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选读|亢霖:修脑师
亢霖,“70后”,生于兰州,现居北京。媒体从业者,某中央媒体主任编辑。著有长篇小说《十万八千里》《只有一个电视台》,历史随笔集《一本书读懂台湾史》、诗集《风波》等,曾在多家报刊杂志开设专栏,发表小说、时事评论、随笔、诗歌。
编者按: 素有“小丁飞刀”之誉的丁学松是清淞医院神经外科的中流砥柱,拥有极为敏锐的洞察力与超一流的技术。然而,女友托付给他的一个病人却改变了丁学松的命运——那本是极为简单的一台手术,不想丁学松在动刀之时竟意外昏迷,等到他醒过神来时,丁学松发现自己已将病人的部分脑组织切除,导致对方直接死亡。 此次匪夷所思的事故令“小丁飞刀”的声誉一落千丈,清淞医院对丁学松作出了解职处分,女友也逐渐淡出了他的生活中。在丁学松借酒浇愁之际,昔日旧友程庆突然出现,在程庆的热心开导与盛情邀约之下,丁学松决定跟随程庆一起开辟一片崭新的医疗领域——“修脑术”。随着对“修脑术”的了解不断加深,丁学松发现周遭暗藏无数谜团,更可怕的是,他的整个人生,都陷入了一个惊天的阴谋…… 楔子 “这个手术,我不能亲手为你做,”医学博士程庆的声音很轻,却在空气里引发了炽热的震响,“但我会一直监看,我会一直在,会陪你走完这个有风险但值得的历程。你会彻底改变,你会重生。” “学长,我懂。”斜躺在手术椅上的女子面色苍白,脸上却挂着温暖的笑容。无影灯自上而下,划出一圈柔和的光晕。 “有你,有朋友们,我才感觉到,我谭一青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人。”她微微屈伸了一下右臂,手腕处,是痊愈不久的伤口。 程庆不忍再看那疤痕,那是几个月前她的又一次决绝留下的—那一次,她在浴缸里割腕,她再一次被救活了,她身体上的伤痕痊愈了,但是…… “我知道,在你们眼里,我一定很傻,”谭一青的眼角泛出泪光,“我又让你们担心了。现在好了,我要把自己交出去了,交给这个神奇的手术了。” 是时候了,程庆想,是时候彻底清除掉她灵魂里的伤痕,让她从此有一个干干净净的人生了。 “学妹,虽然之前已走过流程,但是我们还要再做最后一次确认,向你重复一遍手术的注意事项。” “好的,程庆学长。” “你是作为志愿者,而不是普通患者,自愿尝试这项尚处于试验阶段的手术。对手术的功能和试验性质,你完全知情对吗?” “是的。” “手术将在你的脑部进行。如果成功,你将摆脱……摆脱掉现在这种沉重的痛苦,代价是,你的记忆会随之丢失一些,丢失一些对你而言可能很重要的事情……你,对这种情况完全知情并接受?”谭一青含笑道:“我的痛苦,不就是那些事情吗?学长,我接受,我要……要丢掉那些了。” 她的咽喉在颤动,程庆知道,那是哽咽,是无数伤心过往在此刻的回响。 “学妹,现在我再重复一次最重要的一点—关于手术的风险。如果手术失败,你可能会面临死亡,或者更糟—用比较通俗的话说,你的脑子会和身体脱节,你可能会变成一具……嗯,总之,是一个你绝对不会喜欢的样子。请原谅我用这种说法,但这不是危言耸听。现在,你仍然可以反悔。” 谭一青微微摇头:“不会反悔了。现在的我已经不会害怕任何一种死亡,不管是肉体的,还是灵魂的。” “那么,请你重复一下这项手术的学名,以确认你完全知情。” “修脑术,对吗?” “对。”程庆长嘘了一口气。 “修脑术,一个多有气质的医学名词呀,”谭一青喃喃道,“我真的准备好了。” “手术马上开始,我该离开了。” “等一等,还有一件事情。” 程庆回过头来:“学妹,要不要再考虑一下?” “不需要再考虑什么,”谭一青说,“我是想,在最后的时刻,和他告个别。” 