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萧山这条老街,当年十大姓望族集聚在此!如今快被人遗忘……

萧山日报 萧山日报 2019-04-03

赭山的历史,在沙地,可谓久远,南宋时期,为皇室猎场,当时风景绝佳。不过,赭山归属萧山的历史是在清初钱塘江改道之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赭山渐渐成为南沙一个繁华的小镇,当年“冯胡戴沈徐,高赵杨陆俞”十大姓氏都在街上开店。


昔日繁华风吹去


然而如今,赭山镇早已成为历史名词,十大姓后裔也大都迁出。只有垂垂老矣的赭山老街,依稀可见几分当年赭山“南沙名镇”的风采。


赭山老街位于著名的钱江观潮城畔,和涌潮最险的美女坝相邻。


郦吉仁摄


老街和其他地方的老街,粗看大同小异。两边房子铺面一对,中间的路接成了街。房子前出滴檐,檐下走廊相连成通道,可从头至尾一间不漏地把铺面连接起来。每间铺面两侧立木柱,支撑滴檐。门面皆为板壁,经历风雨和岁月,下面部分泛黄,上面部分结了风烟灰尘,显出深黑。檐下走廊和街道都铺青石板,经年累月,被脚板磨得光滑如镜。


记者 丁毅摄


如今街上鲜见行人,从前热闹的店铺,有些门面关着,有些开着,里面空荡荡的,见不着桌椅板凳等家什。这里快被时光遗忘了。


郦吉仁摄


当年十大姓聚集的场景不复存在,只留下徐姓的徐源盛还基本保持原貌,让我们得以一窥大户人家当年的生活。


丁毅摄


说是大姓,其实徐姓人丁不旺。徐氏从海宁迁来,徐氏祖上以刨旱烟开烟店起家,开过南货店,当铺,重视读书经商。“徐源盛”是鼎盛时期的店堂名,为其先祖所建,至民国时期家道中落,新中国成立前全族不过十数人口,但徐家的大宅子,却成了赭山老街的标志性建筑。


赭山当时是南沙地区繁华的小镇,除冯家祠堂、沈家祠堂外还有洋油行、永茂、隆兴和、万里店等大宅户,但比起徐源盛,规模都差得多。


细说老宅旧梦来


徐源盛在南阳镇赭山塘下街38号,坐北朝南,背靠禅机山,门前有一口活水池塘。整个建筑横宽53米,纵深38米,总面积2000余平方米。为清代前店后宅式大院。


徐宅店面房/钱金利摄


主建筑前后两进,东西各七间厢房,被分成四个相对独立又互相贯通的部分,院中之院,别有洞天。从前进沿纵轴线明间过道到后进正厅,须过三道墙门。第一道墙门临街,两翼对称,东西各有六间店面。


第二进房门/钱金利摄


过一小天井,便是第二道墙门,开在前厅后墙门正中,有精美砖雕台门,北面门额镌“耕读家风”,南面门额已毁。


马头墙/丁毅摄


第三道墙门开在后进前围墙正中。二三道墙门间隔1.8米,形成一条20米长的石板小巷,两端小墙门通东西厢房。后进正屋5间,宽约22米,进深10米。正脊两端递次飞翘。廊檐雕花,廊顶饰回纹格及彩绘,廊柱“牛腿”雕刻吉祥图案。堂前不设门窗,向天井敞开,显得高深庄重,相当于一个小祠堂,有后门通山脚小竹园。


徐宅细部/丁毅摄


正屋后面有很大的灶间。堂前石板天井宽13米,进深8米,原有百年桂花,紫薇、木香各一株,今仅存桂花,老态龙钟……整座建筑为两层砖木结构,依山而筑,渐次升高,三面围有石壁萧墙。房顶皆设防火墙。地下设良好排水系统,天井从不积水。


徐源盛建筑风格迥异于萧山南乡“四水归堂”式大宅院,具有海宁一带民居特色。

徐宅西厢房/钱金利摄


徐源盛以勤俭而兴,后代子孙虽也作过挣扎,却终究挡不住衰败的趋势,一落千丈,只剩下一个“空壳”。徐源盛房舍规模宏大,设计科学,布局合理,是一个时代小镇赭山繁荣的见证。跨进徐源盛大门,仿佛踏进时空隧道,过往事纷至沓来。这一段历史,我们多少人还记得?


(据徐亚平及郦吉仁文章改编)


>>>>

你可能想看



领导说了

下面一个

小编工资涨3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