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想吐的槽&春节档想推荐的电影
2022/2/2,大年初二,这么特别的日子,闲聊几句吧。(特别等到22:22点的群发按钮)
今年电影春节档的上座率、票房都不错,看样子大家这两年都憋坏了。我初一也花了半天的时间,泡在电影院里连看几个电影。结果就是很有冲动想推荐大家去看,包括带孩子去看的一部非动画电影。(因此就别猜是熊或羊了)
不过冲动的起点,是来自除夕夜看春晚的某个节目。
年年岁岁春晚相似,岁岁年年吐槽不同。从何时起,大年夜看春晚,变成了大年夜吐槽春晚再创新低。而对我来说,今年的春晚感受还是有点特别的:以往的春晚主要的负面情绪是无聊,或者尴尬癌发作。但今年的一个小品,却让我体会了新的情绪,彻彻底底的想用需要被哔掉的词语问候小品编剧和负责审核的春晚剧组,那就是孙涛主演的《父与子》。
这种更深一层的负面情绪倒不是因为剧本中一些陈腐观念的桥段,或者管观众叫爹这种万年烂梗,毕竟这是春晚“主流”小品的惯例,只是体现了春晚剧组永远落后于时代的代沟特质罢了。
让人愤怒的,是来自这个小品的核心概念:“创业”。故事矛盾的起点,是儿子要辞职创业,父亲不允许。而面对抱孙子的诱惑,父亲终于同意儿子去创业了。
主题是创业,但剧组对于创业的理解,却有些令人发指:儿子没有什么技术能力,只是觉得别人的技术不错,想合伙参与。这也就罢了,但参与的方式,居然是“别人出技术,我出钱”,跑去做天使投资人?而这位金主爸爸准备投资别人技术的资金来源,居然是靠卖自己的房子?
好吧,就退一万步,虽然这故事怎么听都像庞氏骗局,但就算是真的,让开出租车的老父亲从衣服里拿出70万元存折当投资款是什么鬼?!而儿子推辞几句就直接接下了?!所以是计划着拿自己父亲的养老钱,去投资别人的技术,期待一夜暴富吗?
我想当看到这一幕,很多正在或者创业的人,也许有和我一样的感受,内心只有三个字母:WTF 了吧。
感觉这种情况可能的解释,就是儿子想卖的房其实也是父亲给买的,卖了估计也是住回父母家啃老,或者拿父母的钱再去买一个。所以与其让这个爸宝继续折腾,老父亲不如直接掏钱省事了吧。
有些可笑的是,在春晚团队的想象中,创业居然只是拿父母的钱去做投资,赚了是自己人生成功,证明自己没有重复父母的人生,输了无非是父母别退休养老,再开几十年出租。
这是创业,还是巨婴?
创业不是躺着发财的康庄大道,也不是只赚不赔的人生财富自由之旅。相反,它是一场追逐梦想的人生赌局,它充满着各种血本无归的风险,而且赌注从来就不应该是父母的养老金,而是个人的积蓄、时间、汗水和心血。要想创业,就必须要有付出代价的勇气、决心和责任感。
而看完春晚这个小品,更多的担忧并不是针对小品主创和春晚节目组的三观,毕竟他们可能就没这东西。而是担心我们的下一代,他们并不没有经过上个世纪,或者这世纪野蛮生长的时代,很多孩子从记忆之初,似乎就只有衣食无忧,人生的困境更多是选择去环球还是迪士尼度假。
那么,当他们长大,是否能和他们的父辈或者祖辈一样,从贫困中白手起家,靠双手奋斗出自己的人生,还是会变成春晚小品里这种坑爹的货?
