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7-3《十月》•思想者说(选读3)|周晓枫:离 歌

2017-06-23 周晓枫 十月杂志

 


敢不敢点开阅读原文啊?

周晓枫,1969年出生于北京,199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现为北京作家协会驻会专业作家。出版有散文集《上帝的隐语》《鸟群》《你的身体是个仙境》《斑纹——兽皮上的地图》《收藏——时光的魔法书》《雕花马鞍》《聋天使》《巨鲸歌唱》《周晓枫散文选集》以及笔记体小说《醉花打人爱谁谁》、非虚构作品《宿命——孤独张艺谋》等。曾获鲁迅文学奖、冯牧文学奖、冰心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人民文学奖、十月文学奖、在场主义散文奖等奖项。

离 歌

周晓枫



十八


小夜早从职场退役,据说与身居领导要职的男友分手,导致她无颜过去的社交圈,人际关系都斩断了。丧偶的小夜,孤孤单单。她与屠家关系紧张,无法跟法律意义的亲人们在共同语境下回忆屠苏,她无法找到专注而仰慕的倾听者。小夜以为我暗恋过屠苏,必有锥心之痛,所以能在一起谈、配在一起哭。我的表现,让她失望。

二十年来,屠苏生活在一个我完全陌生的世界里。我想不明白,屠苏一把年纪了,怎么会想起来读博,而且是和中文专业不相干的教育学博士。工作本身繁重,屠苏不得不像高考学生那样刻苦,抓紧每分每秒,夜以继日地苦读。屠苏在职读博期间撒手尘寰,小夜说自己正积极活动,为他争取学位证书。我诧异,小夜怎么能想到给未及答辩的亡故者申请学位呢?人都走了,要这个证儿有什么用?我隐隐地恨这个证书,如果不是为此拼命,年近半百的屠苏何苦有家不回,孤独地死在办公室?

除了证书,小夜还想在寺院供奉永生牌。当屠家想利用儿子分房子、票子和车子时,是她为屠苏操办后事种种。小夜话锋一转,启发我:“你,不该为屠苏做点什么吗?”她明确表示让我写纪念文章,以后想给屠苏出版一本回忆专著。想起屠苏,我会难过,但我不是那种众目睽睽之下的哭泣者。我无法立即加入缅怀者的合唱,不仅因为难以在镜头下分泌眼泪,还因为,我只写自己眼中真实的屠苏,直言他的优点与弱项,无法歌功颂德,恐怕不能按小夜要求的为屠苏增加赞美的重量。小夜同意我的态度,但事与愿违,她难掩遗憾。

仅仅一个下午的短暂相处,我和小夜因屠苏而建立的临时情谊已呈现败坏的迹象。我从小夜的谈话里不断提炼出另外的内容,离她所需要的安慰越来越远。我克制出的温和语感,其实是在用强力压缩怀疑。我们都明白,彼此印象欠佳,对方不是自己欣赏的类型。与小夜告别,她逆着路灯的光照。我们的身高落差很大,面对面站立,我再怎么调整,也是俯看小夜的角度……近于,低看的角度。我们语气友好,掩盖敌意。因为屠苏离去的余温,我们坚持着,把耐心用到说再见的时刻。

想不清楚,屠苏为什么钟情小夜。尽管明慧说屠苏悔恨,可屠苏与小夜每天打一个电话,微信也频繁,似乎爱意绵恒。厌烦购物的屠苏,津津有味地在淘宝网挑选各种衣裙,一一截图发给小夜,根据回馈的意见买来送给小夜。看起来,她是他的公主。

即使情侣间有许多不足为外人道的亲昵,我还是诧异,他们彼此使用昵称之外,还用叠字指代物品。什么睡觉觉、洗脚脚之类,并非情色暗示,就是直接的低幼语言。屠苏热衷自拍,让我意外,尤其自拍照竟然经过美颜。微微发福的屠苏,在调高的亮度下,有着异样的唇红齿白腮粉。也许,屠苏使用的是小夜退役的二手手机,照相会经过自动修饰。因为小夜主动邀我合影,她的相机不是那种简单的美颜处理,而是加了雪花。坦率地说,屠苏的美颜自拍像经过不自然的敷粉,给我隐隐的不祥之感……有点,像殡仪馆里的化妆。

十九


没见屠苏最后一面,我如鲠在喉。

屠苏骨灰葬回老家,我决定专程去墓地拜祭……是怀念,更重要的原因是怀疑。因为小夜而焕然一新的屠苏,令我如此陌生。我对小夜态度矛盾。一方面,有所抵触;另一方面,我没有抚慰亡友之妻,反而不恭,多少让我愧悔。我自责。是否,屠苏不告而别让我不知迁怒于谁,转而指摘小夜?我想,如果不是小夜乖谬的表现,我可能终生默默缅怀屠苏,而不会远赴千里寻找答案。

我不愿向小夜索要屠家的地址和电话。小夜说,屠爸爸给邻居鱼塘下毒,屠妈妈唯利是图,屠妹妹从业风尘。她明显防范我与屠家接触。即使小夜给了联系方式,他们之间裂隙深重,屠家恐怕对我也不会有好脸色。

我决定找明慧帮忙。

屠苏走了以后,明慧和果核一起去参加追悼会,鞠躬,送别。多年不见,她发现婆婆穿的,还是自己当年买的旧衣。明慧希望公婆体面,不能破衣烂衫地去见儿子最后一面,所以去商场给他们买了丝棉袄。

明慧说,婆婆是以童养媳的身份被娶进门的,没有文化,但她具有农民的朴素与诚恳。婆婆几次向明慧道歉,说儿子对不起她,如果不嫌弃,愿意终生把明慧当作女儿看待。明慧对屠妹妹的评价大相径庭。她说,屠妹妹刚上初中就辍学,为了供养考入北大的屠苏,妹妹小小年纪就起早贪黑,干最苦最累最重的农活。屠妹妹在艰难、颠沛与辗转中,婚姻也受挫。尽管受文化程度和接触环境所限,屠妹妹有自己的局限,但她善良、耿直、天性纯净,不仅不犯泼,还特别重情义、讲道理。妹妹有承担,是个女汉子。屠苏有所亏欠——妹妹舍得用自己青春期的血汗浇灌屠家,才有屠苏的进步。

