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通州文化】漷县古城遗址——重写漷县历史辉煌

文旅通州 2023-08-07

漷县城护城河

在通州区漷县镇漷县村西部和南部,有一条漷县城护城河。长约800米,宽7~10米不等,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现在的漷马公路穿过这条护城河,两岸为民房,东、北有漷县城西、南城垣遗址。这条护城河不仅历史悠久,联通着北运河、港沟河和萧太后河,还曾是运河的“收费站”。




漷县古城历史悠久


漷县城域在汉时本是泉州县境内霍村镇,其东有港沟河(笥沟),西有雍奴薮辽阔湖沼。后晋天福元年(936),此地划入契丹。会同元年(938),契丹在燕京设立陪都称南京,此时雍奴数易称为延芳淀。以“捺钵文化”需要与保障港沟河漕运,在太平年间(1021~1030),设置漷阴县,县治设在漷阴镇(霍村镇)中,以在漷河之南而得名。元至元十三年(1276),又因为蒙古皇族“捺钵文化”与白河漕运之需,将漷阴县升置漷州,统领武清、香河二县。明洪武十四年(1381),漷州降级称漷县,上属通州辖领。


古城墙和护城河经过多次修缮


正德初,京畿南部刘六、刘七等农民起义军声势浩大,危及漕河与京师,知县郭梅主持修筑漷县土城,周仅“二里许”(近千米),亦无壕堑。嘉靖二十二年(1543),巡视直隶省(今河北省)监察御史阎委、通州州同陈昶,主持增修,围扩至三里,“上加女墙”,四面各建城门楼一座,仍为土城。三十五年(1556),知县吕哲予以重修,四门题额,北曰“拱阙”,南曰“迎薰”,东曰“临津”,西曰“通都”。万历四年(1576),霸州兵备道道台曹当勉与知县李子擢、宋祉,相继予以修葺,外甃砖,基砌石,周围扩至2公里余,三面新开护城河,深3.33米、宽8.33米,东以港沟河代之。三十七年(1609)夏秋之交久雨,城墙多圯,知县艾友芝予以重修。崇祯八年(1635),晋陕高迎祥、川蜀张献忠等“十三家”农民起义军“七十二营”首领在豫举行“荥阳大会”,共商推翻明朝战略,声威大震,京畿各县形势紧张。知县涂应召劝民捐修城池,城墙增高,护城河亦略增宽。


是珍贵的人文和历史自然景观


清顺治十一年(1654)雨季,泗河(今北运河)泛滥,大水冲毁西、南、北三面城垣,东垣断如冈阜,惟门独存。未及修复,便于十六年(1659)县除,并入通州。通州绿营兵守备官徐达予以略加修葺,嗣后失修,门坍墙倾。同治七年(1868),复予捐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生产队与村民用土,城影全无,只余护城河而已。1984年后,为村民鱼池。后废弃,杂草乱生。此护城河是漷县置县筑城历史的重要见证,是研究北京地区历史、地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也是漷县镇幸存的珍贵人文和历史自然景观,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漷县古城历史悠久


漷县镇位于通州区东南部,位于京杭大运河西畔、港沟河西岸、京津塘高速公路以西,曾经作为皇家游猎之地。修建京杭大运河后,这里就变身为运河的“钞关”,也就是现在的收费站,由大运河来往京城的船只都要在这里交税。

漷县古城唯一存留在地面上的遗址——漷县东门石桥,目前正在进行河道治理,未来将作为护城河景观。此外,漷县古城西侧著名的延芳淀湿地也将进行治理。据村史记载,延芳淀有大片的水面、茂密的苇塘,每到春秋两季,候鸟在这里歇脚、捕食,延芳淀就成为天鹅、大雁、野鸭的天堂。自辽代起,这里就被设为皇家苑囿,建起了行猎行宫神潜宫,贵胄大臣也纷纷在此修建了鳞次栉比的园林,形成北京最早的皇家园林建筑群。漷县因此而盛,逐渐形成了“漷县八景”,分别是:“泮宫古槐、禅林宝塔、白河渔舟、春郊烟树、驻跸甘泉、晾鹰旧台、长堤回燕、远浦飞鸿”,除了“晾鹰旧台”位于通州南部的德仁务村外,其他的七个景观都在漷县村。

由于历史变迁,漷县村附近的这些景观多已无存,但是这些景观遗址依旧能够指认。随着当前城市建设和生态建设的推进,或许其中的部分景观能够再现,重写漷县历史上的辉煌。

来源 通州区文化馆

—END—

往期推荐

 

1、【通州文化】快看!每一张老照片都是满满的回忆!

2、【通州文化】曹雪芹与张家湾之褡裢与蓑衣

3、【通州文化】扒了甘棠一座寺,建了半个通州城!


关注公众号分享更多文章

觉得不错请给点个“赞“和“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