转天初一,看了春节档的一部新片,文牧野的《奇迹·笨小孩》(直接叫《奇迹》吧)。恰好主题也是创业,由于春晚小品的反衬,今天就没忍住跟大家聊聊:虽然这部电影的目标受众是成年人,但家里小朋友如果已经上小学了,其实可以带娃去看。让孩子感受一下,这个真实的,有笑有泪,值得我们去爱和奋斗的世界。
主演易烊千玺的表现不错,但这不是今天评论的重点。只是看完电影之后,发了信息给身边的千玺粉朋友,恭喜四个字弟弟已经是新生代中,最有希望成为未来真正一线演员的了(只要粉丝们别给他挖坑)。
而印象更深刻的,是文牧野对于故事的把握,尤其对大时代浪潮中,小人物拼搏挣命的刻画。更难得的是,这是一部正能量的电影,既让观众感受到普通人面对时代与社会巨大压力时的无奈,又没有失去希望。
不过很多人对比《药神》,认为《奇迹》不够好。这种对比其实有些不公平 —— 《奇迹》的主题很难有《药神》那么强的代入感。毕竟《药神》的核心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的重病,而《奇迹》所描述的只是创业的故事,而且只是在深圳的创业者。它的故事,在北京、上海、杭州、广州......任何一个其他中国城市,甚至世界上的其他任何地方,都不会发生。只有在深圳,这个混杂着蹩脚粤语以及各种腔调普通话的奇迹之都,才可能出现。
所以《奇迹》不可能像《药神》那样,令大多数人都瞬间深有感触。但如果从对自身主题的把握水平来看,《奇迹》并不比《药神》差多少。文牧野很难得的将创业这样少有共鸣的题目,拍出了大众能一起悲欢的效果。
更难得的是,他给普通观众带来的悲欢,并不是简单刻意的搞笑或者卖惨。除了极少数有些夸张的情节外,文牧野真实的描述了一个现实中的深圳会发生,而且其实已经发生过很多次的奇迹。
当然推荐大家去看,并不是因为要鼓励创业,而是文牧野的电影中所蕴含的真实,可以让孩子,包括我们自己,了解在网络和书本之外的那个真实的,丰富多彩的桥段。
首先,在《奇迹》中,我们可以看到真实的普通中国人。
在《奇迹》中的普通打工者,贫困、落魄、伤残甚至会被歧视,被欺负。但却从没有失去过向上的动力,以及靠正当工作养家户口或致富的希望。正如我们日常遇到的普通劳动者,辛劳却有自己的快乐。他们需要的是被关注,而不是怜悯。
《奇迹》和《药神》一样,故事没有太多传统意义上的所谓坏人。主角所遇到各种艰辛,基本也不是来自三观的冲突,正邪的对撞,而是我们身处的位置,我们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在冲突。房东要讨租,地下钱庄要讨债,每个人都要讨生活。
就像房东说的:谁还没有点难处?
和现实中一样,与你发生矛盾冲突的人,并不就是坏人:老师逼你做卷子,老板希望你加班加点,员工希望多发福利多放假,同事要跟你抢加薪的名额,同行和你抢单,甲方希望压价,乙方希望省成本......
这不是因为谁好谁坏,而是因为在这个社会中,我们扮演的角色就是在互相冲突。而这些冲突往往比三观善恶矛盾更无解。《奇迹》和《药神》一样,让我们看完之后,对主角们心疼,却不知道应该去怪谁。
因为这就是现实。
同样的,在《奇迹》中,好人也没有传统电影剧情中的脸谱化好人,在最难的时候,景浩的员工和朋友帮了他,但这种帮忙,并不是《父与子》小品里那种,怒掏存折的“豪爽”。只是简单的“我愿意兼职帮你”,“我愿意推迟发薪”,“你可以拿走三天工资”。这里没有倾家荡产两肋插刀,但却有着让人更加动容的感动。
因为这很真实。这才是我们在现实中,曾经遇到,或者希望遇到的“贵人”。并不需要义薄云天,只需要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自己一点。
当然,天助自助者。乍看之下,《奇迹》表述的是一个小人物逆袭的故事,一个关于奇迹的故事。但当我们看完,却发现这里并没有什么奇迹,而是更多的因果必然。景浩能抓住商机,是因为他早就是拆机专家。景浩能得到他人的帮助,是因为他一直在帮助别人,与人为善。
有因,方有果。所有的奇迹,都只在于积累和努力。
创业不仅仅需要勇气和运气,更不是金钱的游戏,它需要的,是超越他人的能力与坚韧。
与其说这部电影在鼓励大家创业,不如说是在鼓励我们努力。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既不是影评媒体,平时也并不关注影视圈,却忍不住写这样一篇观后感的原因。因为它讲述的并不是一个奇迹,而是一个很真实的故事。
而正是这样无数真实的打工者、创业者的故事,最终凝结成中国改革开放的奇迹。
对于出生在新时代的孩子来说,这些故事可能是陌生的,但我希望他们能知道。
祝大家新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