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我们被AI系统推荐的内容所“圈养”

一小时爸爸 一小时爸爸 2022-11-26

周末了,聊聊天吧。

生活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手机。它为我们的人生带来了种种便利,但和所有事情一样,它双刃剑的另一面也逐渐显现。我们在手机上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多,对我们的身体和生活都带来了负面的影响,正如很多讽刺漫画中所表述的,这种变化本身既是进化又是退化
截图:PoliticalCartoons.com
其实从生物变化的角度来说,“进化论”这个词本身就不准确,“天演论”感觉更适合一些 —— 进化会让我们有生物越变越强大越优秀的错觉,但实际上我们都是在努力适应这个自然和社会的变化,为了适应,我们会在某些属性上加很多技能点,但同时又会减弱另外一些“看上去暂时用不到”的属性。因此,进化和退化永远是在同时发生的。现代社会在各方面都可以碾压原始部落,但如果我们把一个现代人和一个原始人扔到角斗场里,你会下注哪边呢?
手机带来的变化也是如此。我们享受着它的好处,自然也要付出对应的代价。所谓“拒绝手机”、“坚决不让孩子碰电子产品”这种壮士断腕型的做法,听上去挺悲壮的,但实际上对孩子的成长并没有什么好处。除非你打算让他披发入山当隐士,否则就算是未来出家当个和尚道士,照样也需要和电子产品打交道。
但这也不意味着我们就要走到另外一个无所谓的极端上。对于双刃剑的工具,恐惧没什么用,而是需要尽可能的去了解它的两面都是什么,更好的利用好它的优势,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帮助,同时了解它可能带来的风险,从而规避或者弥补。
手机的好处不需要多说,那手机可能对孩子,或者说对于我们每个人带来的负面因素是什么呢?
可能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导致视力问题或者缺乏运动,我们的资深读者们也会将“低俗的色情暴力内容”或者“网络霸凌”等问题列在单子上,毕竟这些都是过去几年我们经常聊起来的话题。
无论是太长时间近距离观看导致的视力问题,缺少户外活动导致的健康问题,亦或是色情暴力内容带来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都很严重,但也都是很容易被发现,并且有可以规避的方式的。
不过作为移动互联网的资深用户和从业者,也作为家长,我更担心的事情,却不是这些,而是随着新时代而来,已经渗入到我们生活各方面的 —— AI系统推荐
首先声明一下,我并不是什么“信息自由主义”的信仰者,我同意互联网内容必须有一定的监督和管理,只要这种监管是基于公开透明的规范,而不是扼杀或玩什么灰色地带。
但如果对信息内容的干预超过了适度的范围,违背了公开透明的规范原则,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这样的反面案例从古代的焚书坑儒到当今的曹县模式,不可胜数。
有些扯远了,相比这些案例,AI系统推荐看上去似乎没什么问题,很公开透明,甚至某些公司恨不得把这个当做广告来宣传,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是这么做的。但它所造成的后果,其实没有什么不同,只是更为隐蔽,从“信息的屠杀”变为“信息的圈养”。
之所以AI推荐内容的机制大行其道,当然不是因为这个东西对用户有多友好,而是因为它可以让用户多看更多的内容,创造更多的PV(浏览量),占用更多的用户时长,诱导用户买更多的商品。这说白了就是把用户当填鸭,尽可能多地诱导用户“吃”掉更多的东西,来为互联网公司创造利润。AI算法推荐这个法宝的出现,帮助头条系异军突起,也让其他互联网公司竞相效仿。
但从用户的角度来看,如果是短期还好,这个东西可以让我们快速浏览到大量自己“更感兴趣”的内容,无非是吃个快餐,似乎也没什么。只是一旦长期养成习惯,就有可能产生严重的问题。而如果是孩子从小就活在这样的信息环境下,所造成的问题则会更加严重。
