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港 | 沙头角这条“鱼”活了300年,见证了深圳和香港的亲缘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深圳微时光 Author 东歌

本文转载于微信公众号深圳微时光(ID:szdays) ,作者:东歌


几个月来,在甚嚣尘上的信息中,一条深圳河对岸的香港,不容乐观的现况牵动着无数人的心;那个繁华的天堂,一下子,也为人所避之不及。


就在中秋团圆之际,深港两地的人,一起汇聚在沙头角回归广场上,不分彼此,这里只有欢聚的快乐,没有其他。


那天是第二届沙头角文化节开幕,不少住在新界的香港人前来参加,虽然当天节目丰富,但他们主要还是冲着沙栏吓的鱼灯舞而来。


如果你看了长安十二时辰,就知道,长安城的伟大繁盛藏在熙攘的上元节灯会里;也藏在酉时日沉,随着镜头一闪而过的鱼灯里。


而深港时代相连的印迹,深港两地人的亲缘,都藏在沙头角的鱼灯舞里。




1


第一次听说鱼灯舞,联想到沙头角面朝大海的位置,以为只是流传至今的古老习俗,比如在传统节日里,把一个个许过愿望的祈福鱼灯放入大海。


殊不知,作为深圳仅有的8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这竟是一种广场舞



“鱼灯舞是沙头角沙栏吓村吴氏家族世代相传的一种民间艺术舞蹈,是一种广场男子群舞,专门在晚上表演300多年历史了。”非遗传承人球叔说着略带方言口音的普通话,话语间流露着自豪。


这种源于祭祀而流传至今的舞蹈,寄托了当地人对美好生活的祈望,至今流行于深圳沙头角、盐田及香港新界等地


就像其他地方的舞龙舞狮一样,这里逢年过节、拜神祭祖、喜庆丰收……都少不了鱼灯舞。在今天,依旧是宗族重要的传承。




每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八月十五中秋节妈祖诞辰等喜庆的日子里,盐田沙头角沙栏吓村总是一片灯火辉煌鱼灯舞队伍会在中英街巡游在回归广场表演,深港两地的街坊邻居争相围观。


“我们还经常受邀到香港表演,香港社团组织也常到我们这边来参观学习鱼灯舞的表演。”球叔告诉我。


最近一次的大型表演,也正是代表深圳参加了在广州举办的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


一条300年的“鱼”,一种独具一格的广场舞,因着与香港相连的地理位置,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两地人们情感通融的纽带。




2


接近80岁的球叔,是沙栏吓村有名望的长者,也是鱼灯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和他见面之前,以为会是一个仙风道骨的老人,可实际上却是一个有弥勒像的慈眉善目的老人,汉族客家人。



从十几岁开始舞鱼灯,到现在球叔已经舞了近半个世纪
“祖先们都住在沙头角这个地方,要靠打渔为生,可哪儿都有欺负人的恶霸,鱼灯舞里就讲了这么一个,一群鱼团结起来把黄鳢鱼赶跑的事情,那个黄鳢鱼就恶霸……”


球叔说到激动之处,还一时兴起,忍不住现场舞了起来。


“人要模仿鱼的样子,这样在没有灯光的情境里,看上去就是一群鱼在游动……”


半蹲、压低马步,灵活地舞动鱼灯,利索的动作完全看不出来是80岁老人。


我试着拿了一下那个鱼灯,估计不了重量,但我一只手拿不住。


“我儿子也跳啊,二儿子跳得最好,我小孙子也能跳几下。”时至今日,鱼灯舞和球叔相互成就,球叔说这些的时候脸上总是带着自豪的笑。



“过去先祖在出海捕鱼的时候都要打着写有‘鱼头大信’的三角旗,我也打了20年的渔,现在我们去表演的时候也打着这个旗子,都是有缘故的,靠鱼生活么,就要敬重它,这样才能保佑大家都出海平安,顺顺利利……”球叔说道。


靠海吃海的人们总带着一股不服输的拼劲。


鱼自古就是祥瑞的代表,而客家话里鱼又恰巧和他们的族姓“吴”同音,这群吴姓族人便将自己的苦难和希望映射给鱼群,演绎一个邪不胜正,最终幸福美好的最简单逻辑的故事。




而鱼灯舞也就是在出海头一晚所进行的祭祀舞蹈,带着虔诚与祈福。


时至今日,这些从渔业文明里生长出来的习俗,大都消解在时间的荒原里。


庆幸的是,仍有鱼灯舞和这样一个旗子,留存至今。



3


传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在球叔几十年的跳鱼灯舞生涯里,经历过两次鱼灯舞断层,一次是战争,一次是文化浩劫。


