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要去培养“个性”的孩子

一小时爸爸 一小时爸爸 2022-05-14

#前文提要:一则关于武汉的普通新闻,在国外造成的轰动。(点击阅读:一场武汉泳池音乐节,引发的全球网络血案



今天的文章想和大家闲聊一个关于孩子教育的问题,本来写的比较多,但发现中间偏题太远,就自责了一下,只留下了核心的内容。


写这个主题的原因,是昨天有一位读者问我们:怎么培养孩子的个性?他发现自己的孩子总喜欢和其他小朋友玩相同的东西,如果看到别人喜欢的东西就也想跟着玩或者学。他担心这样长大的孩子没有个性,问如何能更好的培养孩子的个性,让孩子变得和别人不一样。


类似的问题被不少家长问过,我们觉得这可能是一个有些误区的地方,所以今天聊几句吧。


简单的来说,就是:不要将教养的目标设定为去培养孩子的“个性”




之所以在这个“个性”上面加了引号,是因为个性这个词有两种用法:


A, 基本的用法是用来表示一个人的心理、精神特征,比如说一个人的个性如何。当这个含义讲的时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征,都有自己的个性。


B, 另外一些时候,个性用来表示一个人很小众,很特别,比如说一个人“很个性”。这是大部分家长担心孩子没有个性的时候想表达的含义,与希望孩子与众不同不同,个性等同于小众,希望培养一个和普通人不一样的“有个性”的孩子。


对于我们这一代家长来说,让孩子更有“个性”,这个方向很有吸引力。这其中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因为我们接触了大量的美式教育理念,而美式教育是全球各国中最鼓励“个性”的一种。


个性是应该被认可的,但这种鼓励个性的教育方法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我们曾经介绍过的脱口秀节目主持人/喜剧演员Jim Jefferies在自己的电视节目上曾经和一位英国同事聊过英国和美国的教育理念差异。那位英国小伙说美国的问题就是从小教育“每个人都是特别的,都可以当总统”,而英国人从小就知道自己当不了国王。结果就是美国人虽然更自信但经常过头,拿着突击步枪就去冲击政府了。



这当然是个喜剧段子,但背后体现出的一些教育理念差异还是值得我们了解一下的。


如果把有个性,当小众,作为教育的核心之一,那就必然会面对一个问题:之所以叫“个性”,叫“小众”,就是表示这并不是“大众”,也就是说这不是适合或者体现大多数人的情况。


仅从字面上看,我们就可以理解:“与众不同”的一定是少数,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试图将每个孩子都培养成“与众不同”,认为这样才是好的。那一种结果就是大部分孩子都最终发现自己其实也只是“大众”,遭受挫折感,或者用其他可能过激的方式去实现“与众不同”,比如前面段子里提到的AR15突击步枪。


另外一种就是强行去拆分“大众”,找到一个理由让自己变成小众。比如这些年美国流行的“性别研究”,据说已经把人拆分成了上百种的性别,估计实现“每人一个性别”的梦想也不远了。在这种“无穷细分性别”的背后,其实也体现了极度追求个性的心理需求。但这种强行“个性”的解读方法,只是人为强行抹杀“共性”,将概念虚无化,假装实现了所谓的“个性”培育目标。



当“追求个性”变成了一种共性,一样没个性。


当然,之所以这些年我们身边很多人看着“个性”教育,从根源上,是中国社会以往过度压迫个性的反弹。当从全民一身绿的时代解放出来时,“个性”自然就成为了我们最渴望的一个梦想。


但我们应该了解:每个人都是共性和个性的集合。无论是强调共性抹杀个性 ,还是强调个性歧视共性,都会在孩子的教育中导致问题。




关于“个性”,我们最后想说一些个人的建议:


个性不是训练出来的,是人生不同经历的累积。如果孩子总能获取更丰富的知识,拥有更特别的经历,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他自然就会有“个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每个人都不一样。很多时候我们所看到的问题,并不是一个人没有个性,而是他不敢表达出自己的个性。


所以,不需要鼓励孩子非要做不一样的人,非做和大家不一样的事;我们要做的,是鼓励孩子做他们自己





与教育相关的文章,可以点击我们公众号下方工具栏的【搜索文章】,在搜索栏里输入“教育”来进入相关的文章列表:


  • 学的知识都还给老师了,我们还剩下什么

  • 别用识字卡破坏孩子心中的汉字之美

  • 怎样的孩子容易被霸凌?怎样的会霸凌人?

  • 教育是服务,底线是安全

  • 幼儿园禁止小学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幼儿园该学的到大学都没教

  • 数学启蒙的赢家,和谁先数到100无关

  • 幼儿园门口的“分离焦虑”

  • 为什么要过洋节?因为开心啊

  • 皮纹测智商天赋?算命先生们还是省省吧

  • 只有1/9家长会看的文章,左撇子宝宝的养育建议

  • 你是哪种育儿风格的父母

  • 清明,如何和孩子谈死亡

  • 别用弟子规来绑架国学教育

  • 为人父母,你为什么不敢管教孩子?

  • 请教会孩子去面对那些“可怕”的人

  • 英语早教班不会和你说的事情

  • 欧美家庭最流行的熊孩子管教法:Time Out

  • 左脑逻辑右脑创意?你的大脑可不是这么分工的

  • 别了,毁在小升初上的华罗庚金杯赛

  • 给“少数派”家庭家长的育儿建议

  • 为什么要教孩子做个好人?用数学公式来推导一下

  • 吵闹不专注?蒙台梭利安静游戏的自律练习

  • 数学好的人,怎么买保险

  • 不吉利背后的中式死亡焦虑

  • 带宝宝去电影院的第一原则——别扰民

  • 贫困地区的教育公平,是去关注那些去不了清华北大的孩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