与屠家关系良好,明慧很容易联系到在外地打工的屠妹妹,说明我的心愿。此前,趁着学校放假,明慧已带着果核前去祭扫。明慧说:“让妹妹陪你,说话方便。老人伤心,就别通知他们了。再晚南方就入冬,没有暖气,你住不习惯,容易感冒,还是早去早回吧。”

她的体恤,令我感动。

二十


临出发,我才知道,要去省会。屠苏的埋骨之地,不在我原来认定的鼓城,两地相距二百多公里。由于城市体积的几何膨胀,吞食许多村庄和荒郊野郊,失去土地的屠家现在生活在省会郊区,看起来像被纳入城市户口,只不过还是农民身份,没有医疗和退休金的保障。

那个我印象很深的地名:鼓城,屠苏只是在那里读书。就在鼓城中学,他初识小夜。情窦初开,青梅竹马——这些成语如果越出字典,吉凶未卜,不一定值得回味和歌颂。就像书本里真理的等号,从来不是现实中笔直的路。屠苏从鼓城中学考入北大时,小夜只是一场没来得及发酵的无痕春梦。基本能够确认,小夜的爸爸当年是教过屠苏的学校老师,至于小夜声称爸爸是大学教授,不知侥幸落实了哪类知识分子政策。屠家从来没有任何人见过小夜父母,大概只有屠苏见过。

十四五岁的屠苏,已在远离家乡农村二三百公里之外的地级市鼓城独自求学;换言之,青春期之后的屠苏,家人并不了解,因为相处时间很少。但屠苏并非孤雁,他有亲情的关爱。屠苏排行老二,有姐姐和弟弟妹妹,但他的成绩出色,全家集中财力,把所有赌注都放在他身上……屠苏凝聚着整个家族播种到远方的希望。

屠苏感恩虽感恩,但不喜欢父亲的武断和急躁。他温和的好脾气,因为,他潜在而强烈地要求自己,走向父亲性格的反面。屠苏明显与家中女眷亲近,念及妈妈和妹妹,深怀牵挂。只有一个妹妹,可屠苏跟我提起从来都说“我的小妹妹”,叫名字也用昵称。屠苏梦想着,她由于自己过上更好的日子。当我得知妹妹因他辍学,才知道屠苏的惦念里包含着愧疚。

屠妹妹电话里的声音大,和屠苏相反——因为耿直豪爽的性格,也因为打工留下的后遗症。她原来做零件组装,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她从来不因加班抱怨,反而欣喜,加班有加班费,累点不算什么;而且加班时被钉在岗位上,出不去,就不用花一分钱。缺点是眼睛越来越看不清,尤其装耳机零件,尺寸太小了,很毁视力。眼睛不行了,她就调到包装车间,噪音大,说话得嚷。屠妹妹大声跟我约好时间和地点,为了哥哥,她难得请了事假。

不年不节,中途回家的女儿让父母诧异。了解情况以后,屠苏父母执意要我去家里坐坐,然后陪我一起扫墓。

二一


屠苏父母住的像是回迁小区,旁边还有零星菜地。楼房简易而实用,空间小,但一室一厅够老两口住了。

屠家人就是想象中的朴实样子,我没觉出交流障碍。屠苏长得像父亲,尤其草食动物的眼睛和微卷的头发,还有体型。我偷偷猜想,如果屠苏有晚年,也许就是这个模样。屠苏妈妈戴着套袖——无论在家、出去吃还是上坟,她全程戴着套袖。这是多年底层劳动留下的习惯。她的手干涩,握住我,还没说话,就红了眼睛。屠妹妹下夜班就赶火车,一脸倦容,看到妈妈流泪,她也难过地低了头。

略感惊讶的是,我坐下来的第一件事,是屠爸爸指着茶几上一张放大的照片,说:“看看,你认识几个?”集体合影,三四十人的规模,站成两排,屠苏位于后排的边角位置。我的确认识一些,这些名人是报纸、电视和网络媒介上的熟面孔。这是一次大型社会公益活动,屠苏作为工作人员,参与了协调和服务工作。屠家引以为傲,这张拿得出手的奖状一样的照片镀了塑料膜,经得起来宾的手反复摩挲。这种巧合让我感慨,无论去屠苏的妻子还是父母家里,我首先参拜的,都是他履历光荣的照片。作为辅助的工作人员,这份合影的光荣,多少有点狐假虎威。再残酷一点,珍馐美味之所以昂贵,在于它的主材,至于陪衬的是绿叶还是萝卜花,不在考虑范畴。屠苏和名人们平起平坐,再像,也不过是模拟成功者。

屠苏之所以令家人和家乡人艳羡,不就是因为,他抵达了这种辛酸的成功吗?一种倚近成功的成功,到底是更像成功还是失败?还是说,来自虚荣的成功,才能带来最为真实具体的心理享受?屠苏一路攀行,以靠近这样的光荣。谁想到,在一张照片里已经与名人比肩的屠苏,梦断途中。

二二


屠妹妹性情中人,爱憎分明。

她夸明慧,聪明能干,穿什么衣服都好看。她对小夜恨之入骨,说小夜就是罪魁祸首,哥哥假如还和明慧在一起,就不会死:“我哥瞎了眼,那么好的嫂子他不要,非娶小夜。她对哥哥没感情,只会逼他挣钱,逼他考学,逼得他活活累死。家里没有温暖,哥哥才会住办公室,发病时也没人救,我哥死得太惨。”直到葬礼,明慧她们靠近时,屠妹妹和屠弟弟依然说:“哥,你的老婆孩子来看你了。”他们依然承认这个早已解除法律关系的前妻。可能由于缺氧,屠苏的耳道和嘴唇都有瘀血般的青紫痕,屠妹妹甚至怀疑是小夜下毒所致。即使并非如此,小夜的表现也令屠家气愤——小夜竟然站得很远,害怕,不敢靠近遗体,到最后也没像亲人那样凝视过哥哥的遗容。

