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第606位!在萧山工作的姑娘,一个举动重燃陌生人的生命之光!
她的手里捏着一个陌生女人寄来的信:“你的善举给我们全家带来新的希望,可以说是给了我老公第二次生命......”
两分钟后,这袋“生命种子”被郑重放进医用运输箱,护送员即刻奔赴500多公里外的患者医院。
来源/杭州发布抖音号
目送护送员离开,刘莹这才如释重负,“希望他(患者)以后健健康康。”31岁的刘莹是我省第606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白血病”这三个字对刘莹来说并不陌生。自记事以来,她就知道外婆生病了,最开始是再生障碍性贫血,在长达32年的时间里慢慢进展为白血病。记忆里,外婆常年需要输血,从外婆确诊白血病到去世,仅3年左右时间,那会儿刘莹还在念小学。
“在那个年代,白血病似乎没有其他的治疗手段,只能靠不断输血来维持。不然外婆也许还能陪伴我成长的时间还能更多一点吧。”刘莹说。
2011年,刘莹在湖南读大三。学校组织了一场献血活动,献血车上“加入中华骨髓库”的横幅让她停住了脚步。
“那时候,我才知道,原来捐骨髓是能救白血病的。”甚至没去过多了解,22岁的刘莹果断上了献血车,抽血入库。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刘莹也觉得自己挺“虎”的:“我也不知道捐献是用外周血分离的,以为是直接抽骨髓呢。”
“直接抽骨髓你也加入啊,不害怕吗?”工作人员问。“怕呀,但救人的事情应该去做。”作为一名白血病患者的家属,她深知眼睁睁地看着亲人病情恶化,却又无能为力的悲痛。
毕业后,刘莹作为新杭州人来到杭州,现在在位于湘湖金融小镇的某金融企业工作。她在杭州遇到了生命中的另一半,夫妻两人扎根杭城,成家立业。
从2011年入中华骨髓库开始,已经过去了9年,这件事快要在脑海里忘却了,直到今年6月她接到了红十字会的电话。
工作人员说,有一名患者与她低配成功,如果后续高分辨配型成功,愿不愿意捐献。
“我愿意的。”刘莹的回答和9年前别无二致。
随后的高分辨和体检,刘莹都顺利通过。“当体检通过以后,就像坐上过山车,刚系好安全带,车子还没启动,不知道后面会怎样,但我绝不能退缩。”然而这时,家人的担忧让她倍感压力。
刘莹身体瘦弱,家人担心捐献后会不会影响健康。尽管体检医生和西湖红会工作人员都再三解释,造血干细胞是可再生的,捐献不影响健康。
“他们也是关心我,就算他们不同意,我也要去捐献的。”为了说服家人,刘莹把网络问诊和医院专家的解答都一一列了出来,还找了很多女生捐献造干的事迹,向他们证明捐献是安全的。
同时,她还与西湖区红十字会商量邀请了造干捐献者潘克勤与家人沟通(潘克勤是浙江省首位女性二次捐献者,曾两度为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捐献后又生了一个健康的宝宝)。“铁证如山”,医生的解答和捐献者的亲身经历为刘莹赢得了家人的支持。
从9月10日起,刘莹每天都要在医院打两针动员剂,来促进造血干细胞大量生长释放到外周血中。
这天,也是公司每月发工资的日子。前前后后,刘莹收到了好几条同事发来的私信:
“这个月的税扣了多少呀”
“麻烦帮我看下这个月的奖金呢”
......
问工资的、问个税的,还有各种新人培训等等事宜。
大家还不知道,平时雷厉风行的刘姑娘这会儿正在医院准备打动员剂。
“你怎么这么害怕,别紧张,打的时候别一直看着。”护士说了她好几次。
“不看,我更紧张!”刘莹哭笑不得。
直到采集前,怕打针的她一共注射了9针动员剂,因为药物的副作用,腰酸了好几天。
知道刘莹有些遗憾,家人发来了女儿上学的视频,小朋友稚嫩地唱着儿歌,小手紧紧牵着爸爸,欢乐地一路小跑去上学。
为了给妻子加油打气,采集当天,刘莹的丈夫特意请了一天假,陪在妻子身边。同事们也送来了祝福,说起这次捐献,他们直言“不意外”,“她(刘莹)一直都是个很热心的人。今年疫情期间,她在社区做志愿者,还带领全家一起给医护人员捐口罩.....”
当天护送造血干细胞运输的是西湖区曾经的捐献者—楼烈锋,这一次,他以“生命快递员”的身份接起这支爱心接力棒,继续奔跑。
谢谢你,温暖的新杭州人!
来源/杭州发布、杭州日报、美丽西湖
编辑/贺一萍
你可能想看
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