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书 】《策略与战利品:有关政治的社会人类学》
每周一书 推介 《策略与战利品:有关政治的社会人类学》
Bailey, F. G.1969.
Strategems and Spoils: A SocialAnthropology of Politics.
Schocken Books.
标签:政治人类学,策略,主观能动性,规范法则,实用法则
由《非洲政治制度》一书作者佛提斯(Fortes)和埃文斯-普里查德所构建的以制度为导向的政治人类学范式在影响了近三代学者之后,渐渐露出颓态。在20世纪60年代,对非洲学派所代表的功能主义倾向在方法论和认识论方面提出挑战的后起之秀,是《策略与战利品》一书作者贝雷(Bailey)。贝雷师从克鲁格曼(Gluckman),在赢得独立后的印度乡间做过长期田野研究,写下多部以他在村庄、地区和国家不同层面所进行的观察为素材的民族志。基于他自身对于“行动者驱动政治”(actor-driven politics)的体验,贝雷力图勾勒出能够用来描述、理解和分析在政治场景中人类实际行为的一个普遍模式。
贝雷力图挑战的是蕴含于结构功能主义体系之中的一个核心假定, 即:人类行为的发生取决于其所在社会立下的制度和规则。人的角色始终被与主要文化制度相联的一整套规范所定义,因而其日常化的行为就有预测性和稳定性。应该说这种假定无比诱人的简明特质对今天社会学的功能学派仍有极大的影响。然而,对于贝雷一代的新生政治学者来说,这一貌似理性实则僵化的假设实在无法契合他们丰富的田野体验实践。贝雷和同道中人坚信:社会生活繁乱无章和丰富多彩的本质特征,恰恰不是功能主义者所能想象和预判的。人们说一套,做一套,并非死守规则不变,更多的时候是在运用策略来变通、妥协和操纵。
在《策略与战利品》这部代表作中,贝雷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让民族志案例讲述幽默生动的故事,来促使学界同仁改换观察现实政治世界的眼光和路径。这个故事的表层与政治和权力运作有关,其目的是为审视从印度乡村生活到英法国家政治提供宽泛而极富想象力的比较框架。在故事的深层,贝雷想要达到的目的是要为整个人类学学科提供一个另类的理论视角。他的出发点就是质疑在人类学研究实践中长期存在的预设前提,即规范秩序与实际行为之间所存在着一种直接和简单的关联性。在他看来,这种预设前提完全忽略了个体操纵其所在环境以及规范秩序的主观能动性。
贝雷认为:“人类学的一个缺陷在于我们对于‘制度’的兴趣实在太大了,尽管我们知道人们大半辈子的时间都在寻找‘打败’制度的方法,只有在他们被逮住和送审受罚时,我们才会正视这一现实”(Bailey 1969:87)。作为构建政治人类学博弈论的一种尝试,贝雷将日常行为法则分为规范和实用两种。规范法则构成了社会的公共、官方或者说是理想型的规则,是行为的普遍性指南。而实用法则偏离于理想规则,是个体为了有效地达到目标而采取的策略和手段。贝雷把规范和实用法则的比值视作潜在社会变化的指数。当实用法则剧增时,规范秩序或社会的理想就得重构以适应现实之变。贝雷的假设是:实用法则比规范法则更加贴近人们实际行为模式。这也正是他在田野研究中的聚焦点。
在贝雷的视角内,个体再也不是被制度化框架所控制的傀儡,而是处在竞争和战斗状态中活跃和主动的行动者。同样社会结构也远非固化不变的统一体,而是一个始终被人际互动造就的联盟、合作和冲突所型塑的灵活实体。较之冲突理论,田野工作者更倾向于选择贝雷创建的社会行动模式来取代功能主义的教条准则。
复旦人类学 潘天舒 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