这么多年,小夜没叫过屠苏父母一声“爸妈”。安葬屠苏骨灰时小夜回来,屠妹妹后来发现小夜在旅馆住宿,使用的竟是假身份证。此后小夜不再让屠苏父母进家门,她不接电话,斩断所有联系,屠妹妹和小夜算是彻底撕破了脸。

我发现,连当初怎么和屠苏重逢,小夜给我讲述的版本和给屠家的版本,都不一样:不是什么司局级的显赫男友,是同学要带小夜去听讲座,授课者正是屠苏。和小夜相逢又终成眷属的这么多年,屠苏基本不打电话回家。屠妈妈难忍想念,主动打电话过去,儿子也是潦草应对。去世前两年,屠苏根本就没回过家,包括春节和中秋节。八年时间,屠苏总共回家两次……回家就窗边抽烟,叹气,还很少说话。当小夜渲染成为坏孩子的果核有多么糟糕,屠苏沉默,退到阳台抽烟。如果说,屠苏是忌惮于小夜脸色,那么事后,单独与亲人相处的场合,他也从未替女儿辩解半句。为什么,他舍得别人诽谤自己的孩子?可以推断,小夜在屠苏面前,也会肆无忌惮地攻击他的父母和兄弟姐妹,相信屠苏也不会给予哪怕是语言上的保护。屠苏怎么如此纵容小夜,到丧失原则的程度?

得知屠苏烟瘾不小,我吃了一惊。当年精神洁癖明显的屠苏,非常讨厌别人抽烟,他连烧烤的烟味儿都难以忍受,什么时候变得烟不离手?难道,他压抑的胸膛,需要随时掩饰自己深呼吸的渴望?

二三


“哥哥以后混好了,一定报答你。”屠妹妹记得哥哥语气里的怜惜和珍重。很早以前,屠妹妹遭遇困难,借过一万块钱——屠苏说不用还了。多年后,小夜阴阳怪气地电话要账。妹妹悲愤:“我借钱的时候,你还没进这个家门,那是我跟哥哥之间的事,还钱也不该给你!”妹妹伤心于哥哥愚痴,借钱的事小夜本不知情,为什么哥哥要向小夜交代? 

来往零星的电话里,屠苏也会安慰妈妈:“你不要舍不得,需要钱,跟我说。”可与小夜重逢的近十年间,他一共给过妈妈三千块钱,平均每年三百;而且屠苏和小夜一旦回家,吃喝取用都是家里的,他们分文不掏。越到后来,屠苏越一毛不拔。

弟弟的孩子首次进京,赶上过生日,屠苏毫无表示。父母提醒,是否该给侄子买个礼物或给个红包,屠苏回避,说等孩子上学或结婚时再说吧。这是托词,屠姐姐的孩子结婚,屠苏什么也没给外甥。当年屠苏支援妹妹,同时也给姐姐一万,说姐妹公平,没想到屠苏后来也把这个秘密向小夜汇报。外甥大喜的日子,指着这个光宗耀祖的舅舅回来证婚,小夜抓住时机,要屠姐姐迅速还钱,否则不让体面的舅舅出现在婚礼现场,不给这个脸。迫在眉睫,姐姐赶紧筹款还债。一万,在外甥婚礼上趁机勒索,屠苏几乎等于要了证婚人的出场费。

屠苏拒绝为过生日的侄子破费,屠家父母为了面子,只好扮演幕后的好人:偷偷塞钱给屠苏夫妇,让他们给侄子买身新衣服。他们照办。滑稽的是,当不知情的弟媳表示感激,小夜毫无愧色地接受美誉:“我这个人嘛,花钱大方,给孩子从来都舍得!”

屠妹妹后来明白,屠苏交代的,是一份没有任何遗漏的黑名单。

当年弟弟购房,屠苏拿出三万,让弟弟多买一间,留待自己回来时居住。屠苏的确回来就住这儿。小夜得知屠苏的内线情报,得知不是免费住宿,不干了,不管时隔多少年,钱总是要还的。小夜的催债电话没打给弟弟和弟媳,直接打给屠苏父母。父母为难,怕因此兄弟失和,又怕拒绝之后屠苏不得消停,他们只好瞒着小儿子,咬牙,自己还。这个故事是残忍的,夹杂着知音体的辛酸插曲。我这才知道,屠苏父母说租门脸做小生意,这个小生意是什么。他们一直卖力地捡拾和收集废品,靠这么辛苦的劳动,积攒三万,赔偿逼债的小夜。

屠苏悉数交代,颗粒归公……无比忠诚小夜,对家人,近乎背叛。屠妈妈心疼儿子,屠妹妹替哥哥辩护,她们说屠苏太善良、太老实,耳根软,怕吵架,他的经济能力完全受控于小夜,他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最后的春节团聚,屠爸爸无法忘记那次伤心的麻将。那是与小夜结婚以后的第二次回家,也是屠苏最后一次回家。

小夜好打麻将。初一早晨起来,见弟弟一家还没赶来,牌瘾上来的小夜让屠苏父母当牌架子,撑一会儿时间。小夜不许屠苏在桌子前面放钱,如果屠苏赢了,小夜立即把他的进项归入自己口袋;如果输了,小夜只交自己该给的钱,屠苏那份,因为门前空空如也,无法支付,无论是屠苏还是小夜就不给了。打了三圈,屠苏妈妈说大年初一,给屠苏那里也放点票子,图吉利,“面前有钱”,让屠苏讨个口彩。谁知小夜一听,勃然大怒,站起来一抽桌子的垫布就掀了麻将桌。她怒气冲冲地收拾行李,让屠苏跟着走。屠苏不知所措。唯有这次,屠爸爸对引以为傲的儿子发火,嚷了起来,骂他“窝囊”。屠苏脸色铁青,也是唯有这次低吼一声,让小夜别再发飙。

