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离开海淀学区房的家庭
#前文提要:一个关于“那个”与种族问题的故事?(点击阅读:因为课上说了几次中文“那个”,这位美国教授被停职了)
对于大多数中国家长来说,学区房可能是最关注也可能是最容易心痛的一个名词。我们经常能收到家长的留言,诉说自己的纠结:不知道是应该选择居住环境更舒适,生活功能更便捷,工作更方便的房子,就在附近上一个普通的学校;还是购买一个相对狭小,会影响工作生活质量的“学区房”,但能上一个升学率更高的学校。也有一些家长自己虽然并不喜欢鸡娃的模式,但又担心不这么做就会耽误孩子的未来,所以一直纠结不知道怎么选。
其实这样的问题是无法回答的,因为每个孩子,每个家庭的教育之路都会不同。尤其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模式也在逐渐多样化,等到了孩子十几年后高考的时候,情况更会不同。所以我们很难用一个统一的建议给所有的读者作为参考。
但是对于我们来说,有一个建议是可以给的,那就是,多思考自己家,自己家孩子的“特性”,而不是按照“共性”去培养,换句话说,不要人云亦云的教育。不仅仅模仿别人怎么教孩子,更不要因为别人教孩子的方式而焦虑恐慌。在孩子教育中,对不对的关键,其实在于是否适合。
在北京,孩子教育中的一个关键字,就是海淀学区房,因为北京海淀区的教育资源可能是全国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升学率也是北京最高的,所以海淀的学区房,一向是北京很多家长趋之若鹜的选择,即便面临极高的房价,很多父母也会咬牙倾尽所有买一个学区房,即便生活工作质量降低,也要保证孩子上一个升学情况更好的学校。
但也并不是所有人都看重“海淀学区房”,在帝都这么多年,我们也看到过不少人选择卖掉了海淀的学区房离开,用其他方式去进行孩子的教育。出于职业好奇,之前我们也和他们中的很多人聊过为什么这么选择,其中不少人和我们讲了一些很有趣的理由,今天我们就介绍其中两位比较有特点的想法,希望能给大家作为参考。
先说说离我们很“远”的一个案例,我们那位朋友去年离开了海淀,准确的说,是离开了中国,他和家人一起移民去了欧洲某个国家。在他离开中国之前,一起聚餐撸串聊了一会,问了问他为什么会选择移民去一个陌生的国家。他当时给了几个理由,其中也包括孩子的教育。
不过和我们总听到的理由不太一样,他并不是因为国外的教育资源好,不用拼高考之类的原因才去的。
他当时是这么说的:“我主要就是想脱离海淀的教育焦虑环境。”他当时说自己是名校毕业,奋斗这些年也算谈得上事业有成,但看到身边差不多的朋友都在拼命鸡娃,自己也开始莫名焦虑起来。就是觉得如果不鸡娃,娃高考就考不好,未来就得不到保障。
他说自己最初也不知道这种焦虑的来由是什么,后来家里二宝出生在家带娃的时候顺便翻书看,翻到《宋史》里的一些内容,印证了自己的心境,才明白根源是什么。
我们简单复述一下他的想法:因为五代战乱的阴影,北宋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重文轻武的朝代,武将在文官的眼中地位极其低下。但他翻宋史的时候,却发现会有一些相反的案例,一些高级文官反而会让自己家的孩子做武官,而不是去走科举正途。
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当时文官想出人头地,必须要经过科举考中进士。但就算是宰相之家,也不能担保自己的子弟代代都能出进士,而如果一两代出不来进士,那就会家境中落,坐吃山空。但相反的是武官,虽然地位低下被人打压,但因为不需要科举选拔,所以更容易形成世家。
用现在流行的词汇来解释就是,武官比文官有更严重的社会阶层固化现象。中国古代对抗社会借阶层固化的方式,就是科举,而现在则是高考。因为科举/高考的存在,社会上下阶层之间可以流动,可以让底层的民众有上升的可能性。但相应的,也会让社会中上层有相对更高的下滑风险。
他认为担心社会阶层下滑的焦虑,也是目前中国家长,即便是富裕家庭也在拼命鸡娃的原因。因为对于中国人来说,科举/高考可能是最基本的保持社会地位的方式。所以古代高官之家会更逼孩子参加科举,而所谓“清华北大毕业生逼孩子继续考清华北大”在他眼中,也是差不多的理由。
但他并不想让孩子走自己当时拼命刷题高考的人生,也不想自己天天焦虑孩子未来会不会阶层下滑,所以他选择了移民,毕竟欧美的阶层更为固化,因此不需要特别担心孩子的未来出现什么危机风险。
这是他离开海淀的理由。
另外一位同样离开海淀学区房的朋友,并没有选择移民,而是搬到了北京另外一个区,选择了离自己公司比较近的地方安家,并让孩子在附近的普通公立小学上学。
前段时间和他聊起孩子的学习,也正好聊起了前面那位移民的共同朋友。他的看法则有很大差别。
“高考并不是科举。”这是他的观点。他说科举更类似我们现在的公务员考试,一旦考过就是可以当官的,而且上来就可能是个中央办公厅的处级干部。而现在公务员制度等于是官吏一体,公务员基本都是要从基层干起,和古代金榜题名一举登天还不一样。
