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手艺人变身教育主播,何以引来数十亿关注?
图源:图虫创意
♪ 作者|芥末堆 肥狗
♪ 编辑|芥末堆看教育
“一上课这个老师好,那个老师好,心里挺有安慰感。”
贾宝霞30多年前在父亲的建议下学习裁剪,从此这门手艺没再割舍过。遗憾是因为做衣服经常用到机器,而且一坐就是大半天,贾宝霞因此得了腰间盘突出。加上要照看家庭,做了几年的私人定制服装后,她就不得不舍弃。
还有好多裁缝人和贾宝霞一样,都渐渐“退出”了。贾宝霞记得她做裁缝的年代,一个村大概有三四个裁缝。现在她们村一个也没有。
虽然店没再继续开,但贾宝霞的手艺一直没落下,而且还与时俱进。看见别人穿了新样式,她自己琢磨,给家人朋友做。唯一可惜的是没有人愿意跟她学。去年夏天发现快手上有人直播教裁剪,这让她坐不住了。“就是想展示自己,把技术传扬一下。”
在快手直播几个月,贾宝霞现在拥有7万粉丝,因为爱好加入裁剪微信群的就有100多个。听着粉丝们一句句“老师好”,贾宝霞觉得很安慰。之前一直担心自己几十年积累下来的裁剪手艺没人传承,现在终于找到了“可以毫无保留的地方”。
像贾宝霞这样变身“主播”的手艺人还有很多,行业涵盖木雕、叶雕、刺绣、裁剪、捏泥人、制陶笛等等,在#快手手艺人#这个话题下的27.9万个作品,已引来64亿观看人次。
或大或小,手艺人的生活和他们从事的行业都因上短视频平台而发生改变。刘涛把自己制作糖画的视频放上网络之后,越来越多人打电话向他请教,他为此开了一个工作室,专门收徒教糖画手艺,收入也比之前翻了近一倍。
“学生总夸我,上课特别高兴”
上快手直播对贾宝霞其实是很大的挑战。因患小儿麻痹症,贾宝霞右腿无法正常直立行走,心里一直有些自卑,平常家门都很少出。要是开直播,她担心别人看出自己腿不好,“影响孩子”,也害怕自己文化水平不高,话说得不利索。
思来想去之后贾宝霞还是决定干,“就是想挑战一下我自己吧”。之前看别人在快手直播裁剪课,贾宝霞上完课会自己研究,有的老师她认可,有的觉得不行。决心自己做直播以后,她在家里准备了一个月,每天坚持画图,包括上课每个裤子的小小定义、每根线的位置都整理得清清楚楚。
贾宝霞的直播间和很多裁缝老师相似,一块小黑板,一把三角量尺和一根粉笔,人站在镜头前开始讲课。第一场直播特别紧张,担心没有人听,“但是我一看,有100多人,心里特别安慰。”
左为贾宝霞的直播间,右边是她的快手作品
除了直播,贾宝霞的短视频也保持日更,还建了一个微信群,学生有兴趣就加,不懂的地方都可以在群里问。贾宝霞一般会在直播后留下一个小作业,鼓励大家把作业发上群里,她一一点评。
线上教学比面对面费劲很多。因为裁剪这事儿,“一点点的地方都可能影响做不好。”贾宝霞上课会在一些关键的地方重复好几遍,提高嗓门喊“注意了注意了。”课后布置作业也是想看学生理解的对不对。
“说实话我要想教,就想把学员都教会,最起码还要个名义嘛。把这门手艺传给他们,让他们学得明明白白,别学得不清不楚的。”贾宝霞说道。
这样下来一天安排得满满当当。有时候剪好视频、洗漱完已经晚上11点,才有空看群消息,点评作业。有时消息回得晚,“发出去以后又后悔了,怕打扰别人。”
建群以来,每天都有人在群里“冒泡”。有同学为了提醒大家,主动在群里放每天的直播链接;有同学请教用什么材质的布料好,图画得对不对;有同学“晒”自己新做好的衣服……只要有看到消息,贾宝霞都会回复。