虽然1999年起,沙栏吓村发动村民对鱼灯舞进行挖掘和整理,并动员村中青年组成鱼灯队,但不少技艺业已失传。


“鱼灯以前都是自己扎的,那个做起来复杂,现在会做灯的没几个人了。墨鱼灯的制作方法也遗失了,以前老师傅教过我们,后面还会喷火。”球叔摸着鱼灯,有些失落。



传统的鱼灯制作精巧,先使用竹篾扎成鱼的形状,糊上砂纸,用牛元粉、牛皮胶和颜料画鱼,最后涂上桐油,可以防雨防潮,也让鱼灯色泽光鲜。


外表精美的鱼灯,内里也是大有乾坤。分为头、腹、尾三节,每一节都很灵活,鱼灯腹下还留有供点蜡烛和通风透气的气孔。


材质易损,再加上用的是烛火,传统鱼灯的废损率极高,逐渐被统一定做的更耐用的鱼灯代替。


“你看到的这些大多都是在外边定制,最便宜也4000块一条…”球叔补充道。


时至今日,鱼灯的制作方法,更多地只能静静地躺在博物馆里。



但说到底,人才是最重要的。


“现在的鱼灯舞,有舞台版和广场版。


“外出表演的都的舞台版,演员也全部都是沙头角沙兰吓村的吴氏族人,平时都有各自的生活与工作,有的在深圳,有的在其他区,每次演出前从深港两地赶回来。”沙头角文化站站长夏宏亮介绍。


演出也就两三分钟,但没想象中容易。


“演出就两三分钟,但动作都是需要蹲着或者半蹲进行,每个鱼灯也都有三五斤重,很多人在排练到演出结束的过程中虎口都被磨破。”


“广场版的鱼灯舞,村里的人都能舞上两下子,舞台版的话,那肯定就不一样了,舞台版里的演员里最年轻的也三四十岁了。



一个东西面向的受众广了,总要做出取舍。


虽然鱼灯舞这些年的进展不小,一路从市级非遗再到国家级非遗,从自己在广场跳到今天在各大场合表演。


但对于弘扬和传播能力更强的舞台版,目前依然存在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


传承人不可能再上场演出,主力演员也都三四十岁,再年轻的就没有了。


“要说起来,这个在最早的时候,跳鱼灯舞的人肯定和舞龙舞狮一样,得有一点儿功夫底子才行,发展到现在,要求没那么高了,但对体力要求也不低,年轻人现在的娱乐方式那么多,对这个感兴趣的能有几个?”


“之前也会有去小学,大学里教,但一毕业就走了,真的要演的时候还是找不到人……”夏站长不无唏嘘。





4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告诉我们,深圳的每个角落都逃不出高速发展的影子,沙头角的鱼灯舞也是。




当人们终于把对物质生活追求的热情分给文化后,保存并发展的舞蹈,也从侧面证明深圳的发展。


千年前流光溢彩的鱼灯,作为深圳城市人文与时代变迁的一道印迹,让今天的深圳与过去相连,也让深圳和香港相连。


2002年以后被当地人重拾,历经6年,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再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再到鱼灯舞博物馆的建立,作为沙头角旅游文化的宣传点。



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产生初期,都不曾有非遗的概念。这种从农耕渔业文明里生长出来的传统娱乐,在今天作为城市文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留存。


除却政府的支持,像夏站长、萧馆长、以及球叔他们这群吴姓族人一直在做出努力。在舍与得的选择里顺应市场之后,或许依旧难以摆脱逐步成为历史进入博物馆的命运。



夏老师说,他知道鱼灯舞流传面临的尬尴的局面,所以在着手攥写《沙头角鱼灯舞笔记》,会把鱼灯舞舞台版的精髓、主要特征、动作要领进行全面系统的记载。


“就算哪一天这个东西没有了,有人感兴趣的话,看到我这本书,总能捡起来点儿什么!



部分参考文献:
1 夏宏亮,《谈沙头角民间鱼灯舞的创新与发展》,艺术时尚,2014年01期
2 吴丹,《深圳沙头角鱼灯舞个案解读》,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3.6
3 吴丹,《传承与传变,传承人研究之无观球有深圳市沙头角鱼灯舞》,舞蹈广角,2013.9
4 孙霄,《元宵时节舞鱼灯》,人文,2016.2
5 孙霄,《从原始鱼祭巫术看鱼灯舞的源流,国家“非遗”保护项目深圳沙头角鱼灯舞试析》,中原文物,2012年第6期



本文由深圳微时光原创发布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深圳微时光(ID:szdays):2000万深圳人的聚集地,寻找深圳的每一寸惊喜 


 更多文章 


粤语 | 这些粤语顺口溜,超!押!韵!

礼拜日粤歌品味 | 失恋了亦有最奢侈的快感

係你喇!

港你知招聘 | 缺人,不缺温度

港你知招聘 | 香港粤语老师:坐标北上广

港你知招聘 | 课程顾问:坐标上海

— — — — — — — — — — — — —

高级课程顾问|Joyce-Tsui

全国热线:400-833-8323

微信ID:gangnizhi852

想学粤语?

长按二维码加课程顾问

获取更多课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