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说说老通州洋人那些事儿——琉球国墓立禅庵
说说
老通州洋人
那些事儿
即日起,“文旅通州”微信公众号每周五刊登大运河文化带·通州故事丛书 《说说老通州洋人那些事儿》。
喜爱通州文化的亲们,一定要持续关注哟~
琉球国墓立禅庵
在我们国家的东南方,隔海相望有一片岛屿,那就是琉球群岛。琉球群岛位于中国台湾岛和日本九州岛之间,依东北、西南走向依次由奄(yǎn)美群岛、冲绳群岛和先岛诸岛组成,蜿蜒1000千米,总面积4600平方千米。在古代汉语中,“石之有光者”谓之“琉”,“美玉”谓之“球”。琉球群岛,正是一串散落在太平洋上的美玉明珠。
12世纪,琉球群岛上出现了山北、中山、山南三个王国。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琉球中山王察度遣使来华,琉球开始成为中国的藩属国。为了方便贡使往来,明太祖朱元璋赐闽中舟工36姓,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派“闽人三十六姓”进入琉球。他们多为航海家、学者或其他拥有一技之长的人。这些移民到达琉球后,在那霸港附近的浮岛上建立了一个独立的村落。这个村落最早被称为“唐营”,后来改名为“久米村”。他们不但给琉球带去了生产技术,还带去了中华文明。此后,琉球群岛又形成了统一的琉球王国,明朝与琉球始终保持着册封与朝贡的宗藩关系。皇帝派册封使远赴琉球举行册封仪典,是琉球的举国盛事,琉球君臣就在那霸港恭迎册封使一行。
藩属国使臣入朝,贡献方物为朝贡。起初,琉球每岁一贡,贡船两只。后来,明政府觉得接待起来太麻烦,便让他们隔年一贡。在与藩属国的关系上,中国一直奉行“厚往薄来”的原则。因此,琉球国每次朝贡后,都能带着数倍于贡品的礼物满载而归。
明朝管理外国来华船舶的政府机构市舶司设在泉州。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在泉州建立附属于市舶司的来远驿,专门用于接待琉球人。由于琉球使者和商人的船只多在福州靠岸停泊,明朝成化年间废止泉州的来远驿,在福州设立“怀远驿”,将市舶司也移至福州。明朝万历年间,为区别于广州的“怀远驿”,又将福州“怀远驿”更名为“柔远驿”,取自《尚书·舜典》中的“柔远能迩”,寓意“优待远人,以示朝廷怀柔之至意”。柔远驿为来华的琉球使节、留学生或琉球商人而设,所以称之为“琉球馆”,其遗址至今保存在福州台江区琯后街的老城街巷里。琉球进贡使一行,在琉球馆休整居停半年后,于当年的秋冬之际,启程前往北京紫禁城朝贡。
明亡清兴,琉球又跟清王朝接续了这种册封与朝贡的宗藩关系。由于受益良多,在大约500年的宗藩外交中,琉球对中国的朝贡从不怠慢。负责接待琉球使节的闽浙总督说:琉球“岁修职贡,较诸国最为恭顺”。然而,就是这个最恭顺的属国,在大清国皇帝登基的大日子里,竟没有露面。
在封建时代,没有什么比新君登基更重要的事了。清光绪元年(1875年),同治帝驾崩,光绪帝即位,琉球国却没有任何表示。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此时他们正面临着来自日本的灭顶之灾。
早在日本明治维新前,日本萨摩藩(别名鹿儿岛藩)诸侯于1609年就用武力征服了琉球王国。此后,琉球王国虽向中国与萨摩藩同时进贡,但国王仍受中国册封,在交往中又偏重中国,日本统治者对此极其不满。
日本明治维新开始后的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日本鹿儿岛县参事大山纲良来到琉球,软硬兼施地要求琉球王尚泰派使节团前往日本庆祝明治新政。琉球使团刚到日本,就收到了明治天皇“琉球藩叙列华族”的表文,从此剥夺了琉球作为独立国家的地位,强行把它变成了自己的一个行政区。为了割断琉球与中国的宗藩关系,把琉球的主权控制在自己手中,日本内务大丞松田道之以钦差大臣的名义到琉球,宣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包括禁止向中国纳贡、禁止使用清朝年号、对华贸易由日本全权负责等。
琉球朝野把保存自己国家的唯一希望寄托在清政府身上。他们向日本人苦苦哀求:只要保留对中国的宗藩关系,其他一切条款都能应允。琉球人在给日本政府的上书中写道:“自归清国版图,以其保护声援,乃可无忧外患,自建为国。有古来风俗之礼乐政刑、自由不羁之权利,上下雍睦,安居乐业,若离清国必失自由权利而招掣肘之累,国家岂可永葆?父子之道既绝,累世之恩既忘,何以为人,何以为国。”
这段文字读来令人动容,琉球对中国的情义,由此可见一斑。不过,琉球的哀告并没有打动日本人,日本陆军大将西乡隆盛率三万人马大兵压境。眼看亡国在即,琉球王尚泰只有最后一步棋可走——派密使前往中国求救。
1876年12月10日,琉球王尚泰的姐夫向德宏与通事蔡大鼎、林世功等人,乔装改扮,躲过日本人的监视,乘一小船前往中国。由于风向不顺,向德宏等人的船竟在海上漂泊了将近半年,直到第二年4月2日才抵达福州。到达福州后,向德宏等人拜见了闽浙总督何璟和福建巡抚丁日昌,呈递了琉球王的咨文,请求清政府代纾国难。收到琉球的求救信,何璟感到有点纳闷,琉球地瘠民贫,日本何必兴师动众要灭琉球国呢?琉球与日本到底是什么关系?
