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到圣母院大火开心是什么心理问题?

一小时爸爸 一小时爸爸 2020-10-10

#前情提要:湖南益阳发生了孩子被遗忘车中致死的事件,进入夏天,类似事件发生的风险越来越高。所以我们今年继续重发翻译自华盛顿邮报获普利策奖的真实事件报道。(点击阅读:那些将孩子忘在夏日车里的父母)。




大家应该都看到了今天巴黎圣母院失火的新闻。在这次损失惨重的火灾中,值得庆幸的是,圣母院保存的宝物大多被抢救了出来,建筑主体还在,被烧毁的主要是屋顶和尖塔。


先说在今天的新闻中总会看到的一个错误:用类似8xx年的尖塔被烧毁这样的标题。其实巴黎圣母院800年的“塔”是指的西面的双塔。也就是下图中蓝框的部分。卡西莫多的工作地点就是图中左侧的南塔。



双塔这次保住了,被烧毁的是教堂中央的尖顶(图中红框部分),中文可以叫尖顶或者尖塔,英文是spire,法语中是Flèche,也就是箭头的意思。


和此次依旧屹立不倒的双塔不同,这次烧毁的Flèche尖塔命运坎坷,也并没有800年的历史。巴黎圣母院800多年的历史中的外观变化很大,比如最初尖顶是在1220-1230年建立,但经过5个世纪以后,在18世纪法国大革命前后被拆除。从现在的模拟图可以看到,老的尖塔比现在的小很多。



在之后的几十年中,巴黎圣母院是没有尖塔 ,比如在下面这幅十九世纪油画中的巴黎圣母院,就可以真实反应当时的样子。




如今的尖塔是在1859年维欧勒·勒·杜克修复圣母院时重建的,距今160年。之后才有了这次被烧毁的大尖塔。



虽然这次火灾让人非常痛心,不过我们相信经过重建,圣母院一定可以恢复自己的荣光。其实我们现在旅游时所见的欧洲古建筑,尤其是英德等国的,大多是上个世纪从战争废墟的残骸中重建的版本。


每一次重建,都是一次新的传承。



今天的另一件让我们震惊的事情,是在绝大多数的新闻中,都会出现这样的声音:


甚至海外人群的公众号留言区,也是这样。



相应的,今天下午某时报的总编发了条微博,分析网上为圣母院大火叫好的网民,说不要去指责怼他们。还说自己听说居然有人叫好时,“先是对出现这种讨论有点意外,但很快想到,在如此多元的互联网上,没有什么是值得奇怪的。”



总编同志的这种意外,倒真是让人意外了:这种情绪难道不是贵报几十年如一日洗脑出来的吗?这个时候说应该怪互联网?太怂了吧。


我们能理解总编同志想撇清的原因:毕竟法国是中国在欧美关系最好的大国之一,也是西方第一个和新中国建交的。今年是中法建交55年的大日子,结果法国人民这样难过的时候,中国反而有大批的人鼓掌叫好。这个破坏中法友谊的责任,某时报肯定想撇干净。


可撇的干净吗?



某主编说这不是中国“主流声音”,这可真小看自己的发行量了。看看新闻下面这类留言的比例和点赞数,很明显这已经不是少数人的想法了,挺“主流”了。


连和中国关系最好的法国都这样,不难想象在任何一个灾难事件中,都会有人用相似的理由狂欢 —— 圣母院大火的时候,这些人会跳出来回忆圆明园;德国、英国、美国、意大利、奥地利、俄罗斯遇到天灾人祸,就会想起来老佛爷脑子进水一口气跟8个国家宣战过的事情;至于日本大地震和东南亚海啸的时候,有多少人欢呼狂欢,我们应该都记得吧.....


