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尽的环形监狱:从美国历史上三次“隐私事件”看今天
导语:
我们之前曾对李彦宏“中国用户愿意用隐私换便利”的说法嗤之以鼻,但仔细想想,现在的处境确实非常矛盾。我们使用着各种网络第三方提供的服务,无私的开放着自己的个人信息和数据,世界范围内的隐私泄漏大事件虽然接连发生,但是好像也没有对自己的生活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无法真正感同身受却又“提心吊胆”的保持焦虑,隐私泄漏的下一个受害者会不会是自己?
此文翻译自Tony Sheng的《无休止的环形监狱:从美国历史上三次“隐私事件”看今天》,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探讨了美国历史上的一些隐私泄漏事件及其经验教训、我们社会目前面临的隐私处境,以及区块链能否改变这一处境。
在翻译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突然想起了两年前还在新加坡读书的时候,和一位新加坡朋友有意思的对话。当时中国的无现金社会概念在新加坡掀起了一股热潮,不仅支付宝、微信、摩拜等纷纷进入新加坡打支付战,很多本土电子支付解决方案也开始涌现,力图将新加坡打造成无现金国家。但整个国家的现金习惯使这个进程的推进没有想象中那么快。
说起这个话题,我不禁兴致勃勃地给他介绍我在中国杭州经历的QR码支付、刷脸支付等等是多么多么方便,出门带一部手机就可以搞定一切。
“现金有什么不好吗?“他反问我。
“现金太麻烦了,难道你不想让生活变得更容易一些吗?”我甚至觉得他有些保守。
“那样你就完全没有隐私了,你的所有消费行为数据都会被别人知道。我宁愿继续使用现金。”他说道。
坦白讲这是第一次,我真正意识到”方便“背后的隐私问题,当我们把这种方便当作理所应当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已经默认了这些拿走我们数据的第三方“不会作恶”。但是从历史看来(比如Facebook数据泄漏事件),即使Facebook无意作恶,我们也无法防范像剑桥分析公司这样的行为出现,原因就像本文中提到的,我们陷入了数据、访问途径、工具这三件事都在加速发展的环形监狱。
那么这个时代,对于我们同样重要的“隐私”和“方便”,能否有一个平衡的解决方案呢?
当今世界,有三件事在同时发生:(1)互联网上,大量的私人信息在迅速并加速产生;(2)这些私人信息正在通过各种途径被泄漏出去,一些是我们有意识的,还有一些我们根本想象不到(比如黑客攻击);(3)新技术在不断开发和迭代,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和利用这些信息。
互联网上关于个人和团体的数据非常丰富,可供许多企业组织随时使用,这些组织可以轻易地对数据进行处理并且基于数据做出决策。当然,这些决策有的可以帮助用户,比如在网购时提供的个性化购物推荐、看视频的时候推荐适合口味的娱乐内容等。另外一些决策会损害用户的利益。(比如Facebook深陷的用户数据泄漏事件)
如果这三种情形继续并存下去,也就是说,更多的私人信息被更多的机构任意利用。那么将不可避免地出现“环形监狱”。
什么是环形监狱?环形监狱由英国哲学家杰里米·边沁(Bentham)于1785年提出,犯人处在环形边缘,他们的一举一动被中心瞭望塔的监视者尽收眼底。这样的设计使得一个监视者就可以监视所有的犯人,而犯人却无法确定他们是否受到监视。
这就好比现在的互联网,你在网络上留下的信息、数据就相当于在环形边缘,而那些处在暸望塔的人可以轻易收集、使用、甚至滥用。
这是件坏事吗?这种情况可以避免吗?人们会在乎吗?人们该如何保护自己?不在意隐私保护的的结果会怎样?
美国革命(1754-1776)
1754年,英属美洲的殖民地与新法国的殖民地作战,双方都得到母国军队的支持。战争期间,英国的士兵们需要住处,但英国将军们发现很难说服美国殖民者为他们提供补给和住所。因此,1765年通过的《1765年营区法》规定如果士兵的住房数量超过可提供的住房,他们将可以“驻扎在客栈、马房、麦芽酒屋、食物屋和卖朗姆酒、白兰地、烈性酒、苹果汁或麦酒的人的房子里”。
但当时英国人没有把法律放在眼里,在战争期间,士兵们强行占领私人住宅。
美国独立战争后,美国的开国元勋约翰·亚当斯曾说,正是因为英国人未经允许就霸占私人住宅的行为引发了争取独立的斗争。虽然多年来,在美国殖民地进行搜查和扣押的合法性问题会反复出现,但在某种程度上,美国公民感到他们的私人领域受到了侵犯。这种被侵犯的感觉导致了一场解放战争。
我们可以在《独立宣言》中看到诸多端倪,以下摘自控诉英王暴政的《伪法案》:
他(指英王)同意某些人勾结起来把我们置于一种不适合我们的体制且不为我们的法律所承认的管辖之下;
他还批准那些人炮制的各种伪法案来达到以下目的:在我们中间驻扎大批武装部队
用我在之前一篇文章中提到的“直接与紧急”框架来解释这个现象。其实隐私被侵犯的隐患一直存在,比如在革命前,法律允许英军长期进驻营区,但如果不是这些士兵直接闯入你家或你邻居家霸占你们的私人住所,就不会引发革命。也就是说没有导致直接后果的恶性事件,殖民地人民就不太可能关心隐私的丧失,也许革命就永远不会发生。
下面我们将在互联网发展初期再次看到相同的模式:起初是一个隐私不受保护的系统,随后恶性事件的发生催生了对隐私保护的需求,进而人们开始有动力去改变这个系统。
互联网窥淫癖(2002年 - 2016年)
2002年,一位名叫尼克丹顿(Nick Denton)的人创立了一个专门报道明星或富豪八卦的媒体帝国。其中主要代表是Gawker和Valleywag。
十多年来,Gawker这家媒体报道的画风大概是:
“彼得 · 蒂尔完全是同性恋”
“那种女孩活该”
...