1877年12月,清政府决定让即将赴任的驻日公使何如璋好好考察一下。何如璋刚到日本,在神户港尚未下船,滞留日本的琉球使臣马兼才就乘夜色秘密登舟,哭诉日本欲吞并琉球的阴谋。琉球王在向清朝公使的求救密信中写道:“今日阻贡,行且废藩,终必亡国。”琉球官员毛凤来等又先后求见,请求清朝出面干涉,以救琉球危亡。听了琉球官员的陈情,又看了他们带来的琉、日之间往来文书的抄件,何如璋看清了日本对琉球阻贡在先、吞并在后的狼子野心。
1878年5月,何如璋通过对日本的考察和分析,向李鸿章和总理衙门写信谈了自己对琉球问题的看法:“阻贡不已,必灭琉球;琉球既灭,次及朝鲜。否则,以我所难行,日事要求,听之乎,何以为国?拒之乎,是让一琉球,边衅究不能免……他时日本一强,资以船炮,扰我边陲,台澎之间,将求一夕之安不可得。是为台湾计,今日争之患犹纾,今日弃之患更深也。”何如璋认为日本当时财政困难,常备陆军只有三万多,海军不过四千人,且废藩置县后国内矛盾重重,实在不是中国的对手。在何如璋看来,当然采取强硬措施是最好的选择,但总理衙门却指示何如璋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决不动武。
1878年9月,收到总理衙门指示的何如璋来到日本外务省,向日本外务卿提出口头抗议。何如璋把一份措辞强硬的书面照会交到寺岛面前。照会中,何如璋引用历史证明了中国与琉球的宗藩关系,并谴责了日本恃强凌弱的行为。他在照会中写道:“今忽闻贵国禁止琉球进贡我国,我政府闻之,以为日本堂堂大国,谅不肯背邻交,欺弱国,为此不信不义无情无理之事。”
面对何如璋有理有力的照会,日本外务省理屈词穷。他们感到从法理人心上很难解释自己的做法,便抓住照会中“背邻交,欺弱国”等语句,指责这是何如璋对日本的“暴言”。寺岛要求何如璋收回照会,否则一切免谈。就在何如璋与日本的交涉陷入僵局时,日军乘着“新潟丸号”汽船在琉球那霸港登陆了。
1879年,日本内务大丞松田道之以钦差大臣的名义来到琉球,向琉球王尚泰宣读了日本政府“废藩置县”的命令,把琉球国变成了日本的冲绳县,又将在病中的琉球国王尚泰和他的儿子强行移居到东京,琉球国自此灭亡。日本将这段历史称作“琉球处分”。
滞留在福州求援的向德宏收到琉球人的密报,得知国家已亡。他决定带着蔡大鼎、林世功等人上京陈情。从后来向德宏给总理衙门的陈情表中可以看出,他们一路北上走得并不太平。使节团走到上海,听说在华的日本特务为了阻止他们去北京求援,已经组织了暗杀队,要劫杀他们。琉球人的发型、服饰很大程度上保持了明代汉服特色,迥异于剃头梳辫的清人。为了躲过日本特务的暗杀,琉球人只好剃头改服,一路跌跌撞撞来到天津。在天津,向德宏先拜见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在给李鸿章的信中,向德宏写道:“生不愿为日国属人,死不愿为日国属鬼!虽糜身碎首,亦所不辞!”字字潟泣血,一个小国面临亡国之灾的彷徨与无奈跃然纸上,至今让人读之心酸。
由于李鸿章态度暧昧,向德宏决定派蔡大鼎、林世功等人,去北京找总理衙门求援。面对琉球人的泣血哀告,总理衙门大臣、恭亲王奕䜣也是左右为难。一方面,清政府已经自顾不暇,不太想管琉球的事;另一方面,面对藩属国的求援,老大帝国又一时放不下宗主国的面子。