不仅仅是外国的灾祸,国内遇到类似事件的时候,也会有人说这是“天理”、“报应”。还记得刚刚过去的凉山大火的辱骂烈士事件吗?一网民因为辱骂烈士被刑拘,他的评论和这次的很神似:“四川人作恶多端,老天都看不下去了”。


所以虽然言论自由是个大前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表达想法的权利,的确又不是真的有胆量去放火,别人家倒霉的时候说几句风凉话自然是不犯法的。但作为一个科普号,我们还是本着关怀中国社会心理健康的目的,今天来跟大家解读一下。


有趣的是,我们平时在网络上,其实看不到太多仇视法国的言论,反而是到了圣母院大火这样灾祸降临的难过时刻,反而跳出来各种仇法人士。


所以这已经不是“我们的仇家多,总有遭灾的”这么简单,而是“只要有国家/地区遭灾,我们就赶快翻旧账开心一下”了。


但为什么平时不说,而遇到别人灾祸倒霉的时候,就突然记起来新仇旧恨了呢?其实这只是一种普遍的心理问题。


一种人类都有的心理:幸灾乐祸



心理学中有一个来自德语的词:Schadenfreude由两个词根组成:Schaden表示伤害损害,Freude表示开心。所以这个词的意思,就是:当别人遇到灾难的时候突然开心起来。意译过来就是我们熟悉的幸灾乐祸。


我们的读者大部分都是父母,其实在日常育儿时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时小朋友看到有人摔倒,受伤,或者有其他倒霉的事情,就会很开心,拍手大笑。这也是心理学上列为Schadenfreude现象的一种表现。


成人也一样,虽然都会被教育不要幸灾乐祸,但很多时候会自然有这样的心理出现。WIKI上用一副1868年的油画来形象地描述了这个场景:一个修道士和驴子搏斗,东西掉了一地,其他人则看着哈哈大笑。



为什么人类会有Schadenfreude这种普遍的心理,科学家研究了很久:有些人认为这跟追求刺激有关,发生在别人身上的灾难,可以让我们不付出代价就能体会到“多变”的新鲜感。有些人认为这带来一种“危险解除”的潜意识快感,人们认为坏的事情发生在别人身上,就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了。


更为普遍的观点认为,这个跟“竞争意识”有关,别人倒霉意味着自己获得更好的竞争优势,所以“可喜可贺”。即便这些“灾祸”并不会让自己直接收益,也会因此开心。


这种观点在很多关于“Schadenfreude”的心理学实验里得到了验证,还有一些有趣的发现:比如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出现Schadenfreude心理状态;自信心越差,越认为自己平时没有竞争力的人,越容易出现“Schadenfreude”的状态。


一般来说,在生活比较贫瘠、平淡、危机感较重的环境中,人会有更强的 “Schadenfreude” 心态,这点从鲁迅先生笔下刑场围观叫好的麻木市民,到十年浩劫期间热衷看批斗大会的群众,都能找到很多很好的例子。


而在相对平稳、富裕的社会中,“Schadenfreude”就会被强烈压制,被社会伦理共识认为是一种有害的、“不善良”的坏心理。但潜意识中,我们每个人都会在某些时刻出现这样的情绪。区别在于处理方式:有些人可以良好的面对和排解这种心态,有些人则选择压抑。


Schadenfreude在英文还有一种类似的表达,叫做“Guilty Pleasure”,也就是内疚的快乐,一种会让自己内疚的开心。所以对于无法解决自己的Schadenfreude心理,面对别人的痛苦灾祸就会忍不住高兴起来的人来说,就需要寻找一种解决“内疚”副作用的方法,一个将这种“看到别人遇到灾难反而开心”的心理合理化的理由。


比如“爱国”。



有趣的是,很多在网上表示自己很开心的人,都在说“我知道这样不对”。但为什么他们可以这样光明正大甚至炫耀自己错误的行为和心理呢?因为他们觉得,只要有爱国这顶帽子,做错的事情,说错的话,都没有问题。更可怕的是,他们并不是找个借口,而是真的这么想。


于是出现类似灾祸的时候,就会有人以“爱国”为理由跳出来显摆自己的开心,这样的好处,就是将原本被社会抵触的心理问题,变成伟大光明正确的“爱国” —— 看到别人遭灾就开心,不是我幸灾乐祸哦,是我比你们更爱国。


可爱国什么时候是这么low的事情了?


