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养个“有钱”的孩子,要比穷养或富养重要

一小时爸爸 一小时爸爸 2020-10-10

原计划今天写甲醛检测仪的,但没准备好,所以干脆临时聊聊中信的一本新书吧。检测仪明天写。


去年秋天的时候,中信出版社的编辑找到我们,希望我们能为他们准备出版的一本书写篇导读,书最近开始预售了。作者是在NY Times写财务专栏Ron Lieber,书是讲孩子财商养成的《The Opposite of Spoiled: 

Raising Kids Who Are Grounded, Generous, and Smart About Money》,中文直译为《反溺爱》。



我们后来写了一篇导读文章发给了中信,不过在最后定稿前,中信的编辑把标题改掉了。最终的标题是cnki体的《财商教育的根本是养出内心富足的孩子》,而不是我们自己喜欢的《养个有钱的孩子》。


虽然我们也能理解编辑的担心,因为大部分中国家长认为,“反溺爱”的核心,就是少买东西少给钱,富养就是溺爱,不溺爱就是少给钱穷养就好了。但还是更喜欢原先的题目。所以今天的标题用了一下。


因为正如中文版《反溺爱》封面的副标题所说的,是否“溺爱”,是“富养”还是“穷养”,这些不过是手段罢了,任何时候,我们关注的核心都要聚焦在目的上,而财商教育的目的,是“自控、乐观和坚毅”的品质。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以及未来长大成人之后,面对一个“金钱”是重要衡量标准的社会,如何能不被物欲同化,明白自己人生的目的,不仅仅是“赚更多的钱”。


所以,不要刻意拒绝让孩子知道自己“有钱”,不溺爱孩子的核心,在于让ta了解如何合理的消费,而不是简单的穷养,让ta生活在一个“没钱”的恐慌心态下。


什么是“有钱”?


我们在那篇导读的开篇中提到了一个关于“有钱”的故事:某次和两家朋友一起亲子旅行。这俩家都是年纪轻轻就事业有成的范例,当时收入也是我的数倍。但在财务自由、以及孩子金钱观教育等方面,他们都非常诧异一点,那就是我觉得自己“有钱”,还会跟孩子说自己家“有钱”。因为不信这个,还特地跑去问我家孩子“你觉得你家算有钱吗?”得到了肯定的答复之后更是觉得不可思议。


其实关于是否认为自己是“有钱”的差别,主要来自对“有钱”这两个字的定义上的差异。


在这两位朋友,和很多中国家长的心中,“有钱”并不是一般家庭能冠名的一个称呼 —— 海岛别墅、豪车游艇飞机都没有呢,怎么能谈得上有钱呢?比起那些隐性显性的富豪们,自己不过是个白领金领或者小公司老板,离“有钱”还有着十万八千里。


而对我来说,“有钱”更多的是一种心理状态 —— 它是和“没钱”相对的一个词。所代表的,从物质角度,就是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是否可以负担自己的合理财务支出,满足自己必要或者需要的生理、心理需求。而从心理角度,则是能否有足够的财富安全感,是否担忧自己缺少足够的财富应对问题,是否可以满足必要的支出,维持正常良好稳定的生活。


作为一个有房有车,有足够的收入养家糊口,生活满足开心还能有储蓄,财务结构也可以抵御一定风险的中年人(如果不被分到老年的话)。我们可以努力奋斗获得更多的财富,变得更有钱,但不代表就要否定自己现在“有钱”。


面对中国中产至富裕这个特定人群来说,很多家庭认为自己不算“有钱”,并不是入不敷出,或者经济紧张(房子买超支了另说,那属于投资失败),更多是来自缺乏财富安全感。


这是为什么我们会去给那本《反溺爱》写一篇“养个有钱的孩子”的导读的原因。因为这本书并不是关于穷养还是富养,而且穷养和富养本身就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看完这本书,我们觉得它的核心,并不是在标题的“溺爱”,而是在副标题上:英文的“Grounded, Generous, and Smart(脚踏实地、慷慨和有财商)”,或者中文的“自控、乐观、坚毅”。


要做到乐观和自控,重要的是让孩子对自己家庭的财务状态有一个明确的合理的认知:有没有钱,够不够花。而不是像很多家长喜欢做的,拒绝孩子买玩具只回答一句:“太贵,咱家没钱”。



“财不露白”的传统心态,使大部分家长不愿意让孩子了解家里的财富状况。加上“没钱、太贵”从来都是我们习惯性拒绝孩子购买玩具零食时候最好用的理由,如果让孩子觉得家里有钱,总要买玩具怎么办?或者去学校四处招摇显摆怎么办? 


