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的快速消费品品牌机遇
2020年9月的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承诺力争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2021年两会,碳达峰、碳中和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统筹国内国际大局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承诺“3060前”的双碳目标,彰显大国担当,同时面对严峻的目标,需要全社会、企业乃至个人共同努力推动向低碳社会转型,才有可能实现。
为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将“双碳”目标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扩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和消费,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由“双碳”目标带来的全新变革时代,它关乎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关乎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
或点击阅读原文注册观看
伴随着“双碳”目标明确,如何持续推进绿色低碳的转型步伐,成为了各行各业关注的焦点。一些企业积极响应,制定企业的减排目标和举措,行动起来为实现“双碳”目标助力;一些企业仍在实现“双碳”的道路上处于认知、摸索阶段。
人们把大部分目光都聚焦在能源、汽车等高耗能行业上,而对于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快速消费品行业,要如何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更好地实现 “可持续发展”?企业如何在“减碳”和增长上实现双赢?解析快速消费品企业产业链,如何将“双碳”目标变挑战为机遇?
扫码加入直播私享群
了解中国快消品市场最新洞察
一、彰显社会责任,提升企业形象
从品牌方的角度来看,上下游的企业越来越重视产品从采购、生产到分销等全生命周期的减碳,这是市场发展趋势,同时积极参与减碳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将带来无形的社会价值。
目前看来,快速消费品龙头企业在“双碳”相关规划上表现较为积极,通过主动承诺减碳目标来彰显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起到榜样带头作用,塑造更积极健康的企业和品牌形象。
伊利成为行业内首家承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企业。2021年,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正式提出“社会价值领先”目标,表示伊利将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达到领先的可持续发展评级,为社会创造价值。云南伊利乳业完成工厂2021年度碳中和,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打造中国食品行业首个“零碳工厂”。
二、彰显品牌价值,强化融资能力
对非高耗能、高碳排放的快消品企业来说,通过减碳行为,可以获得政府、资本方的认同,积极主动参与减碳既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也是跟利益相关方沟通交流的方式,有助于在资本市场上获得更好的反馈。
减碳符合眼下资本市场的风向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提升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估值。
三、转型低碳运营,实现降本增效
快速消费品企业需要顺应低碳大潮,推动行业节能减排,为碳达峰和碳中和贡献力量,推动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了减碳的必要性,碳中和实践也正在加速。
对于品牌方而言,往往只有小部分的减碳压力在企业自身,大部分在供应链和消费者端。从原材料采购源头引用绿色原材料、降低加工和制造环节中的碳排放、降低包装复杂性,使用可回收材料、降低在产品运输分销环节的碳排放,在全产业链的个各个环节控制碳排放、向绿色产业结构转型,可逐步实现企业降低成本、提高运营效率。
四、差异化竞争优势,赢得消费者
快速消费品企业还可以借这一契机,从减碳的目标中挖掘机会点,将减碳目标与自身的业务相结合,为消费者提供相关产品,得到消费者认可。
消费者对环保、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减碳”话题正成为一些品牌或产品的理念,企业可在环保领域寻求价值创造,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提升品牌竞争力,吸引一些愿意为此买单的消费者。
品牌作为与消费者的直接沟通对象,要在产品供应和品牌宣传中影响消费者。
品牌一方面要为消费者提供绿色产品和环保包装,不断壮大低碳产品;另一方面要在消费端倡导更多可持续与减碳的生活方式,快速消费品品牌需要把“减碳”“可持续发展”带到消费者的消费理念中去,从而带动全产业链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引领低碳、减碳消费潮流。
对品牌方来说,哪些消费者是更关注“绿色”产品的?什么样的“绿色”产品才是消费者需要的?什么样的“环保”包装才能得到消费者认可?企业、品牌如何与消费者建立有效的“可持续”沟通?在疫情影响下,消费者的环保态度与行为会不会受到影响?“减碳”如何真正走进消费者的日常生活?
凯度消费者指数自2019年起每年通过线上问卷调研结合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洞察这一重要课题。2022 年,我们继续关注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在消费者层面的态度及行为趋势。最新的可持续发展报告 (“Who Cares, Who Does?”)中显示,中国消费者在认知和购买“可持续”品牌和产品上呈现三大趋势:
1
民以食为天
“食品安全”再次成为今年全球最大的环境问题,消费者对环境问题的排序:1.食品安全 2.水污染 3.空气污染 4.塑料废物 5.气候变化
消费者认知的环保是更多与食品相关,消费者对食品的关注度不仅在原材料本身,关注度延伸到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从原材料的产地的天然环境、到食品的无污染运输,贯穿于研发、养殖、加工、分销、储存到消费的层层环节。
企业也纷纷践行减碳行动,一方面满足消费者产品需求,一方面为可持续发展助力。
以蒙牛为例,作为乳业龙头企业的蒙牛,在上游奶源端,蒙牛旗下的圣牧,十年来乌兰布和沙漠种植了9000多万棵树木,打造出全球瞩目的沙漠绿洲中的有机牧场。
2
健康关注度高居不下
超过80%的消费者“选择植物基饮料和食品”的原因是“对我的健康更好”;同样超过80%的消费者“选择含有天然成分的个人护理产品” 的原因是“对我的健康更好”,而不是因为价格便宜和产品品质更好等因素。
减糖/减盐的趋势仍在继续,超过60%的消费者声称会减少糖/盐的摄取。
随着新冠疫情的影响,消费者对健康的关注度高居不下,消费者对天然有机、植物、无添加的态度从“吃的”延伸到“用的”个人护理产品、美妆等。
厂商在产品的创新方面,针对消费者的健康诉求,生产消费者更需要的产品,不仅要有切实的健康内容物、健康的利益点,还要与消费者产生健康情感共鸣。
3
愿意为社会责任买单
超过85%的中国消费者称“我尽可能购买包装环保的产品”、超过60%的中国消费者表示“我已经停止购买某些产品/服务,因为它们对环境或社会的影响”和“我觉得可以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为影响周围的世界”,大多数中国消费者愿意为社会责任买单。
消费者更愿意为环保产品买单,除了产品本身的利益点以外,环保的包装也会影响到消费者对产品的选择。通过增加减少碳足迹的产品包装,多样化的环保包装形式可以增加消费者选择。在品牌沟通方面,从消费者自我健康的利益点出发,通过“可持续”的包装材料,对环境更友好,满足消费者更高层次的可持续发展需求。
例如,康师傅就推出无标签饮料,并以“整箱多入”包装为最小销售单元,方便回收再利用。截止2022年,百事可乐品牌的主要产品在11个欧洲市场使用100% rPET(再生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塑料瓶。使用100% rPET塑料瓶预计将使每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约30%。
凯度消费者指数将消费者的环保态度和实际购买行为建立联系,通过了解环保人群的购买行为,为品牌制定相应策略,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真正转化为品牌的竞争力和增长力。
消费者具体对产品成分的认知如何?
消费者对各类包装材料和环保标识的偏好是怎么样的?
消费者在哪些渠道购买和获取环保产品信息?
哪些品类和品牌在减碳上先行一步?更被消费者认可并取得增长…
企业如何去积极应对引导消费者对环保、可持续、减碳诉求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