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十年,萧山人的流水席变化真大!本地的乡村大厨已经开始考虑……
冬至后,老陈一天比一天忙,因为找他办酒的人都快扎堆了,“累并快乐着,我带着15名厨师从农历八月就开始‘赶场’,现在是一年最忙的时候。”
这不,前两天,老陈又在新街帮人办酒,发完一圈“名片”后,一名大伯抬头问道:“你这名片上怎么没有联系方式?”周围的人都纳闷,老陈笑道:“这是我印的提倡勤俭节约、避免铺张浪费的宣传卡,就想劝劝大家酒席安排不要讲排场。
子承父业:两筐瓷碗走江湖
老陈,本名陈水夫,62岁,新街人,国家特三级厨师,从18岁开始进入这个行当,浙菜、川菜、鲁菜……样样拿手。
“我喜欢这个行当,骨子里也有厨师基因,祖传的。”老陈笑道,从太爷爷、爷爷到父亲,再到自己,四代传承,都是厨师。太爷爷那辈从清朝时就开始了这门营生,到了父亲这一代,一个汉子肩扛扁担挑着两筐瓷碗、酒盅,走在乡间道路上去帮人家办酒的情景,已成为他脑海中挥之不去的记忆。
“那时候哪有现在条件好呦,就是操持一下村里红白喜事的酒席,场面都不大,听父亲说,他最多一次烧了30桌菜,是一户殷实人家办喜宴。”当时,烧一桌菜的工钱是5角钱,新街、长山、坎山、衙前……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这些地方都留下了老陈父亲的足迹,父辈靠着这个手艺养活了一大家子人。
18岁那年,老陈还被乡亲们叫作小陈,他和父亲学了半年就“出师”了,自此接过上一辈的担子做起了厨师。与祖辈不同的是,他赶上了好时代,20世纪80年代正是改革开放初期,人们不仅能吃饱穿暖,还逐渐对生活品质有了越来越高的追求。那会儿,一户人家操办大事最好的席面就是“十碗头”,别看小陈年轻,他还真是做厨师的料,扣肉、三鲜、醋鱼、扣鸡、炒肉片、炒肚皮这些做起来轻轻松松,一碗又一碗菜出锅,冒着热气端上桌,客人们边吃边夸味道好。时间不长,小陈就在十里八乡闯开了字号。随着事业风生水起,这些年他逐渐带出了40个徒弟。
时隔多年,萧山老底子的“十碗头”已被列入萧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年的小陈也成了老陈。没想到仍有人留恋当年的味道,有一家酒店特地邀请老陈露一手老底子手艺,他和徒弟两个人高高兴兴忙活了一下午,做出了两桌口味地道的“老十碗头”。
老陈似乎天生适合干这个行当,他不仅在烧菜上肯下功夫,还在服务上动脑筋,他说,早些年帮人办酒自带煤气灶、大圆桌的做法就是从自己这里开启的。老陈举起三根手指:“现在办酒有三种模式,一种是只管烧菜;一种是全包,采买烧和收尾一条龙服务;一种是半包,东家买好食材,我们负责后段工序。”这服务,东家省心省力不说,看到菜被一扫而空,听着客人们“味道好个”的评价,不禁冲老陈一竖大拇指:以后办酒还找你!
乡村大厨:好厨艺赢得好口碑
“办酒找老陈”,他在当地圈子里口碑响当当,不管是街坊四邻有红白喜事,还是企业年会、店铺开业庆典,需要办酒宴客的时候,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请他来做。
前不久,老陈带着3名厨师在新街镇的盛达名苑餐厅操持了一场30桌的农村喜宴,他们自带锅碗瓢盆、煤气灶和蒸笼,利利索索烧出30桌菜,还运来了桌椅板凳,整场酒席没出一点岔子。这种场面,老陈把控起来毫不费力,要知道,他曾带着团队一天辗转16家做菜,最多一场烧了270多桌菜。
回忆起自己的“高光时刻”,老陈也说不清当时咋一点不怯,唯一的解释就是“艺高人胆大”。本地一家大企业办年会,一次订了270桌,公司所有员工都可以带家属参加。当天来的人乌泱乌泱的,每桌烧20多个菜,270多桌就是5000多碗菜,还要保证口味,难度可不小。为了不砸招牌,老陈提前做了准备,但仍然几个晚上没睡好觉。年会当天,团队80多个人绷紧了神经,从早上6点撸起袖子干活,一直忙活到晚上10点才结束。收工的时候谁都没多说话,但彼此从眼神里看到了相同的心思——咱们这块招牌,亮了。
革故鼎新:勤俭节约扬新风
家乡饭,是最长情的记忆,萧山乡厨四代传承,见证了这块土地上的“粮事”变迁,人们从缺衣少食到混个温饱,再到肚里油水足开始讲究排场,老陈也在一场场大场面氤氲的热气中,思考以前没有重视的“小事”……
“我开始做厨师那几年都是做‘十碗头’,后来每桌要烧20个菜,2000年以后发展到30来个菜,这成本也是噌噌往上涨,如今便宜的每桌六七百元,一般的是1500元左右,贵些的超过了3000元。”老陈说,高档点的席面必有海鲜,帝王蟹、龙虾、鲍鱼……哪样价格都不低。有人过度追求排场,让老陈连连摇头:“太铺张浪费。”
“同样的食材,厨艺不同做出来的味道和样式大不一样。”老陈坐不住了,他不仅认真研究如何将家常菜做得更好吃、样式更丰富,让东家既有面子又有里子,还自费印制了上百张宣传卡,每逢办酒就给大家发发。
“老陈帮我们操办酒席,总是劝大家不要太铺张,菜式花样多,吃得也落胃,这样的大厨哪里找喔。”乡亲们竖起了大拇指。
文/摄 记者 郭庚新 通讯员 应长根
编辑/贺一萍
你可能想看
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