他认为,现在的高考最多算是一个扩大版的太学入学考试。就算考上顶尖大学,也无非是当了古代的太学生,社交圈子高一些,以后找工作有些优势,“仅此而已”。
接下来他反问了一个问题:社交和找工作,需要靠鸡娃高考么?他认为至少自己家的娃是不需要的。
“虽然我和大学同学关系也很好,但实际上因为我的工作和专业差别很大,所以实际并没有什么在工作上能用得到的同学关系。相反,因为兴趣和工作本身认识的朋友,对我事业发展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也不认为我家孩子要需要靠大学才能建立社交圈子。”
他认为,孩子的社交也好,工作也好,更多的是要基于自己的兴趣、天赋和特长,而这些并不能靠考鸡娃刷题应试来实现。
所以他卖掉了海淀的学区房,换到了一个更方便的地区,这样可以方便自己有更多的时间陪孩子,日常沟通,合作和去上孩子感兴趣的兴趣班等等。
他认为这样做同样重要的收获是,自己可以在工作上更专心,保证事业上继续上升。等到孩子未来希望找到一个符合自己兴趣的工作时,自己可以有更多帮助他的能力。
“有朋友跟我说,鸡娃的目的是让孩子好好高考上个好大学,以后就能独立,不需要靠家长找工作买房子......我觉得挺扯的。我不相信有家长从小天天拼命陪娃读书鸡娃买学区房,等到了找工作的时候能突然不管。”聊天时,他还扔出了这样一个略带霰弹枪属性的观点。
他认为自己离开学区房,选择先给孩子自由成长、体验选择的空间,这基础其实是他认为自己会努力帮助孩子在工作上或者最终需要的时候,实现他的理想。“中国家长不可能不管孩子,既然想通了这一点,那前面就多给孩子和自己一些空间吧。”
他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是他小时候的偶像郑渊洁。他说自己以前看到郑渊洁说,因为儿子郑亚旗不喜欢上学,就不让他上学了,在家自学自教。当时觉得惊为天人,觉得天下的父母如果都能这样该多好。但长大了才理解,郑渊洁可以这么做,固然有他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和人生观的原因,但基础是,郑渊洁是全中国最成功的儿童作家,有足够的物质基础让孩子来做选择,这并不是所有中国家长都能有的。
比如郑亚旗成年后找工作,先是开着奥迪去超市打工搬鸡蛋,然后想去做IT,但因为连中学文凭都没有,找不到工作。郑渊洁就让他用极低的工资去申请工作,等入职之后努力工作再提升。
他说“这些事情对我最大的触动是,我希望我的孩子未来也可以依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去选择工作,而不是为了‘赚生活费‘’去工作。我相信因为兴趣和特长而从事的工作,才会真正让他自立,有自己的成就。而为了实现这一点,我选择自己更努力奋斗一些,而不是去靠学区房。”
这是他离开海淀的理由。
我们不去评判这两位朋友的选择是否正确,理由是否充分,因为这是他们自己的人生选择。我们同样不是向大家建议或者推荐他们的选择,我们只是选择给大家讲两个比较有特色的案例,也许可以引发大家的一些思考?
回到文章开始的话,我们不能模仿别人怎么教孩子,更不要因为别人教孩子的方式而焦虑恐慌。在孩子的教育中,对不对的关键,其实在于是否适合。
所以是否选择学区房,也同样没有统一的答案,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进行判断就好。
我们只是想跟大家说明一点:教育的选项不止一个。
与教育相关的文章,可以点击我们公众号下方工具栏的【搜索文章】,在搜索栏里输入“教育”来进入相关的文章列表:
学的知识都还给老师了,我们还剩下什么
别用识字卡破坏孩子心中的汉字之美
怎样的孩子容易被霸凌?怎样的会霸凌人?
教育是服务,底线是安全
幼儿园禁止小学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幼儿园该学的到大学都没教
数学启蒙的赢家,和谁先数到100无关
幼儿园门口的“分离焦虑”
为什么要过洋节?因为开心啊
皮纹测智商天赋?算命先生们还是省省吧
只有1/9家长会看的文章,左撇子宝宝的养育建议
你是哪种育儿风格的父母
清明,如何和孩子谈死亡
别用弟子规来绑架国学教育
为人父母,你为什么不敢管教孩子?
请教会孩子去面对那些“可怕”的人
英语早教班不会和你说的事情
欧美家庭最流行的熊孩子管教法:Time Out
左脑逻辑右脑创意?你的大脑可不是这么分工的
别了,毁在小升初上的华罗庚金杯赛
给“少数派”家庭家长的育儿建议
为什么要教孩子做个好人?用数学公式来推导一下
吵闹不专注?蒙台梭利安静游戏的自律练习
数学好的人,怎么买保险
不吉利背后的中式死亡焦虑
带宝宝去电影院的第一原则——别扰民
贫困地区的教育公平,是去关注那些去不了清华北大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