他们在网上散布谣言,在未经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传播一些八卦照片和视频,并借此引起大范围的话题和争议。但是在21世纪初,似乎很少有人会觉得有什么不妥,甚至该公司的市值还曾一度攀升至数亿美元。
这种事放到今天,简直是无法想象的。通过各种可疑途径获取,歪曲他人私密信息并肆意传播。但由于时代不同,21世纪初的社会时代精神还没有将这些不正当的隐私侵犯视为错误。在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庇护下,官司缠身的Gawker却打赢得了一次又一次,因为当时法律明确保护“新闻自由”。
Gawker原本可以持续风光,直到他们输给了 Hulk Hogan和他的支持者Peter Thiel 。 ( 事件背景:2012 年,Gawker 网站因发布职业摔跤手 Hulk Hogan 的性爱视频,被告上法庭。2016 年 3 月,法庭判定 Gawker 赔偿受害者 Hulk Hogan 1.4 亿美元。Gawker因此破产。)
美国最年轻的营销鬼才Ryan Holiday在阴谋论(Conspiracy)一书中讲述了这个难以置信的事件的经过,强烈建议大家读一下。文中详细说明了社会对网络隐私观点的转变是如何打击到Gawker的:
21世纪初的互联网已经褪去了最初的新鲜感,逐渐变成了人们正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开始关注网络新技术和隐私问题,并制定新的社会规范。但更多的社会规范是在一些社交媒体隐私泄漏的恶性事件发生后,为了应对事件而制定的。
2010年,18岁的罗格斯大学生泰勒·克莱门蒂(Tyler Clementi)在得知室友私自录下自己与另外一名男子做爱的视频并在互联网上传播后选择了自杀。多年来,大众对于泰勒霸凌室友的控诉络绎不绝,社会对于隐私保护的态度在缓慢的发生改变。美国各州已经开始陆续通过反情色复仇法(anti-revenge porn laws)。与Hogan和Gawker的案件审判同期,还有一个陪审团在裁决着著名体育节目主持人安德鲁斯在酒店房内赤身露体惨遭针孔偷拍的案件,受害者安德鲁斯最终获赔5500万美金。
Gawker在2007年还是一家小公司,到2012年发布Hogan的性爱录像带被控诉,再到2015年被审判裁决,这期间发生了很多变化。随着社会开始出现越来越多隐私泄漏的相关事件,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无法只作为旁观者的时候,他们开始采取行动抵制Gawker这样的行为。比如在法庭辩论时,开始明确提出了随意曝光他人的私人信息是不可接受的。相应的,法律也因为主流信仰的变化而进行着相应的改变。
Gawker走向毁灭的原因,简单说就是被大众所抛弃了。对于陪审团,事件相关人士以及社会公众来说,他们(Gawker)的立场已经完全站不住脚根了。
与殖民地英国美国的革命者一样,早期的互联网用户在受到关注之前曾长期遭受隐私之苦。但是,一旦他们开始认识到网络隐私安全带来的直接威胁的时候,他们就会采取行动捍卫隐私。
无休止的环形监狱 (2018 - 至今)
今天,我们正在经历另一个“隐私时代”。
去年3月,The Guardian, The New York Times, 和英国的 Channel 4 News同时曝光了剑桥分析公司(Cambridge Analytica)大量收割用户数据并滥用的行为。这家公司在没有征得用户同意的情况下,收集了Facebook上数百万用户的个人身份数据信息。持续发酵的丑闻导致Facebook的市值短时间内蒸发1000亿,其CEO马克扎克伯格也被美国国会传唤听证。
此后不久,美国三大消费者信用报告机构之一的Equifax宣布,由于网络安全漏洞导致1.455亿美国消费者的个人信息泄露。
几个月后,万豪酒店(Marriott)数据库被黑客攻击事件,5亿人的私人信息受到威胁。
最近,一场“删除Coinbase“的运动兴起。起因是Coinbase收购了一家由网络情报公司的前成员创建的区块链分析公司,这家公司帮助掌权者监视和控制大众。
一份最近的Axios报告显示,虽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网络隐私危机,但是很少的人会采取行动。
现在大多数人都清楚,我们目前所在的制度不足以保护隐私,但这种隐私泄漏带来的恶性后果会促成一些改变吗?