前两年的一次新年福箱活动,我们选了“家务零钱表”作为礼物之一,但反馈出乎意料的两极分化。很多家长反对和孩子“谈钱”,认为可以避免孩子长大以后太看重钱,变得俗气、物质、爱财。

 

但正如这本书中所说的,很多家长拒绝让孩子认为自己“有钱”,拒绝和孩子讨论钱的问题,或者总用“没钱,穷”来应对孩子。这反而会给孩子带来不安全感,认为自己的生活处于危机状态,可能会因为家庭经济问题失去目前的稳定。

 

很多家长不喜欢和孩子讨论钱,是觉得这可能会让孩子太“爱钱”。事实往往相反,人的本性是去追求那些“稀缺”的东西,当孩子认为自己家“没钱”,这种危机会导致他们过度关注金钱,追求更多的金钱来获得安全感。相反,当孩子认为自己是“有钱人”的时候,就会看淡金钱的重要性,将自己的目光,自己人生追求的目标,放到那些更重要,更值得我们关注的事物上。

 

“有钱”并不是要身家亿万,因为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买下这个世界的一切,我们要了解“需要”和“想要”的关系,哪些是我们良好生活需要的,哪些只是“我们想要”的。如果我们可以获得我们需要的,又可以获得大部分我们想要的,那就是足够有钱了。这同样是我们在对孩子进行财商教育时候的一个关键,很多时候有些东西不能买,并不是因为没有钱,穷,而是因为它在需要和想要的坐标轴上,偏离的太远

 

很多家长不希望孩子太早的接触钱,因为我们看到太多关于钱的丑陋的事情。但是丑陋的并不是钱,而是不正当的获得钱的方式。所以和孩子聊“有钱”的话题的时候,并不是简单的公开家里银行账户上的数字,而是让他明白,父母的钱都是如何通过努力工作而获得这些钱的,钱是努力的结果,但不仅仅是工作的目标。做一个“有钱人”并不是值得骄傲的,值得骄傲的是“通过正直勤劳的工作而变得有钱”的经过和能力。


钱是什么?


一方面钱是一般等价物,它可以交换产品,满足我们喜欢的各种物质、精神需求。另一方面钱是一个很简单的“量化标准”,衡量我们工作、生产所创造出的“价值”。


而财商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在生活中而不是课本上逐渐认知到钱是有用的工具,但不是万能,更不是生活的目的。重要的不是钱,而是我们怎么获得(赚钱),以及我们怎么运用(花钱)。


是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不敢谈钱,不屑谈钱,是变不成君子的。这本书的主题是关于如何获取和管理财富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 “财商”。新时代家长们都会在意孩子财商的培养,而培养财商的基础,在于让孩子先接触钱,变得“有钱”,才能有机会学会如何运用钱。换句话说,他要有自己的金钱进行管理:需要家长费心去搭建一个孩子零花钱获得、保管、支出的体系。

 

其实我们很喜欢这本书英文版的封面,除了副标题以外,封面图的原因也是原因:那就是家长可以将孩子的零花钱分为:消费、储蓄和慈善三个部分,这其实也是我们每个成年人需要做的事情。消费要做规划,储蓄要有收益,慈善要有执行。


 

当然还有很多具体执行方面的建议和案例说明,都在书里,说多了就变成剧透了。这本书已经在当当预售了,上来就5折的价格也挺好的,省的大家等团购。


#我们把当当的预售链接放在文末的“阅读原文”那里了,关注的可以去点一下看看。



与教育相关的文章,可以点击我们公众号下方工具栏的【搜索文章】,在搜索栏里输入“教育”来进入相关的文章列表:


  • 学的知识都还给老师了,我们还剩下什么

  • 别用识字卡破坏孩子心中的汉字之美

  • 幼儿园禁授小学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幼儿园该学的到大学都没教

  • 数学启蒙的赢家,和谁先数到100无关

  • 幼儿园门口的“分离焦虑”

  • 为什么要过洋节?因为开心啊

  • 皮纹测智商天赋?算命先生们还是省省吧

  • 只有1/9家长会看的文章,左撇子宝宝的养育建议

  • 你是哪种育儿风格的父母

  • 清明,如何和孩子谈死亡

  • 别用弟子规来绑架国学教育

  • 为人父母,你为什么不敢管教孩子?

  • 请教会孩子去面对那些“可怕”的人

  • 英语早教班不会和你说的事情

  • 欧美家庭最流行的熊孩子管教法: Time Out

  • 左脑逻辑右脑创意?你的大脑可不是这么分工的

  • 波澜壮阔的第一太空时代,在这部20年前的HBO史诗剧里

  • 别了,毁在小升初上的华罗庚金杯赛

  • 给“少数派”家庭家长的育儿建议

  • 为什么要教孩子做个好人?用数学公式来推导一下

  • 吵闹不专注?蒙台梭利安静游戏的自律练习

  • 数学好的人,怎么买保险

  • 带宝宝去电影院的第一原则——别扰民

  • 贫困地区的教育公平,是去关注那些去不了清华北大的孩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