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春捂秋冻”,胖熊告诉你整个春天不生病“捂”的诀窍
| 传承与坚守 | 情怀与梦想 |
立春已过,天气逐渐回升,经过漫长冬日的包裹,人们迫不及待地脱掉厚厚的冬装,换上时髦轻盈的春装,尤其是爱美的年轻女孩,漏脚踝的七分裤、低领装,似乎成了春季必备单品。
王维,重庆市肿瘤医院中医肿瘤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中医药辅助术后、放化疗后肿瘤患者康复调理及防转移复发;中医药治疗放化疗后白细胞降低、免疫功能低下、恶心、呕吐、脱发、口干、虚弱、失眠及癌性疼痛、癌性胸腹水等,以及擅长用中医治未病,用中医美容、减肥、美体等。
门诊时间:周一上午、周二上午
刘翠,护理学本科学士,重庆市肿瘤医院中医肿瘤科护师,熟练掌握中医肿瘤科护理常规,中医各项特色治疗操作,具有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担任科室护理中医组长。
“捂”得过度会致发烧感冒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春捂”的含义就是说虽然立春以后,天气逐渐变暖,但是由于人体在漫长的寒冬里阳气潜藏,即使天气暖和,也不要过于着急脱掉棉衣换成薄透凉爽的春装,人体重要的部位还是要好好地捂一捂,以保证阳气生发的体内环境。
阳春三月,气候转暖,万物复苏,为顺应自然,此时人体内的阳气也随着春天阳气的生发而向上、向外升发。
但是,由于室内外和昼夜温差变化较大的关系,时冷时热,再加上此时阳气刚升而未盛,机体对抗外邪入侵的能力还很弱,若衣物脱得过早过多,寒气乘虚而入,易引起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诱发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尤其是免疫力低下的老年人及婴幼儿。
相反,如果“捂”得过度了,也就是穿得太多了,身体里的阳气散发不出来,同样也会导致发烧、感冒。
这几个部位要防风保暖
《内经》里有“春气在头”“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这样的描述,可见人体与春天联系最多的无非是头部、颈项、肝脏、筋骨等部位。所以我们提倡科学地“春捂”,在适当脱减衣物的同时,多加注意以下部位的防风保暖工作。
下肢 人体经络中的足厥阴肝经,分布在人体下肢内侧,脚部是寒凉侵入体内的主要途径,人体受凉后最易诱发关节病、脾胃疾病及妇科疾病等,加之下肢血液循环比上肢差,所以下身一定要注意保暖!
头颈背部 头作为“诸阳之汇”,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部位之一,受寒导致大量的阳气散失及引起血管收缩。而颈部的大椎穴,主要有振奋阳气,抵抗外邪的作用,若受寒,也会加重背部寒气,导致阳气受损引起头痛等症状。
腰腹部 神阙穴又称之为神之门,位于人体腹部,即肚脐所在的位置,此处最易受寒,寒气通过该处到达腹部脏器及腰部,最易引起肠胃不适,腰膝酸软,月经不调,痛经等。
怎样科学地“捂”?
俗话说“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不管季节如何变化,人体温度总是要维持在37度左右,保持这个恒定的温度,单靠人体自身的产热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衣物的帮助,再加上初春时节,人体细胞开始复苏,若遇寒流及冷空气入侵,温度骤变,若不“捂”着点,机体很难抵御寒冷,无法适应季节的变化。那到底该怎么“捂”呢?
冷空气到来前1至2天开始“捂”
南方地区在春季易受冷空气的侵袭,关注气象台预报,在冷空气到来前的1至2天大家应做好防护工作,避免因冷空气的到来引起感冒、中风等不适。
昼夜温差超过8摄氏度必需“捂”
春季早晚温差比较大,中午气温较高,到了晚上气温骤降,当昼夜温差大于8摄氏度时,就必需捂一捂了,最好在出门时随手多带一件外套,温度下降时,应及时穿上。
气温超过15摄氏度时可以“不捂”了
研究表明年老体弱者到底需不需要“捂”的临界温度为15摄氏度,当气温超过15摄氏度并维持在这个温度之上,则可以不捂。
春捂还要主要注意这些点
衣物要递减,天气开始暖和,人体防御系统逐渐苏醒,此时不能急于脱掉衣物,要一件一件的脱,根据不同体质,因人而异。
“春捂”重在下半身,要遵循“下厚上薄”的道理。人体下身血液循环本来就比较差,加上寒气侵入人体大多通过下肢,春天着凉的多数人,皆是因为忽略了下身的保暖。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对冷热的感觉是不同的,处于生长发育的青少年及身强力壮者,由于新陈代谢较快,加之比较爱运动的关系,产热较多,自然易出汗,这个时候就不要再“捂”,应脱掉过多的衣物,让汗液及时排出,以防受凉。相反,对于冷热敏感度较低的年老者及婴幼儿来说,他们自身产热的能力较弱,必需通过衣物来维持体温,在自身感觉舒适又未出汗的情况下,就不要随意的脱减衣物。
“春捂”要有度,在衣物的选择上,尽量选择宽松、透气性好的衣物,这样既挡风又吸汗,不是衣物穿得越多越好,这样“捂”出一身汗,受风一吹,反倒受凉伤风。春捂时间不易过久,最好就是在2周左右,待气温稳定后,昼夜温差缩小,就不用捂了。
“春捂”需结合锻炼,在防御疾病的过程中,春捂属于被动防御,要想防病健身,就必需通过锻炼来提高机体的适应力和抵抗力。
文 / 胖 熊 图 / 网 络 审 稿 / 王 维 刘 翠
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重庆市肿瘤防治科普基地 / 中国医疗自媒体联盟成员
重庆市科委科普资助项目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