屠爸爸因此悔意深重,最后一次见面,没给儿子温暖。我安慰老人:“您一发火,结果毕竟是屠苏留下来了;否则他走之前数年都没和家人共度一个春节,未免凄凉。”

从屠家老人的角度,如果当初没有离婚,儿子的结局比现在美满。屠家保留的旧照上:年轻的屠苏盯着计算机,年轻的明慧手臂搭在他肩上,满心的爱意与满足。屠妈妈看着看着,就哭起来。当初贪图鱼钩上的零星肉味,他们就被钩牢下巴活活钓上来,嘴角流血、浑身疼痛地摔在坚硬的地面,再也回不到原来的平静池塘……每挣扎一下,他们的眼睛就沾上更多的土粒。

二四


屠妈妈哭诉再婚以前的屠苏,是个多好的儿子。本事好,脾气好,从来没说过一个脏字。他惦记家里每个人,嘘寒问暖;后来的屠苏,变得冷淡、吝啬、没有心肝。屠妈妈说,家里没人沾到屠苏一点点的光啊。

我承认,二十年来屠苏的作为,根本不像当初认识的那个善良的、笑起来又温暖又羞涩的他。印象中,屠苏是不计较的、温存的、慷慨的、怀恋的,变化让我想不通。当年和明慧恋爱,哪怕我是与他并无身体沾染的女性,都被他杜绝,成为清场的内容。是什么让他发生那么大的转折,果核刚刚长全乳牙,屠苏就半公开地与小夜双宿双飞,无暇责任与情分——他斩断旧家庭时那么不惜,没有断臂求生的疼痛。

屠苏怎么会被小夜搜刮到粒米不剩呢?如果屠苏那么容易被控制,不想离婚的明慧施压为什么不管用?即使被小夜把控财政,落魄的屠苏难以给予物质援助,可他自己住办公室,有充足的时间、空间和自由,至少给妈妈打个电话并不困难,屠苏却发展到从不主动联系的程度。孝顺,在人生支出中所占比重很少,谈不上多大的利益损伤,有人甚至愿意以此为手段塑造个人的道德形象。对一个掌握财富和权力的人,孝顺非常容易完成;对普通人来说,也绝非难事。孝顺也是内心的牵挂和惦记。屠苏懒得走个形式。什么样的温柔乡,值得这样众叛亲离、头破血流?一个我只用两三个小时就觉出破绽的女人,为什么可以让屠苏焚身以火,什么样的热忱引诱着,令他如此决绝?

屠苏性情敦厚,并不意味着,他能免除人性的计较。屠苏与明慧在一起时,还想着父母,想着照顾兄弟姐妹;和小夜在一起后,从钱到情,对其他人都没有了贡献。我隐约觉得,屠苏也许没有把明慧当作绝对的归宿,当他天涯海角觅知音,觅到小夜——他们的新家,成为唯一的利益集团。父母、前妻、女儿、兄弟姐妹,所有的责任成为对幸福的干扰。

吃下毒糖的屠苏,脱胎换骨。找到什么样的伴侣真的太重要了,配偶可以把我们改造得天翻地覆,甚至导致灵魂的癌变。因为每个人都由复杂的元素构成,能被激发善意,也能被激发

恶意。

不过,很少见到六亲不认的爱情,主人公能从中获得真正的好处。屠苏每况愈下,仿佛被惩罚。他想追求感情的自由,却连肉体和灵魂也被牢牢捆绑。屠苏本来是在岸边观景,海拥有作为景色的大美。说自己穷困、等待被拯救的小夜,就像一块漂向深海的浮木。屠苏一开始,或许只是想把浮木从大海里捞起来。打捞过程中,屠苏游累了,还可以借助它休息一会儿,他也幻想借助木板的浮力遨游海洋。一旦深入,海是最凶险的深渊,他发现自己唯一能做的,是抱紧浮木……不停地,越抱越紧。最初接触浮木,屠苏觉得是自己在主宰命运,很快在浪涌中他难以控制;即使这块浮木是条化了妆的鳄鱼,即使鳄鱼慢慢撕咬他的肉,他也只能流血地陪伴,直到丧失最后的体力。

哪里还有回头路?哪里还有呼救的气力?屠苏离开了陆地和海岸,离得那么远,他听不到家人的呼唤。耳畔只剩一个声音,在讲述一个因为沾血而显出胭脂红的爱情童话。

二五


早晨下雨。灰蒙蒙的,像天使脏了袍服。

我穿行雨里,买鲜花、糕点、水果和烟酒。拒绝使用塑料祭品,我要给节俭的屠苏买真烟好酒……听说他平常抽最便宜的烟。屠苏的头发微卷,屠妈妈说过“头发打鬏、银子上锈”,意思是钱用不完,都锈死仓里,可屠苏从没富裕过。屠家凑了数万元,买了中档墓地,半山坡上的墓碑毗邻而居,算是屠苏此生最为豪华的住所。

墓碑上的照片,屠苏笑嘻嘻的,曾经茂盛的满头卷发,脱落为一层薄霜。照片上的眼睛不再浓黑,头发也是灰烬色。屠爸爸和屠弟弟点燃厚厚的冥币,同时被点燃的,还有很多张屠苏身份证的复印件,它们当初无论是什么功用,都随着屠苏之死变成废纸……浓重的烟气弥漫,渐渐,铁盆里只剩骨灰色的纸片。

无论在生活中怎样满怀忧惧,到那个世界,他可以永久微笑,体会到久违的解脱和自由吧?根据与小夜的谈判,移骨的条件是墓碑必须署上她的名字,所以墓碑呈现出荒谬的组合:爱妻小夜率女儿果核泣立。数月之前来这儿祭拜的果核曾大哭不止,就是因为小夜,果核的童年从未体会父亲的温暖乃至存在;可现在,她被迫与仇敌的名字牢牢刻写在一起,形成堪比石坚的结盟。

