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的弊端,谈GISer就业
放假了,在休息之余,我开始反思自己在之前的文章中吹嘘的“拿来主义”,我认为做科研,只要以“任务驱动”就可以了,用到什么学什么。在做科研的路上,我的这套说辞似乎没什么问题,很多导师也不愿意学生把过多的时间放在学习的过程中而产出很少,以至于最后影响到毕业。然而,当我不再走科研的道路,直面工作之时,遭遇了社会无情的毒打。虽然被别人“大神”“大佬”的叫着,实际上我毕业前根本找不到工作。投出去的简历基本上都石沉大海了,刚开始我还满怀信心的投了几家业内相对名气比较大的地信公司,只有一家让我去面试一下,我可怜的求职经历中也只有这一次的面试。因为我奉行“拿来主义”,所以什么都会一点,也就是什么都不会。正经的职场面试和科研项目里的小打小闹完全不是一回事,不是会用这么简单,而是要去精通。被问及最让我难以回答的问题是“你是要做数据还是编程?”
我仔细思考了这个问题,我是很喜欢收集数据,可是地信公司的数据工程师需要精通各种常用的数据库,而我连sql语句都不知道怎么写了。而说到编程,我好像只是会去github上搜别人的代码而已,面试官随便问一个简单的问题我就game over了。可想而知,只能回去等消息了。反观我的两位好友,虽然他们只熟悉自己的ArcEngine开发和WebGIS开发,也就是一个熟悉客户端开发,三年来全心全意的接手一个GIS客户端系统的开发的同学,另一个同学全心全意的负责几个WebGIS网站,前端、后端和数据库都会, 俨然是一个未来可期的全栈工程师了。那我呢?我说不出来我精通什么。除了找资料可能比别人快一点,然而这个技能连鸡肋都算不上,为了自己不饿死,只能走上考公的道路,这期间我还在想是不是要考个教师资格证什么的......
当然,我也不可能完全没人要,某地的勘察测绘院就给我抛过橄榄枝,做测绘内业工作。没有贬低这项工作的意思,只是我不想干。这也不禁让我想到了我的舍友,从大二开始就开始刷一些网招的题库,还不时的参加视频面试。他当时屡败屡战,我有时候还揶揄取笑过他。其实,我就是那个井底之蛙啊。你不经常参加面试,你如何增长经验,面对下一次面试呢?试想一下,如果我参加了足够多的面试,我会发现很多面试题是差不多的,sql语句经常复习,也不至于落到毕业就是失业的悲惨境地。
我很喜欢看《鬼灭之刃》,里面的善逸似乎就只会一招,然而“集中一点,登峰造极”。是的,你必须有别人在某方面无法替代你的能力,才能长久的立于不败之地。那我的“拿来主义”就毫无价值了吗?也不是这样,很多招聘广告在要求主技能时如果你恰好有掌握另一种相关技能,就会被优先考虑。然而这一切的前提是“锦上添花”,你要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至少是熟练工。我想,这一点,高职技校做的就比大学做的好多了。“复合型人才”真的比专精人才更有价值吗?
如果你不想经历我毕业前那段没人要的痛苦经历时,一定要想清楚自己精通那一方面,至少在大三或者研二的时候着手准备了。不要等到被辅导员催着“被就业”的窘迫境地,才后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