对隐私保护现状的悲观
虽然美国革命和Gawker的例子都催化了隐私保护的变革,但我认为今天应该不会。因为隐私损失本身和隐私泄漏的直接后果都难以察觉。普通公民可以看到外国的威权主义者谋杀记者,但这只会传递一个看到结果后的感觉:(1)他们能将这一事件与隐私联系起来,以及(2)他们能感受到类似事件带来的个人威胁。我甚至对这两种感受能不能产生都持怀疑态度,因此社会不太可能组织起来反对这种隐私泄漏带来的后果。
而且,即使社会想要改变,这种隐私损失从根本上讲是非常难以控制的。因为未来将会产生更多的数据,更多可以通过合法和非法手段访问数据的人,以及更多的工具和资源来帮助理解这些数据。这三件事都在同时、加速、分布式发展。
这三次隐私变革可以简单理解为下图:
在每一个例子中,都基本遵循 (1、原有体系无法保护用户隐私,但是大家没有在意 (2、因隐私泄漏导致的直接后果(损失),催生了对隐私保护的需求 (3、 推动原有隐私保护体系的改变
为了改变这个体系,我们需要一个足够强大的催化剂来改变社会信仰和一些强有力的手段来改变体制。我们当前所处的隐私时代在这两个方面都存在缺陷。隐私泄露的后果不那么直接,系统更分散,因此更难控制。
这是令人沮丧的。这种挫败感可以从人们对Coinbase收购Neutrino事件的反应中感受到。正如我在给成员们的信中所说,撇开Neutrino的黑历史不谈,像Coinbase这样收购连锁分析公司的行为实际上是为了保护用户的隐私。相比之前有两个实体(Coinbase和Chainalysis)拥有你的数据,现在只有一个实体(Coinbase)拥有,而且这个实体不需要通过多方渠道搜刮整合你的行为数据了。有点遗憾的是,Coinbase因为糟糕的沟通而成为替罪羊,他们原本有机会在隐私问题上占据上风。
但是由于Neutrino团队之前是为权威机构服务的,该公司曾向世界各地的专制政权出售恶意监控软件,这些恶意软件促成了其他侵犯人权的行为,导致记者和政权异见人士受到监控、监禁甚至死亡。Neutrino的黑历史让人们产生了隐私被窥探的挫败感,所以大家开始发起“删除coinbase运动”。(“#deletecoinbase”)
这种挫败感也促使政客们开始建议打破科技巨头的“垄断”。但打破科技垄断并不能解决系统性问题。虽然大部分数据来源于技术垄断,但这种不可阻挡的环形监狱(Panopticon)并不是由少数公司控制的。
它是分布式的。
这就是我们需要区块链(TM)的原因。但是,今天的区块链在保护隐私方面可能比传统系统更差。
也许像STARKS这样的隐私技术会帮助我们建立隐私保护系统。我非常期待这样的系统被建成,但如果他们建好了,用户会用吗?虽然专注于隐私保护的服务越来越多(例如DuckDuckGo, Firefox),但根据Axios最近的调查,大多数人并不愿意改变他们的对待隐私的行为习惯。
如果我们不干预会发生什么:答案是陷入无休止的环形监狱(Panopticon)。从全局来看,我们需要构建使环形监狱无法运行的系统,即拆分我们最开始提到的那三件事,让他们尽量不要同时发生。对个人来说,尽量少在互联网上产生数据,使用一些使数据更难链接在一起的工具可以帮助你保护隐私。
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隐私挑战。究竟怎样才能促成这一次的变革呢? 我们拭目以待。
(完)
原文链接:https://www.tonysheng.com/privacy-unstoppable-panopticon
作者:TonySheng
翻译:Jessie
橙皮书正在招人,如果你真心喜欢区块链,愿意长期在这个行业做事情,欢迎添加橙皮书小姐姐微信(微信号 18519507233),备注“应聘”;或者发送简历到
邮箱inneverland2013@gmail.com。
我们正在招聘的职位有:
1、记者,研究新技术和产品,和业内的创造者交流,写出影响行业的文章;
2、运营,负责社区、公众号、线下活动等方面的运营工作;
3、翻译小组志愿者,纯线上协作,一起翻译优质的英文文章;
4、内容实习生,一起参与优质项目的采访与撰稿,要求每周至少有三天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