AI推荐内容机制所造成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吸收内容的同质化。信息大爆炸的年代,让我们原本有机会可以接触到各种不同的事件、知识和观点。但当内容并不是自然随机,或者我们主动选择,而是AI根据我们的“胃口”主动推荐,那自然就会变成爱吃什么拼命给,完全不去考虑信息、知识的丰富度。我们将很难接触到那些新鲜的,不一样的世界。
它所造成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内容的低俗化表层化。这种低俗未必表现为暴力色情擦边球这些形式,而是更多体现在“3分钟看完四大名著”这样的内容上。AI推荐机制,为了保证流量最大化,最优先推荐的,一定是那些所谓的爆款,而社会永远是金字塔型的,所以它推荐的,永远都是那些大众的、媚俗的内容。大众和媚俗本身没有问题,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都可以很好听。但AI推荐机制将会极大地增强媚俗内容的传播性,抹杀掉原本小众、深度内容的传播空间,而我们也就自然失去了通过媒体提升自我的机会
而第三个也是更严重的问题:AI推荐机制会根据你的喜好,优先推荐符合你三观认同的内容给你。这个现象可以被叫做信息茧房、回声室或者同温层,但无论叫什么,它所造成的结果是一致的:我们会活在自己的“同温层”里,越来越有自信,也越来越无法容忍那些意见、三观与我们不同的人。
以前,我们身边的人也一定会有各种观点、三观差异,但是我们必须学会和他们相处,我们也就必须容忍和接纳这些不同的意见。但在AI推荐机制的帮助下,我们将不再需要听到那些不同的声音,只需要和自己喜好相同的人一起相互取暖就好了。
如果说前面两个问题只是造成了个人兴趣和知识的局限,第三个问题则会造成社会的极大割裂,这个现象最近几年已经越来越明显 —— 在这些媒体平台的“帮助”下,大部分人,包括我自己,对不同声音的容忍性已经越来越低,在“信息茧房”的小圈子中养蛊出的各种极端主义情绪:性别仇视、阶层仇视、民族仇视、地域仇视也越来越明显。
一个人在自己的小同温层蚕茧中越开心,他就会越敌视外面那个广阔的多样化世界。
所有的科技都是双刃剑,既有便利的一面,也会带来副作用。AI推荐内容机制让我们可以更轻松的刷到更多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但它带来的副作用就是让我们活在越来越小的一个“蚕茧”中。
那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我当然不知道答案。毕竟我只是一个码码字的科普博主,怎么可能有方法对抗头条系甚至整个互联网。
但作为一个互联网用户和家长。还是可以提一些建议给大家作为参考。
首先,不要局限于一个媒体平台,虽然每个平台现在都在搞AI推荐,但至少多几个平台,多几个AI,总比一个好吧。
而且微博、小红书、抖音、头条、B站、知乎、豆瓣、斗鱼......每个平台,其实都是一个圈子,虽然这些平台都算在一起也不能代表这个社会主体,但至少多使用一些不同的平台,可以多接触一些不同的观点和人群。
其次,要有意识的努力突破“信息蚕茧”,不要仅仅是在互联网吸取内容,多接触现实社会;不要总靠各种“三分钟”、“帮你读”之类的东西来吸收信息,这种所谓的高效率,其实只是惰化你的大脑,只有真的自己去看一部电影,一集电视或者动画,一本书,才会真的吸收到有用的信息。
最重要的是,要学会面对不同的观点。如果我们在一个互联网蚕茧中生活太久。就往往会产生“我就是大多数”,“大多数人都认同我”的错觉,然后就会信心满满的去批判别人。结果,就是我们自己越来越愤怒,社会越来越撕裂。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时候,有些人看到的是民间悲苦,有些人看到的是天下太平。也许这里不是对错,也没有敌我,只是我们都活在自己的小小回音室中。
我们要努力去接纳不同的声音。哪怕是那些你认为愚蠢、脑残、或者无法理解的观点。这不代表我们一定要修订自己的立场去认可对方,但我们至少要接纳各种不同声音的存在,并尝试理解他们存在的理由。
这不是因为我们有多高大上,而是因为这样,我们才能避免互联网新时代带来的副作用,才能让孩子,包括自己成为一个更好、更快乐的自我。


最近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