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首届“琦君散文奖”获奖作品与授奖词

2016-12-16 十月编辑部 十月杂志

  

一、优秀作品奖

鲍尔吉・原野

获奖作品:《没有人在春雨里哭泣》(《十月》2016年第1期)

作者:鲍尔吉・原野

授奖词:

如果散文整体是行走的,偶有飞翔,那么《没有人在春雨里哭泣》始终都是飞翔的,“雪落在雪里,算是回到了故乡”是飞翔,“雪花落在白马身上,使它的黑瞳更像水晶。”是飞翔,“雪填满了树洞,这些树洞张着白色的大嘴,填满雪。”……这些凌空的句子比比皆是,仿佛信手拈来,像季节里的鹤一样。即使诗的飞行时间似乎也不如鲍尔吉·原野的散文飞得时间长久,并且始终在异想的维度里,不得不让人惊讶如鲍尔吉·原野的心灵是怎样构成的?似乎其本身就是被雕刻过的作品。


鲍尔吉·原野,蒙古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长篇小说《露水旅行》,散文集《原野文库》等著作43部,作品收入沪教版、冀教版、鄂教版、蒙教版、人教版大、中、小学课文,读者遍及海内外。

黄灯

获奖作品:《回馈乡村,何以可能》?(《十月》2016年第1期)

作者:黄灯

授奖词:

    文学感性和批判理性,有野心的写作企图沟通二者的鸿沟。《回馈乡村,何以可能》是个体生命体验锤炼的诗与思,带着走出乡村的年轻知识群体的体温。思想从日常生存的痛楚处滴淌,凝结成刺破现实和历史必然性的寒刃。乡村被文字撕裂的创口,远离空洞的美学幻境,在介入和召唤行动的意义上向未来呈现。


黄灯,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现为广东金融学院财经传媒系教授。主要从事当代文学、文化研究与批评,集中于“韩少功研究”、“当代小说文体研究”、“当代思想资源与文革关系研究”等问题。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小说评论》、《南方文坛》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在《天涯》、《十月》、《作品》等文学期刊发表思想随笔十余万字。2016年1月27日,刊载《十月》2016年第一期的《回馈乡村,何以可能》一文(又名《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获得广泛关注,阅读量累计超过1000万,引发全国乡村话题大讨论。与此相关的专著《大地上的亲人》即将由广西师大理想国出版。

梁鸿鹰

获奖作品:《安放自我》(《十月》2016年第5期)

作者:梁鸿鹰

授奖词:

    出入生活,深潜生命,梁鸿鹰的《安放自我》堪称典范。自我很大程度由记忆构成,安顿记忆就是安顿自我,“安放”一词像一道光打在由语言构造的事物上,让人想起伦勃朗的画,无论明与暗都是时光,这光从生命最初的来处,指向文学的神秘归途。这光使最普通的事物具有了秩序与神性。


梁鸿鹰,1962年生于内蒙古。南开大学中文系世界文学专业毕业,文学硕士。曾就职于内蒙古大学汉语系、中宣部文艺局、中国作协创研部,现任《文艺报》总编辑。中国作协全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出版评论集《守望文学的天空》(作家出版社,2009年)、《文学:向着无尽的可能》(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向道与叩问》(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14年)。有译作若干。


二、特别奖

周吉敏

获奖作品:《斜阳外》(四川美术出版社2015年10月出版)

作者:周吉敏

授奖词:

  《斜阳外》是一部向传统,向故乡致敬的作品。以古道行走这一独特的视角,审视和还原温州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历史文化与风物人情的变化迁延。千年历史时空的深阔和当下空间的逼仄,形成作品内在的强大张力 ,托起中国南方极具代表性的十七条古道。其充满诗意、真诚的文字,携带着丰富的人文、自然细节,泄入时间的洪流。行走的向前向后,进入历史又被带回现实,让即将消逝的古道得以全新呈现和重估。路已不仅仅是路。而是一次文学价值到社会价值的成功转换。


周吉敏,青年作家,地域文化研究者。著有文集《月之故乡》《民间绝色》《泽雅古道》《斜阳外》等。多年来致力于地域文化的挖掘、研究、写作。十多年来,推进了琦君文化发展,2016年2月,在第七届瓯海区政协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以《提升琦君文学奖 树瓯海人文丰碑》为主题发言,催生了“琦君散文奖”的设立。2012年在2014年期间,率先行走30多条古道,挖掘古道文化资源,催生了温州市政府出台保护温州古道资源的文件。2014年创设“温州塘河文化论坛”,创办《塘河》文化生活杂志,积淀新时代的塘河文化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