她终究会这样,程庆想,这在预料之内,无须解释。他掏出手机,翻至一张照片。 那是一张男子的照片。 谭一青定睛看了一会儿,笑道:“丁学松呀,这一次,就真的要跟你告别了,从此,我的世界里不再有你了。”她笑着,含着泪,将手机交还给程庆。 照片上,那个叫丁学松的男子,嘴角和眼神流露出自己和谭一青都很熟悉的气息。程庆想,谭一青就要告别这个人了,而自己,却还将他牢记在心。 程庆将手机收起:“学妹,我们对这次的修脑术还是有一定的把握的。它不仅会治好你的……你的病,它还会彻底改变你的人生,相信我。” 在最后时刻,谭一青冲程庆握一握拳头,这是一个让人感动的手势。“相信我”三个字萦绕在他的耳畔,但他可以相信自己吗?不久前才有过少数临床案例的修脑术,这一次,会成功吗? 修脑术不仅可以改变谭一青一个人。如果这项前所未有的技术能够继续向更高阶段发展,那将实现对人类大脑记忆的全方位操控,到那时,人的经历、见识和性格都可以被重塑。 如果这一切都成为现实,那么,这个世界将会变成怎样? 一、误诊 通过从门诊到住院部的走廊时,丁学松听到痛楚的哭喊声。 这种哭喊在一般人听来是凄厉的,但在丁学松这样的医生听来,却很寻常。 医院本就是个见惯生离死别的地方。不能说医生、护士麻木没有同情心,只是他们见多了,就觉得寻常了。 人一旦觉得某件事寻常,也就埋下了漠不关心的种子。 但在这个上午,丁学松决定停一下。 顺着走廊的分岔,转过一个大理石柱的拐角,丁学松看到正在哭泣的人。 深褐色的长椅前,有一男一女两个人。中年女子没有坐在椅子上,而是瘫坐在椅前的地上,年轻的男子从旁边伸手拉搀。哭声是中年女子发出的。 丁学松没有很快走近他们,却被眼尖的中年女子一眼看到。她马上改变了瘫坐在地的绵软姿态,挣脱了年轻男子的搀扶,半走半爬到丁学松面前,扑通跪下:“大夫,求求您,救救我儿子吧……”然后再次恸哭。一旁的年轻男子赶紧走上来,一边呜咽,一边向丁学松说明情况。 凭借多年经验,丁学松很快从对方的断断续续、语无伦次中大致了解了情况:中年女子早年丧偶,独力抚养到十三岁的儿子患有脑膜瘤,原本被安排在当地的医院接受切除手术,但切开脑颅后,主刀医生却因为肿瘤位置和形状复杂而不敢下手,于是只好重新缝合。中年女子和弟弟(身边的年轻男子)不远千里,慕名来到清淞医院就诊。院方在对患者进行了简单的检查后告知他们,可以手术,也有治愈的希望,但是目前手术床位紧张,主刀医生人手不足,因此需要排队等候,这个等候时间是两个月。 年轻男子说:“大夫,我外甥的脑瘤长得快,刚发现时才核桃那么大,现在已经有馒头那么大,再过两个月,就会长到西瓜那么大,到那时候他就没命了呀!” 中年女子边哭边说:“大夫,我知道咱们医院有个小丁飞刀,是个神医,再难的病,只要他一手术就会好。我不知道您认不认识他,也不知道像我们这种普通老百姓,有没有法子请他帮忙手术。但他和您一定都知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我儿子只有十三岁,他跟我姓,姓郝,叫郝蕴,我相信他一定会交好运,渡过这个难关的,大夫,求求您……您认识小丁飞刀吗?” 小丁飞刀—一个多么奇怪的称呼,虽然已经被别人这么叫了多年,但此时从患者家属这里听到,丁学松仍觉得有些别扭。这绰号显然是人们对丁学松这个不到四十岁,就在以神经外科为重点,享誉全国的清淞医院取得现在的成就和地位的年轻医生的盛赞。 但他是冷静的,面对悲不自胜的病患家属,平淡应答:“我不认识丁医生,不过医院很多大夫都能做这个手术,可能是病人太多了,所以得排队等待。我记住您的情况了,会想办法的。” 年轻男子说:“太谢谢您了,我叫郝涛,给您留下电话吧,如果有消息,请您赶紧给我打电话呀。” 