今天那些说圣母院大火是报应之类的评论中,总看到“作为中国人如何如何”。其实这样的言论,请别用来抹黑“中国人”三个字。因为在这三个字里,“中国”是定语,“人”才是被修饰的核心。


那什么是人?


其实很简单,“人即是仁”,能够爱人,有同情心,同理心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人。所以当圆明园大火,痛斥自己同胞罪行的雨果是伟大的人。那巴黎圣母院大火,在网上欢呼雀跃群魔乱舞的呢?


对于他们来说:只要有“中国”的招牌就好,“人”并不重要。甚至原本知道是不对的事情,只要挂上“中国”就可以光明正大的做。这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无论古今中外,在大义的名义下杀人抢劫放火的案例太多了。这就是因为很多人认为:只要在“正确”的名义下,比如爱国,上帝或者人种进化,任何坏事都是好事。


至于把圣母院大火和圆明园联系起来的“天道轮回”的报应论,本身在逻辑上就是漏洞百出的。如果人类史靠天道轮回来解释,那就冤冤相报到尼安德特人死光的时代好了 —— 圣母院起火是圆明园的天道轮回,圆明园是不是也可以被反清义士看做满清入侵屠杀的天道轮回了呢?甚至欧洲人烧圆明园的时候,也可以把这种罪行包装成“蒙古入侵欧洲”的天道轮回呢?



最后忍不住评论一下,上面评论的截图中,那位把圆明园形容成“自家后花园”的网友:除非你姓爱新觉罗,否则那真不是你家的后花园。圆明园是史上屠杀中国人第二多的满清帝王们,用上百年搜刮财富建起来的“私产”。别小说电视剧看多了犯迷糊,真清穿到有圆明园的时候,偷偷溜进“自家后花园”,那估计脑袋就没了 。


但圆明园的悲剧并非在于它是谁家的,谁盖的;而在于它是全人类的艺术瑰宝,圣母院也是。中国人是人类大家庭中的一员,我们应该把任何人类文明、艺术的损失都看做自己的损失而悲痛。而不是把全世界都视为寇仇,谁倒霉了都负能量大爆发,更不要用爱国来掩饰。


爱国应该是更美好的事情。而做个爱国的中国人,别只谈“中国”,多想想“人”




与教育相关的文章,可以点击我们公众号下方工具栏的【搜索文章】,在搜索栏里输入“教育”来进入相关的文章列表:


  • 学的知识都还给老师了,我们还剩下什么

  • 别用识字卡破坏孩子心中的汉字之美

  • 幼儿园禁授小学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幼儿园该学的到大学都没教

  • 数学启蒙的赢家,和谁先数到100无关

  • 幼儿园门口的“分离焦虑”

  • 为什么要过洋节?因为开心啊

  • 皮纹测智商天赋?算命先生们还是省省吧

  • 只有1/9家长会看的文章,左撇子宝宝的养育建议

  • 你是哪种育儿风格的父母

  • 清明,如何和孩子谈死亡

  • 别用弟子规来绑架国学教育

  • 为人父母,你为什么不敢管教孩子?

  • 请教会孩子去面对那些“可怕”的人

  • 英语早教班不会和你说的事情

  • 欧美家庭最流行的熊孩子管教法: Time Out

  • 左脑逻辑右脑创意?你的大脑可不是这么分工的

  • 别了,毁在小升初上的华罗庚金杯赛

  • 给“少数派”家庭家长的育儿建议

  • 为什么要教孩子做个好人?用数学公式来推导一下

  • 吵闹不专注?蒙台梭利安静游戏的自律练习

  • 数学好的人,怎么买保险

  • 不吉利背后的中式死亡焦虑

  • 带宝宝去电影院的第一原则——别扰民

  • 贫困地区的教育公平,是去关注那些去不了清华北大的孩子


参考资料:

Sorrow So Sweet: A Guilty Pleasure In Another's Woe

https://www.nytimes.com/2002/08/24/arts/sorrow-so-sweet-a-guilty-pleasure-in-another-s-woe.html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