屠苏有知,听得见果核的哭声吗?还有,屠妈妈的哭声。

她哭屠苏,说过一定给妈妈找个好媳妇,没想到找到小夜。这个近八十岁的高龄老人,提起变心的儿子,一直骂他“陈世美”。其中含义,不仅指屠苏对前妻的负情,也包含他对自己以及一家老小的寡恩。整个家庭,从父母到兄弟姐妹这么多的血本下去,换来的,是无意义的牺牲。屠苏给他们带来的苦难和骄傲同样沉重。屠苏曾带来昂贵的光荣,他们现在为此支付太多的眼泪。

屠苏陌生得让人既不敢相认,又不忍责备,我只剩独自的悲伤。他先是在黑暗的室内,绀紫色地缩成一团;然后在黑暗的地下,烟灰色地缩成更小的一团……屠苏缩回乳婴的体积。每个人都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习如何在命运结尾处告别——屠苏擅长学习,只有这次关于死亡的技能,他学习和掌握得太快,速成得令人痛楚。

想起多年前的告别之夜,屠苏真的一诺千金啊。我以为是礼节性的“再见”,是对下次见面的约定;我以为某天还会聚首,我们把曾经的负气当作云淡风轻的玩笑来回忆;我以为是短暂的逗号,没想到,他画下曲终人散的句号。此生未见。原来是那么重的告别,是我们之间的生离与死别。我们再也无法调整和修复,年少莽撞造成的无意伤害;再也无法给予,年老沧桑而达至的理解。

我不打伞,陪屠苏一起,淋着微凉的雨。没想到我当年写给屠苏的文字一语成谶:“说着说着,大滴的稀疏的雨就落下来……那是因为,有一个在灰云里缓慢飞行的天使在哭。”

二六


屠苏没有托梦,屠家谁都没有梦到过他,包括肝肠寸断、以泪洗面的屠妈妈。他们认为,这说明屠苏在那边过得很好。我在簇拥的墓碑之间观察过,屠苏不是最年轻的,目力所及,我就看到一个二十出头的孩子。但屠苏肯定算是相当年轻的,而且年轻得不幼稚,是那种年富力强、可以委以重任的年轻。他在彼岸有体力和能力帮助别人,愿他由此得到安慰和成就。屠妈妈说,家里找人算过,问屠苏在那边的情况。答案令他们欣慰,屠苏在那个世界里被前呼后拥,是个当官的。屠妈妈难得地笑了:“我儿子在这边没有什么朋友,没想到,到那边,还风光哩。”

我也从来没有梦到屠苏。我在墓地与屠苏独自对话的时候,凝视着他的眼睛。我愿死后有知,也许鬼魂只是透明的人类,不动声色地与我们擦肩而过。我没有梦见屠苏,因为他有太长时间甚至连名字都没有出现在我的生活里。屠苏与家人同样如此疏离,见面的次数有限,他的父母甚至连做梦所需要的素材都不够。我无法作为知情者或者叛徒那样开口:小夜告诉我,屠苏在她的梦境里已往返数次。

就让我把这算作屠苏的懂事和体恤吧。正因屠苏多年以来的疏离和冷漠,缓解了他离去给家人带来的伤痛,并且让他们能把情绪转移到对小夜的愤怒上……这样,生生撕开的创口也许没有那么疼。

二七


也许屠苏的困难,远远大过他的努力和挣扎。如果说,屠苏的前半生旗开得胜、所向披靡,当他破釜沉舟,与小夜另结连理,他变得对经济越来越计较,我猜和他对自己的未来缺乏信心与安全感有关。

他怎能不计较?清水衙役的屠苏,活得虽不至水深火热,但负担新妇,手头不宽裕。另外,屠苏在北京生活了三十多年,没有一间真正属于自己的栖身之所,没有一个可以按自己心意装修并购置家具的落脚地。屠苏工作的政府部门,位置接近天安门,像是整个中国的核心,但他的购房目标,不得不一点点地以五环乃至六环之外为选择方向。他辛苦攒下来的积蓄,每次想靠近一个更为降低的目标,就被市场甩出更大的一截。在北京房价飞涨的情况下,买房成为他一生也完成不了的任务。别说实现目标了,连靠近都不再成为可能。令人绝望的是,即使放弃买房,以屠苏微薄的薪金,租房都是妄想。挤在合租的周转房里,他终身,都有寄人篱下之感。

即使屠苏想为屠家再创辉煌,也无能为力。屠苏当然有怯懦的一面,可能被迷惑、被捆绑、被同化,然而,除非屠苏自愿当奴隶,捍卫他唯一的女王,否则他不至于事无巨细地向小夜汇报每笔大大小小的外财。他多少会隐瞒性地储存,不至于对父母滴水不漏。屠苏凝聚终身之力,也还不起父母恩情,只好抹杀和忘却。他背不动整个家族的大包袱,余力只够背起一个体量比常人还轻的小夜。所以,他对屠家所有人采取回避的办法。屠苏回避他的处境,渐渐,他回避他的良心。他说服自己,他给予家族的光荣,已将全部债务偿还。

屠家人难过,小夜直眉瞪眼地打上门来要债,都是屠苏告知的内情。他们恨屠苏不争气,恨他心眼少、耳根软。谁也没想到更深的可能,有个更靠近可能的残酷答案。屠苏与小夜之间有着充分交流和谋划,小夜才得知幕后的细枝末节。屠苏想要回那些曾给兄弟姐妹的钱,他自己开不了口,就把数目透露给小夜。他知道这样,他既收回损失,又不丧失亲情和声名。

唯有神,因万能而慷慨;卑微如他,因无能而吝啬。

屠苏家的位置,恰在贫富夹层里:一边是富丽堂皇的新建筑,一边是散发排泄余臭的危旧房。自律且自傲的屠苏,多么怕沦入后者之境,中年已无多少余勇和体能的屠苏,即使只是背负小夜的包袱跃向前者,最终还是从裂隙之间掉了下去。