清政府的暧昧态度,使来华请愿的琉球使臣感到从未有过的绝望与无助。在华奔走呼号的琉球使节林世功,向清朝政府上表:“为一死泣请天恩,迅赐救亡存国,以全臣节事。窃功因主辱国亡,已于客岁九月,随同前往进贡正使耳目官毛精长等,改装入都,叠次匍叩宪辕,号乞赐救各在案,惟是作何办法,尚未蒙谕示。昕夕焦灼,寝馈俱废,泣念奉王命抵闽告急,已历三年,敝国惨遭日人益肆鸱张,一则宗社成墟,二则国王世子见执东行,继则百姓受其暴虐。皆由功不能痛哭请救所致,已属死有余罪,然国主未返,世子拘留,犹期雪耻以图存,未敢捐躯以塞责,今进京守候,又逾一载,仍复未克济事,何以为臣?计惟有以死泣请王爷,暨大人俯准,据情具题,传召驻京倭使,谕之以大义,威之以声灵,妥为筹办,还我君王,复我国都,以全臣机节。则功虽死无憾矣,谨禀。”1880年11月20日,琉球义士林世功在北京总理衙门前挥剑自刎。自刎前留下绝命诗曰:
古来忠孝几人全,
忧国思家已五年。
一死犹期存社稷,
高堂专赖弟兄贤。
慈禧太后认为林世功是琉球王室的忠臣,将其厚葬于北京通州区张家湾镇立禅庵村的琉球国墓地。村里老人讲,在张家湾城西200米处,萧太后河南岸有一座庙宇,是在唐代创建的,初称“净业院”,后来改称“净业寺”。明代重修时,易名“立禅庵”。所以,这一带的村落叫“立禅庵村”,村东南角的一块高坡,就是琉球国墓所在地。
张家湾为什么会有琉球国墓呢?张家湾位于北京市通州城区东南5千米处,是通往华北、东北和天津等地的交通要道,是京杭大运河的漕运与客运码头。据史料记载,明清两代,琉球国贡使和留学生取道京杭大运河,在张家湾古镇漕运码头转换舟车,前往紫禁城。从福州到北京水路兼程近3000千米,坐马车日夜赶路也要两个多月。由于航道艰险,使船经常遭风遇难,再加上生活、气候不适等因素,不少琉球使臣不幸在中国病故或遇难。琉球国人死于北京者都葬在张家湾这里,便于往来的琉球国人祭拜。
葬在张家湾琉球国墓地的有多少琉球国人?据《历代宝案》和《久米村系家谱》统计,康熙朝在华病故或往返途中遇难的琉球使臣九人,正议大夫以上的使臣有七人。据日本学者和平彦的研究资料显示,张家湾琉球国墓共葬有官员七名、官生五名,加上新发现的二名,共有14名琉球人葬于此墓地。
张家湾琉球国墓中第一位立碑者是杨联桂。他是琉球国朝贡副使、正议大夫,于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在北京病故,得到康熙皇帝的谕祭御碑,“蒙恩选择吉地”,选在张家湾立禅庵村东南琉球国墓地,通州知州黄成章还曾通告保护此墓碑。
王大业墓碑是北京发现并保留下来的唯一一块琉球人墓碑,现存于通州博物馆。墓碑主人王大业(汉名)是琉球国陈情都通官,病逝于1888年12月25日。墓碑由深灰色熔积岩所制,旧为一块台基条石,代为碑料,首身一体无座。虽凿磨严重,但铭文依然清楚。王大业是张家湾琉球国墓地最后一位立碑者。琉球国灭于光绪五年(1879年),但王大业墓立于光绪十四(1888年)年,也就是在琉球国灭亡之后的第九年,而碑首横刻楷书题额“琉球国”三字,碑身居中纵刻楷书首题“陈情都通官王公大业墓”,卒葬时间“光绪十四年戊子十二月廿五日卒”等14个小楷字均分刻于首题两侧。热爱祖国,怀念中琉友好之情,溢于言表。
悠悠古墓张家湾,情满立禅庵。晚风拂柳笛声残,何时能再现?
—END—
往期推荐
关注公众号分享更多文章
觉得不错请给点个“赞“和“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