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来认识这位到漠河开金矿的无锡善人 | 访李金镛故居

雁心 燕然有信
2024-08-23

实心任事

义赈求实,恤邻德政昭宇宙;
开矿安边,兴利功业迈古今。


昨日,携友赴无锡惠山区,访浮舟村余氏宗祠,欲探究江南第一善人余下了什么?途中,偶见路牌——李金镛故居,不禁大喜,遂从祠堂驱车前往。


李金镛何许人也?晚清慈善家,实业家。无锡洛社人,出生于农家,其父李廷发与“江南第一善人”余治是世交,“以信义力善称于时”。


少年李金镛拜余先生为师,后跟随他赈灾行善,影响其一生。十五六岁,他跟随父亲经商,先后在无锡、常州开设药店,到上海开小客栈,诚信经营,口碑甚好。


在积累较为丰厚的财富后,李金镛父子在家乡开展公益慈善事业,先后设立育婴堂、清节堂等,帮助地方贫困家庭、孤寡老人,并在无锡运河上修建多座桥梁,惠泽乡里。1886年,他捐出全部俸银7万多两,独资修建家乡的洛社大桥,至今造福桑梓。


李金镛在上海结识江浙巨贾胡雪岩及李鸿章兄弟,这对他日后开展义赈救灾提供了极好的资源。1876至1879年,大旱四年,田地绝收,白骨遍地,史称“丁戊奇荒”,李金镛首倡义赈,与浙绅胡雪岩集银十余万两,亲赴直隶、河南等地赈济灾民,随查随放,并把经验总结形成《海州查赈章程》,公之于众。


此外,他开展以工代赈,兴修水利。同时为救济灾区孤贫妇孺,筹措巨资,成立多个善堂善会,青州同善堂、天津广仁堂等。当地人为他建生祠,表达至高的感谢。


1860年,李金镛被推荐加入淮军,由此步入仕途,筹办军粮、督修永定河千里堤工程、赈灾……以实心任事著称,被赞为“能吏”,深得李鸿章、左宗棠赏识。


1881年,他主持吉林珲春屯垦事务,收实边之利。1882年李金镛任吉林知府、长春厅通判时,兴办教育,创办“养正书院”, 建“同善堂” ,开发民智,广施德政,受民爱戴。


1887年,李金镛受命到黑龙江漠河筹办金矿,艰苦卓绝,收复被俄国侵占的金矿,并成立漠河金矿局,带动当地发展,使得漠河一带成为繁华市井,造福一方百姓。


1890年,李金镛殚精竭力,在漠河逝,享年56岁。当地百姓修建李金镛祠堂,拥戴他为“金圣”。朝廷追封他为二品大员。


推开这扇木门,一百多年李金镛先生在此度过童年时光,十五六岁他离开家乡,从此一生为民为国奔波操劳,善举德行遍布大江南北。


他父亲李廷发建造的这座房子绝非豪宅,在当时可能略显寒酸,三进两天井四开间。尽管李金镛随父经商有成,后又当官,都没有新修或扩建房屋,把钱都用在慈善公益之事,可见其品德高贵清廉。这座清朝咸丰年间始建的房屋于2008年由当地政府重修,成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故居前的池塘,附近居民在此洗菜。

来此瞻仰先贤。房屋建筑质朴。

草木繁茂,静谧怡然。

水井尚未干涸。

二楼小小的书房。

推开书房的窗户,不由得深呼吸,百年金桂的香气沁人心脾。

从卧房一侧拍的小全景。

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故居不在大,有善德则名。


李金镛先生有着传奇的一生,义赈善堂救灾,漠河开矿安边,他给当今的公益慈善人有什么启示?实心任事


实心是真心实意,不掺半点虚假,一以贯之。受父母师长言传身教,李金镛终其一生都在行善助人。如今社会信任度不高,更需要公益慈善人抱着一颗踏实的心持之以恒地做事,才能影响更多人,建立更大范围的社会认同。


任事是指能胜任所做的事,跟随余治先生多年的熏陶学习以及数年经商的历练,使得李金镛具备了极强的沟通、协调、组织、应变等综合能力,为他后来从事大型赈灾和开矿戍边等高度复杂的工作奠定了基础。做好公益慈善,从来不是只靠发心或情怀,不可缺少是“任事”的能力,所谓德才兼备。我们如何胜任当下的公益慈善工作?是增强专业能力吗?还有什么?一同思考,实践出真知。


相比李金镛先生所处的晚清乱世,如今世道安稳得多,但社会问题也不少,更需要公益慈善人以“实心任事”精神投入自己选择的这份事业。




最后,为李金镛故居做个小广告,免费参观:无锡市惠山区洛社镇天授村李巷17号。亲临其境,收获更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燕然有信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