二八


原本重男轻女的屠家,现在只剩小儿子。被哥哥的耀眼光芒映衬,屠弟弟的成长显得平凡。屠弟弟没有屠苏那么大的天赋和梦想,只要感到吃力,他就降一降工作的难度,知足常乐,随遇而安。风水轮流转,随着地域的重新划分和用途改造,屠弟弟不仅获得了省会户口,生活在城市的新型开发区,还娶了贤妻,生了好儿子。

我喜欢屠家小儿媳,长得干干净净,是那种善良又文静的好看,不俗气。做事本分,温顺懂事,她一点不张扬,是过日子的类型。节俭归节俭,小儿媳对公婆不吝啬。在她的支持下,屠弟弟给父母买了房子。屠妈妈告诉我,小儿媳在社区开了超市,辛苦些,好在维护家里开支之外,还有不错的余额。屠弟弟一家到外地旅游,总要带上父母,小儿媳新年的时候还给婆婆买了金项链。一个女人的美好,是否可以惠及男人的命运?父母膝下承欢,儿子学业争气,屠弟弟过得顺风顺水。 

活着时的屠苏是否发现,自己在精英集聚的北京,混得竟然不如根本不起眼的弟弟?曾是天之骄子的屠苏,在弟弟面前,优越感乃至存在感也逐渐消失。他每次回家,都需要面对自己的挫败感,这是否是他不愿回家的理由?如果屠苏当初没有那么努力和出色,是否更能获得命运的垂青?屠苏走了那么远的路,付出那么大的代价,为博取一个成功的机会。可惜他博取到的,只是一个机会,而不是成功本身。

二九


给屠苏扫墓之后,我在火车站查看列车时刻表,准备买票回京。一个熟悉的地名跃入视线:鼓城。我突然改主意,决定去一趟鼓城。

尽管屠苏离开了三十年,那里早已没有他的任何气息和线索,我还是想去看看他青春的成长地,何况到鼓城,只需一个多小时车程。高铁时代,谈笑间,就走完跋山涉水的路途;在当年,十四岁的屠苏,会不会觉得学校与故乡之间距离漫长,就像难以返回的单程旅途,他所依靠的,唯有脚下一双把自己运到远方的鞋……

出了鼓城火车站,暮色四合。我排队等出租车,要比别的城市等待得时间更长,并非客人多,是因为出租车经常断档。每辆出租车的顶灯,都是植入广告的滚屏:海底捞火锅隆重开业;蓝魅KTV首次入驻;口腔医院种植牙现场观摩;反复二十一次成习惯、看一千遍成品牌……最强广告媒介。等候站的灯箱,以漫画形式,强调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以及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性。不乱倒污水。不乱扔垃圾。不在公共场所吸烟。不乱放柴草、农具。不乱贴乱涂。基础的要求,需要被宣传和提醒,这和这座三线城市兴建起的巨大广场,并不匹配。暮色渐暗,广场空旷,有刚刚剃过头的那种生味儿。

终于上了出租车。城市的迎宾主干道,沿途挂满喧嚣的中国结路灯。那么红的灯,像急救车排成长队,红得那么急促和紧张。就在大放光明的大道两侧,是大面积连绵的辽阔黑暗,能隐约看到修建完毕的小区楼群。无人入住。楼体整齐划一,有些高耸,有些还没镶上玻璃,裸着缺牙的窗户。鼓城的周末,比一般城市要暗淡,曾经蓬勃的房地产如今萧条,一眼望去,能看出显著的压力和困窘。

三十


第二天上午,我穿过老街,步行去鼓城中学。

老街两侧,一侧是新修的仿古建筑,灯笼高悬,露出高大的檐脊;另一侧,充气的大型儿童乐园正在营业,喜羊羊城堡里蠢萌的羊和狼,被风吹日晒,呈现出塑料老化的旧色。

老街里有个宰相故居,院墙遭受破坏,依然是励志教育的圣地。这个曾以神童著称的宰相,很年轻就入京会试,一举成名。他深怀抱负,功业彪炳,直到被皇家护送灵柩,荣归故里。少年屠苏肯定来过这里,那时他对未来做何设想?是胸怀韬略、治国经邦的渴望,还是寒泉汲水、清水写字的逍遥?故居旁的栾树结满水粉色的苞荚,秘密的籽粒隐藏其中。

鼓城在宣传语中是座历史文化名胜,但到处,都是极力掩盖却依然裸露出来的贫穷,从物质到精神都在没落。扩建的大路旁边,坐着许多擦皮鞋的妇女,马扎空着没有客人的时候,她们就慢慢抠着自己油污破损的指甲。文化馆建得像大型公厕,外观粗鄙,门口坐镇的老大爷打量着我:“你跳舞?旁边买票。”原来文化馆已被出租为舞厅,那些力争压押的脚,纷纷穿梭在白天的灰尘里。

临近鼓城中学的巷子狭窄,让我想起屠苏家后面的胡同。巷子里是面馆。是潦草的发廊和足疗店。是老年人打麻将和纸牌的茶舍。是自酿的土酒坊。日杂店和照相室。降价鞋的摊铺。小药店。牛羊肉批发店。文具行。还有所谓的取名斋,昏暗的墙上挂着手写字体:感情破裂、财运有损、病变、天灾、人祸。一个未到季节就穿上羽绒衣裤的拄杖病人,缓慢走着,进行劫后余生的康复训练。油泥粘鞋跟的苍蝇饭馆,案板铺在流满污水的地面上。厨师蹲着杀鱼,鱼的头骨被菜刀背敲碎,两声闷响。然后是鳞片被刃口刮掉那种连续而刺耳的戗行声,鱼鳞迸溅。