丁学松转身离开,不再回头,不忍再看中年女子彻底绝望后又重燃希望的神情,也不忍看到郝涛谦卑讨好的模样。这样的神情、模样,他这些年来在病人和病人家属身上没少见,但这个上午,他尤其不忍。 这算是步入中年的心境吗? 小丁飞刀这个美称代表着丁学松在清淞医院的特殊地位,不到四十岁,却在以中老年医生为骨干的神经外科医生群体里被列为权威,这在同行业里是罕见的。丁学松更喜欢将小丁飞刀后面的两个字去掉,只剩下“小丁”,因为有一位老一代的漫画家笔名就叫“小丁”。丁学松喜爱老漫画家“小丁”那些针砭时弊的漫画,并由此想到一种形象的比喻—漫画家手里的画笔,就是针对社会的手术刀。 他是一个握着真正的手术刀的人,却不大愿意面对社会。 他更擅长的是面对病床、面对透视下的脑颅,即便是被切开的脑颅也不打紧。对普通人来说,那当然是触目惊心的血腥场面;对他来讲,那是一个他游刃有余的世界,那其中有着他可以信赖的温情。相较而言,社会却是变幻莫测、难以看清的。 他太成功了,因此更需要谨言慎行,低调做人,注意跟周围人尤其是跟同事、上级间的相处。比如,马上要会面的一位同事、一位主管领导。 他走路,乘电梯,目的地是一间离病房不远的办公室。在那里,清淞医院神经外科主任郭临已经在提前等候。 此时不到十点,窗外阳光明媚,光线透过树叶的缝隙洒落在丁学松刚刚走过的医院大门一带。一个穿警服的人走出门来,钻进路边一辆挂警号车牌的吉普车,负责开车的人没有马上发动车子,问道:“朱队,怎么样,顺利吗?” 被称为“朱队”的朱警官慢腾腾地点点头:“顺利,看个病算什么,分分钟搞定。” 开车的同事偏过头道:“你真有那么严重的病呀?不像啊!” 朱警官恼怒道:“你什么意思呀!谁会拿自己的身体,尤其是脑子开玩笑呀!我现在这个样子你看着没啥,那是因为咱们当警察的,临危不惧,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同事吐吐舌头:“好吧好吧,不该拿这事儿跟你逗闷子,我也就是知道您这病虽然严重,但……不致命,所以调侃一下。看来挨一刀你是免不了啦,别人替不了。” 朱警官将车窗摇下,探出头去,望着院内矗立的医院大楼,既像在跟同伴说话,又像自言自语:“看那个楼上,不知多少人在挨一刀呢,在楼外,还有好多人想挨挨不上呢!” 朱警官和同事启动车子离去了。此时,在医院大楼里,丁学松推开一间办公室的门:“郭主任,您找我?” 清淞医院神经外科主任郭临比丁学松大十几岁,看上去却像他的同龄人,黑发和圆脸掩盖了实际年龄,大框的黑边眼镜和自然的笑容,让丁学松觉得他是个让人舒服的人。不过,处处让人舒服,就又有一种隐隐的、让人说不出来的不舒服。 “丁小刀,看气色,昨晚休息得不错呀。”只有郭临把小丁飞刀简称为丁小刀。 “郭主任,别逗了,我哪有什么气色可言呀?” 郭临眨了几下眼睛,透出一丝顽皮:“怎么,觉得是时候结束孤枕难眠的日子啦?虽然你好像不是太难眠。” 丁学松也拿出一点儿顽皮:“您怎么知道我还是孤枕呢?” “好吧好吧,就不八卦了。有正事儿。”郭临从抽屉里取出几张底片,递给丁学松。 丁学松粗略看了一眼,是核磁共振的脑部底片,正面、侧面均有。多年的实战经验让丁学松的眼睛像是有了过滤功能,他马上找到重点,用手指轻弹一下底片上的某个位置:“是这里吧?” 郭临点点头:“没错,这对你丁小刀来说太简单了,是脑膜瘤。幸运的是,病人很早就有了反应,检查得早,发现得早。” 丁学松说:“那您这是在考我喽?找我确认一下?” “笑话,谁敢考你呀?找你来是要跟你商量一下手术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