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周一书]《亲密关系:跨文化视角中的性与爱》


《亲密关系:跨文化视角中的性与爱》

William R Jankowiak. 2008. Intimacies: Love and Sex Across Culture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本书是《浪漫激情》的续篇,也是作者姜克维酝酿的“情爱三部曲”的第二项成果。

在序言一章中,姜克维认为:没有一种文化能够同时满足人们对浪漫之爱、陪伴之情和性欲之爱的需求。不管是在忙碌的市区还是静谧的农庄,在社区的性习俗和爱情发生的文化语境之间总是存在着矛盾和张力。人们对于爱情和性欲的追求产生了无尽的苦恼和分歧。在本书中姜克维和他的合作者们试图审视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人们是如何将激情、慰籍和床第之爱以理性的态度和方式释放和表达。

姜克维通过在开篇对性/爱谜题和心理困境的阐述,为全书的展开定下了基调。

在书中提供的九个民族志案例中,作者都对特定社会环境中有关性爱的理念和实践进行了实证性探讨。休赖特夫妇在对中非的以猎食为生计的阿卡族和邻近的甘杜农人的比较研究显示,两个社会中的人们在生理(性欲和同情)、生态(政治经济场景)和文化(想法以及性爱文化模式)三者互为作用下展现出系统性的差异。他们认为以整合生物-文化的框架来理解亲密关系为上佳的研究手段。蒙克对于当代立陶宛的研究表明,立陶宛人对于浪漫爱情的观点与美国人有着明显的差异。立陶宛人倾向于将浪漫看成是一种幻觉,一种无法完全支持现实情感的状态。

杜杉杉对自己在中国西南拉祜族研究进行概括后指出,一夫一妻制和亲密关系在当地有着清晰的关联,一夫一妻的婚姻被定义为亲密关系得以发生的基点,而爱的表达是以和睦的团队工作来完成的。

逖瓦拉对存在于一妻多夫制体系中极为罕见的浪漫和性爱关系进行了论述。在印度位于喜玛拉雅附近的金瑙尔地区,一妻多夫制的婚姻实践使得成熟的爱情关系不再专属两人世界。尽管一妻多夫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有时还不太稳定,然而在确立了公正的价值前提之后,平衡的爱情关系可以建立起来并且加以维护。

罗斯勒以其在印尼苏拉威西的孟加锡进行的田野研究为例,试图一幅饶有趣味的民族爱情心理图景。在孟加锡,男女在日常生活中很少互动,婚姻必须严格遵从门当户对的规矩。多数婚姻都是包办的。在婚姻的初始阶段,夫妻双方并没有特殊的情感,显示出一种“先婚后恋”的情形。性欲被视作人的基本需求。而当地语言中,甚至还没有“色欲”的专门说法。

最后的四章也相当引人入胜。

乔治城大学的布瑞能教授对多米尼加共和国性旅游业催生的性、婚姻和浪漫爱情的意义和实践变化,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刻画和解读。她指出:对于急于寻找出路的当地妇女来说,爱和性意味着工作,无法脱离经济产业的背景。

瓦德罗对于新几内亚的胡里族人的研究发现,性对于当地男人来说,纯粹是一项为了传宗接代完成的工作,而且按传统习俗,每月只能与妻子进行同床四次。男人不能进行无目的的性交,或者单纯为了快感而发生性事。当地男人有婚外恋行为,因为他们无需考虑社会代价(如彩礼),并且由此获得更有创造性的情爱体验。

史密斯在尼日利亚东南部进行的田野研究则表明,男性气概与不忠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性。在有妻子、情人和男性同龄人构成的一个社会语境中,婚外情变得普遍而且重要,与现代性的关联也非常紧密。

在本书的结尾一章,作者姜克维和助手着重探讨了了美国夫妻互相交换性伴的习俗。他们试图了解已婚的夫妇双方如何能够进行开放的性活动,同时维持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关系。在他们看来,爱可以是普世的,但未必是二元的,就像喜马拉雅的一妻多夫情形一样,一夫一妻条件下的浪漫伴侣有着一整套规范,使互换性伴的行为起到加强爱情纽带的作用。

在人类学界社会建构论完胜生物决定论的今天,姜克维以编撰此书为契机,为不同文化语境中的学者进行性/性别、婚姻/亲族和心理/情感的跨界合作,提供了一个富有想象力的民族志文本。


潘天舒 推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