武伫立。


“它是巴人天性劲勇、质直好义的英雄本色的体现。”彭学斌说,虎钮錞于作为一种军乐器,敲击的时候身震如雷,威慑敌胆;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振奋精神,威慑鬼神。(上游新闻记者 裘晋奕)


四川:西周象首耳卷体夔纹铜罍



来源:封面新闻


西周象首耳卷体夔纹铜罍是1980年四川彭县竹瓦窖藏出土的文物,现收藏于四川博物院。为国家一级文物。


象首铜罍的纹饰中,象、牛、祭祀人的写实形象体现出四川地方的浓郁特色,同时,夔龙纹、兽面纹等夸张的纹饰则带着中原青铜文化的印迹。象首纹铜罍造型宏大,纹饰美观,构图精巧,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堪称精品。


这件青铜器出土于四川,并不是蜀文化的自己创造,也不是蜀文化吸收周文化的融合,而是表明中原文化与蜀文化在西周初年就有很好的交融和交流。(封面新闻记者 王祥龙)


贵州:牙璋



来源:多彩贵州网


方田坝遗址位于铜仁市坝黄镇,处在锦江(大江)北岸一级阶地之上,该遗址出土的牙璋,是贵州的首次考古发现,也是目前贵州唯一一件牙璋。


牙璋是古代祭祀礼仪重器,是一种首端为斜凹弧形或斜“V”字形,侧阑有扉牙装饰的玉(石)质端刃器,材质玉石为主,主要发现于新时代至商周时期,长江流域各地均有发现。


牙璋的出土更是有着重要意义。首先,它是古代祭祀礼仪的重要材料,不仅填补了贵州牙璋考古的空白,丰富了长江流域牙璋材料的分布时空,同时也反映了长江中上游古文化沿乌江向南渗透进入贵州腹地的情况,是早期巴蜀文化向东扩展,经长江、乌江、锦江深入黔东湘西地区的重要佐证,也是长江流域古文化传播、民族迁徙与文化融合的重要体现。(多彩贵州网记者 应腾)


贵州:饰虎铜釜



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在贵州省博物馆里,收藏着一件名为“饰虎铜釜”的战国秦汉文物,于2000年在贵州毕节市赫章县可乐乡出土,对于揭露长江流域乌江支流六冲河上游的夜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这件器具由青铜所铸,是一个圆底、鼓腹的承物器皿。肩腹部是一堆圆雕立体老虎的饰品,虎头高昂、虎口张开、龇牙长啸,颈部有一条项圈,项圈上饰有贝纹,尾巴上扬卷曲,身体消瘦矫健。


贵州省博物馆研究部副主任袁炜介绍,可乐考古遗址所在的六冲河是乌江最大的一级支流。受长江上下游经济社会文化交流的影响,可乐出土的文物,既具有贵州浓郁的民族特色,也带有巴蜀地区的特色。(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金秋时)


云南:牛虎铜案



来源:云南春城晚报-开屏新闻


在云南省博物馆的展厅中,有一件非常特别的文物,翻开了古滇王国神秘面纱的一角。


她,就是牛虎铜案。1972年出土于云南省玉溪市江川李家山24号墓,高43厘米,长76厘米。其造型,以一头体壮的大牛为主体,牛四脚为案足,呈反弓的牛背作椭圆形的案盘面,一只猛虎扑于牛尾,四爪紧蹬于牛身上咬住牛尾,虎视眈眈于案盘面。大牛腹下立一条悠然自得的小牛,首尾稍露出大牛腹外。


除了牛虎铜案,云南玉溪江川李家山古墓群还出土了青铜器文物4000多件(套)。1992年第二次发掘的大型墓葬多为西汉政权在云南设置郡县以后埋葬的,墓坑尺寸大小、随葬品丰富程度都超过了战国至西汉早期的同类型墓葬,表明设置郡县后,滇国的贵族依然享有较高的社会和经济地位。(云南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杨质高)


西藏昌都:卡若遗址



来源:西藏昌都融媒体中心


在西藏自治区博物馆里,收藏着一件名为“朱墨彩绘双体陶罐”的新石器时代文物,于1978年在昌都市卡若遗址出土。“朱墨彩绘双体陶罐体现了新石器时期卡若人精湛的制陶工艺及其社会发展水平,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西藏远古先民与周边地区的人们保持着密切联系与交流……”


据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文化保护研究所所长扎西旺加介绍,卡若遗址发现于1977年,历经从1978年到2012年期间的四次考古发掘,共揭露遗址面积1800平方米左右,发现房屋遗迹31座等,出土了上万件的石器、骨器和陶片等文物,以及大量的动物骨骼、粟米等。卡若遗址是西藏历史上首次科学发掘的古遗址,也是青藏高原最具代表的原始文化遗址。(西藏昌都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哲含)


青海:玉树岩画



来源:西海全媒体


玉树岩画作为研究青藏腹地上古时期人类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古人类抒写在江源大地上的文化记忆。


称多县文联主席仁青尼玛介绍,玉树岩画是镌刻在大山岩石上的三江源地区社会历史文化变迁的史料。其中,通天河流域的岩画,图像十分丰富,除牦牛和鹿等动物,还有原始符号、塔型和棋盘岩画各种符号等。


这些已有数千年历史的古岩画,题材鲜明,形象逼真,具有极为浓厚的通天河流域原始住民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对研究三江源地区人文历史有着重要价值。(西海全媒体记者 吴梦婷)


关于这些长江宝藏的具体内容

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进入专题查看



大家都在看



要闻丨2023长江文明论坛在渝隆重开幕 袁家军宣布开幕


共同打造新样本、新范例!中国社科院与重庆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山与城丨有种重庆人的传奇,叫长江




来源:上游新闻 重庆发布

编辑:杨夕文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版权所有:重庆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平台支持:人民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