屠苏离开鼓城三十年了。经过三十年的发展,这条名为民主街的小路上,保持着理想的名称,以及弥散在空气里的浊灰色。我终于看到鼓城中学的标识。学校对面看似底商的,挂着基督教福音堂牌子。

三一


在校门口的文具店,我有意磨蹭了一会儿。各种用品,丰富多样。我买了一把尺子和两支笔,像是纪念屠苏的正直和书写由此开始。

鼓城中学以前是贡院和书院的遗址,作为重点学校,升学率相当不错。大学扩招之后,鼓城中学年年业绩不凡,可当年,考上北大,整个学区就出了屠苏一个状元。

正赶上中午放学,迎面而来的孩子,人流汹涌。我凝望这些分外年轻的脸,他们之中只有少数,能走上校门口那座宽度有限的状元桥。无畏艰难,积极进取。千军万马,杀出一条狭窄的血路。上北大,上清华,上复旦。上北京,上都会,上省城。学校门口张贴着应届考生的光荣贴,要想成为上面的英雄,必须踏过血洗的战场。

与我交错而过,是憧憬的眼神,是稚弱的肩膀,是努力背负的脊背和蹬踏向前的双脚。屠苏是其中的一个,是少年得志的佼佼者。我不禁猜测,屠苏第一次从农村到鼓城上学是什么样,第一次从鼓城进北大校门是什么样,第一次从北大毕业进政府机关是什么样。

在鼓城中学一动不动站了几分钟,我恍然明白屠苏的处境。他从最苦的农村来到鼓城,从血肉相搏的鼓城中学考上北大,再从北大到机关工作,层层晋级……背后是家乡人的羡慕和惊叹,对他们来说,这是美妙而狂喜的成功;然而对于不断置身新环境的屠苏来说,是他一次又一次,把自己重新放到最底端的位置、最惨痛的角色里。从鸡头变凤尾,从零开始,在崭新的底层从头再来。每一寸向上的光荣,都是由更低一些、更深一些的黑暗换来的。如同屠爸爸乐于示人的合影,看似辉煌,可屠苏永远占据可有可无的边角。屠苏向陡峭而凛冽的高处,攀援。没有援手,只有黑暗和内心里,呼啸的风声。

屠苏是个考试英雄。他擅长考试,享受其中简洁的公正——当运用智力,当面对抽象的题目,不面对具体的人和事,他是强者。

一旦进入社会生活,仅仅通过考试就绝对制胜的机会并不多。人生太多的内容,不需要分数的鉴别和明证;有些获胜不仅没有答案,还蓄意模糊标准。屠苏具有遨游知识海洋的智慧,在现实陆地穿行困难,磕磕绊绊,摔得一身泥一身土。可他没有别的途径,没有别的招术。到了五十岁,一般人读书多因兴趣,不再孜孜以求一个发榜单上的加冕。对屠苏来说,生存永远像把悬剑,带来动荡和不安全感。年近半百的屠苏在职读博,企望重走金榜题名之路,这也是唯一的血路,尽管渺茫,至少尚有窄窄的缝隙……他增重自己的砝码,希望能被某个单位或某个岗位纳贤,或者,接受附属的家眷进京。为了打造未来的壁垒,屠苏挖开自己脚下的泥,来糊一面遮风挡雨的墙。他并未察觉自己因此陷入被葬身的险境。

三二


发生在鼓城中学的一见钟情,能支持考场英雄走多久?

怂恿屠苏读博的小夜,想让校方追认屠苏的学位,到底是要告慰亡灵,还是想用这道逝光为自己赢得夫贵妻荣的骄傲?自己没有资本的人,往往要拿别人说事。也许小夜此生最大的财富,莫过于屠苏的迷恋,他的痴情、深情又挚情,照亮小夜相对暗淡的履历。屠家认定,小夜是利用屠苏,屠苏对小夜也谈不上感情,否则怎么能在单位躲着不见。我倒认为,不能说他们之间没有爱情。屠苏能把笑话、歌曲、图片和游戏用移动硬盘拷给小夜,能帮她设计旅行,能在淘宝网上给她买衣服,能随时互发自拍照……如果一个男人在无感甚至是反感中,很难做到。

小夜恃宠而骄,魅力何在?因为性?小夜长得显小,但形象不具通常意义上的魅惑。假设她有翻卷云雨的内功,也难以找到证据;再爱,他们对彼此身体的使用率都不算高。屠苏爱小夜什么呢?虚张声势的吹嘘,理直气壮的势利,摇弄唇舌的造谣,颗粒归公的盘剥……这样的灵魂乏善可陈。

可只有小夜,当年亲眼目击屠苏的传奇……传奇给人带来吸毒式的迷狂。那少年一览众山小,从鼓城中学的课桌到北京要职的办公桌之间,似乎已铺平坦途。宏图大业,指日可待。那页出色履历之后,情节没有按预定节奏发展。失意者喜欢津津乐道曾经的辉煌,那是他的巅峰。终于有一天,长年累月受挫的中年人屠苏,不再眺望未来,转头瞻望过去……渴望重回价值崇拜的起点。重要的是,今天,小夜是他唯一的崇拜者。

小夜之所以洗印满墙合影,之所以筹备纪念专辑,她说因为屠苏参与那么多国家大事,都是直接影响中国道路进程的大事,必须纪念。然而,人微言轻的个体,身置高速运转的国家机器之中,不过是枚不起眼的螺丝钉。也许小夜没见过真正的大世面,她的崇拜分外真实,只有她,用看待成功者的眼光看待屠苏。我有个自家亲戚,县城职员,小学文化,可说话的口气颇大,有几分了不起的傲世,他公然宣称,别人绝不能把他当成一般的平头小老百姓看待。其实论他的功绩,不过是把自己一家从农村活动到县城。他没有机会打开更宽的眼界,才放胆发出井底之蛙高亢的鸣音。屠苏曾是学校、家乡和区域的典范,早年他能从同学、家人、朋友和同事那里获得瞩目与重视,拥有众多的崇拜者。随着年长,职位停止发育,景况平平,他不再是赢家,社会上的尊崇感锐减,他给家里带来的实惠还不如始终不被看重的弟弟,屠苏丧失了自己的拥趸。他在真实生活中失落,沦为弱者。硕果仅存的小夜,使他能够模拟成功者的心理满足。收容小夜,收容一个永恒的崇拜者,让屠苏体验自己的强大:他还能给予,他还是强者。只要小夜还担任最佳女配,屠苏就能扮演传奇中救美的义公子。唯一的梦,他不忍再摔破。小夜的崇拜,成为最好的控制手段,是终结一切的必杀技。一个人很难跟自己的崇拜者翻脸,他可以拒绝一切,却难以拒绝崇拜者——因为拒绝,等于否定自我价值。