学生画的图和自己做的衣服
这比她自己学裁剪的时候更费心。30年前贾宝霞学裁剪,只跟老师闭关学了一个月。一天上4个小时课,主要是学方法,剩余的时间自己苦练。有不懂的问题请教老师,老师不会一遍遍回答。
其实贾宝霞真正做私人定制服装的时间只有几年,因为从早坐到晚得了腰间盘突出,不能再做。中间二十几年贾宝霞都是自学,给自己和家人朋友做衣服,缝纫机也与时俱进换了好多台。贾宝霞享受做衣服的快乐。“买的衣服样式还洋气,有的咱们也做不了。但是自己穿着自己做的衣服,有一种感觉,说不出来的。”她已经不记得上一次给自己买衣服是什么时候。
遗憾的是家里人都没有学习裁剪的兴趣。“家里人不学,我没有可以毫无保留的地方,我也不能做私人订制了。一直想把这手艺传到更多人,对我也是一种安慰。”
现在上直播课,贾宝霞没有那么紧张了。“学生总夸我夸得有亲切感,上课特别高兴。有人说为了飘红星,把屏幕戳破了,这些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贾宝霞用过的缝纫机,左上是三十多年前用的脚蹬缝纫机,右下是最新的电脑平缝机。
因为拍短视频开了工作室
刘涛用快手的时间比贾宝霞早很多。初三辍学以后,刘涛先后学过食品雕刻、面塑,在二十几岁时正式接触糖画,便从事这门手艺至今。2017年,在小店顾客的建议下刘涛注册了快手,把制作糖画的视频放到网上,慢慢地吸引了很多人关注。
糖画是一门很古老的民间手艺,至今有600多年历史。几十年前,各地街头巷尾都少不了做糖画生计的人,每天推着小摊,走街串巷吹糖人,"拨浪鼓儿风车转,琉璃咯嘣吹糖人"。刘涛是88年生,和糖画结缘正是因为小时候看过一个老爷爷吹糖画,当时看楞了,好久都不愿意离开。
传统的糖画一般是以十二生肖为主要图案,平面的居多,手法有画的、捏的和吹的,讲究一气呵成。刘涛的糖画加入了许多创意元素,把吹糖和捏糖融合,自创组装的手法,可以做出各种各样的立体图案,比如螳螂、动画片里的海绵宝宝、派大星、奥特曼等等。刘涛第一个上热门的视频是18年做的一只糖画凤凰,播放量十几万。
刘涛的糖画作品
做短视频之前,刘涛主要在各商场里轮流摆摊卖糖画,因为手艺好,摊位人气很旺,常常被围成里三层外三层。作品在快手上火了以后,刘涛渐渐收到商家和媒体的邀请。2017年春节,刘涛受邀去迪拜表演糖画,2018年参加了吉林卫视节目《高手在民间》。
更大的改变是2018年,快手上关注刘涛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给他打电话说想学这门手艺。但关于收徒这事儿,刘涛有过犹豫。“最早的时候其实有点不愿意教。老手艺学起来很复杂,你好不容易学会了,刚开始还是有点点保守的,不想轻易教给别人,担心学会了徒弟饿死师傅。”
刘涛学糖画的过程并不容易。学习糖画,熬糖、控糖是第一难,温度控制不好,糖画就雕刻不出来。能用来作画的糖温度至少要达到140度,稍不小心手就容易起泡。同时画糖讲究速度,因为糖很容易冷却,易碎,温度下降就做不了。最初学习的时候,刘涛“浪费”了很多糖,有时用掉几袋白糖也练习不好一个简单的图案。
刚开始画得不好,小摊有时开不了张,一天也卖不出一份糖画。做糖画第一年,刘涛只挣了3、4万,需要找其他兼职弥补生计。磨练了几年以后,刘涛对温度的把控渐渐得心应手,手艺也才越来越好。
