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书]《贱肉:太平洋岛国的廉价肥腻食品》
《贱肉:太平洋岛国的廉价肥腻食品》
Gewertz,Deborahand Frederick Errington. 2010. CheapMeat: Flap Food Nations in the Pacific Island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Press.
记得在上世纪70年末期中日贸易开始正常化的时候,在上海流传过这样一个故事:日本人将从中国山东进口的花生先放入公海作业船上进行加工,然后把被机器人剥离的果实运回国内,同时将由花生壳制成廉价三夹板即刻装船销往中国。除了特定历史政治语境因素之外,这个令人匪夷所思和无法考证的故事反映的是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平等贸易的冷酷现实。
简而言之,富国丢弃的“垃圾”,在穷国却是受欢迎的大众消费商品。
《贱肉》一书所讲的就是这么一个有关山羊和绵羊的可食用部位在大洋洲各国间如何“合理”地按需分配和不平等消费的真实故事。脂肪含量超过50%的羊腹肥腻部位(英语为flaps)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进行加工和处理。在流通贸易环节时这些廉价的羊肉制品大多会销往汤加、斐济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太平洋岛国,成为其肥胖国民的肉食消费品(2010:1)。
本书的两位作者格乌尔茨和埃灵顿着力探讨穷国和富国之间极具争议性的羊肉交易对健康、经济和文化实践所产生的影响。他们发现有关肥腻羊肉部位所产生的交易,是一种权力符号,象征着挑肥拣瘦的富国与照单全收的穷国间长久存在的不平等关系。
由此,对于肥腻部位的拒绝和接受,不幸地成为划分出第一世界的健康白人和第三世界的不健康的有色人种的标准。
在本书作者看来,近年来食品研究有两大取向,揭示全球工业化食品体系的不平等本质以及揭示工业化食品体系与生活方式疾病如肥胖症和糖尿病之间的关联性。
而他们所撰写的《贱肉》则将这两种取向合二为一。他们采用多点田野考察的方法,围绕肥腻羊肉部位交易和流通,对三类对象进行深度探究: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羊肉生产商和商贩,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零售商和消费者,以及斐济和汤加的政治家和健康倡导者。
在第二章和第三章,作者对羊肉生产和加工厂家以及交易者进行了访谈。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肥腻羊肉交易者作了人性化和描摹,反映了他们在太平洋岛国营销实践的复杂性。他们把交易商称为“文化掮客”,对当地人的热情需求和经济情况了如指掌。他们的坦诚也最终打消了交易商的疑虑,使田野访谈得以顺利进行。
第四章和第五章有关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田野描写充分展现了作者的专业功力。两位作者在巴布亚新几内亚进行过长达30年的研究,可谓熟门熟路。他们发现在与当地人谈及肥腻羊肉这个议题时,得到反映的常常是带着矛盾态度的微笑和耸肩。肥腻羊肉充满争议的本质在此时显露无疑。
首先,巴布亚新几内人深知肥腻羊肉是遭第一世界国民遗弃的垃圾食物。然而他们又深知其蕴含的营养和象征性的价值。通过与将近300位当地民众的深访和交流,两位作者得知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人们由于对羊肉肥腻部位与健康、便利及其仪式价值的认知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接受程度。
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两位作者讨论了斐济于2000年实施的禁止进口肥腻羊肉.。这一禁令对肥腻羊腹部位消费的监管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显然这一禁令有违WTO一贯奉行的支持自由贸易和市场流通的新自由主义原则。两位作者对斐济政府为解决国民健康负责任的行为表示审慎欢迎(2010:133)。令人遗憾的是,斐济民众的饮食健康难题仍未得到解决。
《贱肉》所提出的是一个跨学科的复杂议题。
两位作者并没有单纯地从公共卫生的角度来否定肥腻羊腹肉制品在特定文化语境中的消费实践本身的特殊性。《贱肉》聚焦的肥腻羊肉部位是处在快餐廉价消费场所和实惠的地方性大众美食之间的矛盾体,其微妙性在于食品制作方、交易者、消费者和政府官员始终在赋予其不同的意义和说辞。
本书作者显然将“贱肉”作为一个棱镜,并以此来感知由政治经济不平等和健康水平悬殊差异而引发的太平洋岛国民众的普遍焦虑。尽管此书所提供的案例还很难达到政策建言的直接目的,但两位作者很明确地表明了他们的立场,即:以普通民众意愿决定如何消费肥腻肉食制品和解决全民健康问题。
从研究视角的全球化和方法的多元化上来看,本书成功地延续并发展了敏茨(Mintz)、华琛(Watson)和贝斯特(Bestor)所开创的从文化、历史、和国际政治维度来凝视和解析普通食品的当代人类学传统,是一部承上启下的当代民族志作品。
潘天舒 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