因为一路走来不容易,刘涛不愿轻易交付手艺。但后来他想明白一点,糖画已经是小冷门艺术,现在很多小孩都不知道这个东西,做着做着这行的人就少了。刘涛说,他做糖画的时候基本没有人在做了。一个城市可能只有一两个人会,有的城市没有。只有去传播,学的人多了,老手艺才能发扬光大。
因此,刘涛2018年开了自己的工作室,现在已经教了差不多200多个学生。学生来自天南海北,曾经的下岗工人、四五十岁的人最多,学生学会以后能独立经营,添补家用。也有很多学生是真的热爱这门手艺。刘涛曾经遇到过一位70多岁的老奶奶,从内蒙古坐了30多个小时火车过来学,就因为喜欢这个手艺,别的都不爱,“打麻将、跳广场舞都不行。”
刘涛在教学
收徒以后刘涛也更忙了,很少有时间摆摊。现在工作室的收入加上偶尔的商演活动,刘涛一年的收入有二、三十万,以前摆摊的时候是十几万。
“慢”手艺和“快”时代
这样的手艺人在快手上有两万多,覆盖了各种各样的品类,比如木雕、叶雕、刺绣、捏泥人、制陶笛等等。单单#快手手艺人#这个话题下,便拥有27.9万个作品,观看量超过64亿。
尤其在这两年,上快手的手艺人越来越多,一定程度上也让竞争更加激烈了。刘涛在快手上的粉丝最多时有十几万,19年因为没有太多心力经营,粉丝掉了几万。
但是刘涛觉得,网络上的手艺人多了不是坏事。更多的传播,让更多人认识到老手艺,就有可能让一门手艺免于消失,让手艺越来越受重视。
竞争也是好事。“以前只有少部分人能把这这个手艺做精,现在做的人多了,才能往更高一个层次让大家知道。潮头谁也阻挡不了,大家只能玩得更厉害。”
刘涛喜欢拍视频的一个原因就是能提高技艺。出摊的时候,每天的糖画图案可能都是一样的,但短视频不同,如果每天拍一样的视频,观众会觉得乏味,会流失,所以要逼自己创新。刘涛每次拍的短视频作品都不一样,很多作品都是在快手上首秀,有的视频要做一整天,因为中间可能失败好多次。
因为要正式地在快手上直播讲课,贾宝霞也“逼”自己出了一本裁剪教学笔记,学生看完直播再看书,思路更清晰,也不怕忘。笔记里有51种裁剪样式,每张图都是她自己手绘,女儿帮忙扫描成电子版、编辑成册。书到手的时候,贾宝霞特别激动。女儿夸她:“妈你51了,你又写了一本‘书’。”
借助互联网,学习一门手艺比以前更容易了。以前的人学手艺,如果是遵循传统的师徒制,往往至少要三年时间。第一年帮师傅干杂活儿,比如提东西,第二年才摸上道,第三年开始真正的教学。
慢也有慢的好。“以前学得慢能磨一个人的性子,真正认真学了能坚持,把一件事做一辈子。现在经济社会,可能觉得挣不到什么,坚持几天就不去做这个东西了。”刘涛坦言,现在要求一个人对一门手艺从一而终,挺困难。
热爱是支持手艺人做下去的最大理由。“糖在普通人眼里就是一块普通的糖,但在我们手中可以画成各样的图案,各种造型,做成平面的立体的,有很多乐趣。没事的时候,我也喜欢画糖画。”
刘涛觉得和糖画结了缘。虽然开工作室可以遇到天南海北的学生,他还是更喜欢摆摊。糖画人的摊位都有一个转盘,转到哪样画哪样,越复杂的一般越难转到。“小朋友拿到糖的时候,是很快乐的心情,”这让刘涛觉得乐趣无穷。他希望以后能够找一个固定的地方摆摊,卖自己的糖画。只是目前来看这个计划遥遥无期,可能得到退休以后了。
本文作者:肥狗
芥末堆 记者
先把自己唤醒
推荐阅读
你“在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