屠苏疏亲少友。维系内心平衡和成就感的,只剩一个女人的歌唱。他是坐在小夜神坛上的男人。除此之外,他找不到一把舒适的座位。何况,这是一把杂技团的座椅,被一根危险的长竹竿抬升到高处。每把高高在上的椅子,下面都有支撑的基础,有人靠权力,有人靠财富,有人靠艳遇,有人靠亲情……支撑屠苏的,是小夜的仰望和倚仗。那些别人听不到的赞誉,他自己能够分辨。屠苏坐在独杆椅上,上面是一圈虚无的光团,下面是一片陌生的黑暗。没有接应者,没有保护措施,没有终场的落幕……疲惫的屠苏只能牢坐。迹近坐牢。

三三


鼓城之行匆匆结束,我伤感回京。

高铁运行平稳,旅客感觉不到机械猎豹恶狠狠的速度。城市与城市,半小时之内就能抵达——车窗外埋首农田的劳作者,终其一生,未必能够穿越看似短暂的距离。有如自己种植的庄稼,他们发芽在土地里,风吹日晒在土地里,最后也倒在土地里。为了躲避这样的命运,割断根系的屠苏远走,小夜是他唯一带走的心理意义的故乡。屠苏放弃了文学,尽管那曾是他灵魂意义的故乡。屠苏还能有什么乐趣和拯救?如果屠苏依然喜欢阅读和写作,孤独是否能够得以缓解,焦虑是否得以安抚……是否就能始终贯彻自己的道德理想?

车过石家庄,我无所事事,看黄昏,和站台上突然亮起来的灯。没想到,意外的觉醒时分,随着光源到来。我在网上查找屠苏旧文,多年未读,我还记得他秘密的匿名。尽管屠苏进行了新的更名和伪装,我还是能够按图索骥。

找到了。突如其来的灵感,让我意外地,也找到小夜的匿名博客。

博客开了几年,时间从与屠苏重逢,持续到婚后几年。长长短短,拉拉杂杂,共几十篇。然后,不知小夜怠惰还是别的原因,博客在数年里都停止更新。直到屠苏过世之后,小夜才补记数篇。足够了,这些记录,让我由此翻开屠苏的谜底。

三四


小夜的博客内容比较重复,更像是验证我的想法。如此高比例地谈论:我是律师,我有很多房子,有悖常情。一个女人到处强调她背了名包,恰恰说明,这个包高于她实际的生活水准;如果她所有的包都是奢侈品,如果这是常态,她是想不起格外拿来说的。假设真有许多房产,谁会言必论及、百般强调?假设真有许多房产,这样百般强调又多么无聊。小夜为了适应她为自己编造的角色,需要频繁地背诵。

就像一个人说自己是贵族出身、受贵族教育,同时却随地吐痰一样,小夜的博客文章出卖了自己。计算电费和水费。等屠苏每月颁发的零花钱。吃东西,要等降价的时候。不怕周折更换银行,只为差别极其微弱的利息。关注哪里有促销和赠品,哪里能用优惠券。从小夜那里链接到屠苏的文字,也在提供佐证。偶尔安排的两人旅游,即使从北京到省会城市,他们也不直飞,凌晨五点出门,赶中途周转的航班,且借住亲戚家。他们都有记账的习惯:买了六块钱的门票、花了五块钱的手续费。旅行的体会,就是晒各种花销。我能理解记到个位数的账目,不能理解,在机会珍贵的旅行中,他们得到的享乐,不是见闻的增长,而是省了多少钱。屠苏的旅行日记毫无知识含量,整天记几乎要带小数点的钱财,即使那时屠苏还算生龙活虎,他此生发财的可能性已变得越来越低。锱铢必较,格局小,他把太多心思用于计算。即使节俭的旅行,也像人生一样需要浪费的部分,因为美与感性都隐藏其中。如果事事如此,再美好的旅行,也是两个财务人员奔行在审计的路上。或许屠苏热衷世俗生活这种热气腾腾的日子,天生就和小夜水乳交融。

人不怕物质上的穷,怕的是精神上的穷。屠苏最爱的这个女人,字里行间,炫耀自己怎么有钱有权,怎么充满魅力。小夜说不管什么人,只要与自己交往就喜欢她,不分地域、年龄和性别。在任何地方都是中心人物,失踪几天,世界各地都来打听下落。买衣服、剪头发陪着的是银行夫人,是达官显贵。她说自己本来可以成为显赫的高官夫人,到哪里都有称兄道弟的当地领导陪同,办事如履平地,去博物馆都包场独享。

小夜自视真诚,不屑他人,认为他们不如自己高洁和高妙。除了屠苏,她预想的他人,总是有着种种的不洁手段。小夜之所以把别人看得满嘴谎言,看他们攀龙附凤,不要脸、不要命地向上爬,可能是臧否同类的习惯。每个人只能通过自己的眼光、角度和局限来看待别人,自己撒谎看别人都撒谎,自己势利看别人更势利。君子看谁都是君子,小人看谁都是小人——我们所看到的别人,常常是自己灵魂的映像。

她博客所记载的,和上次跟我谈话的内容,异曲同工。重点还是她在爱情上的成就。她的律师身份说得渺渺茫茫,从来没有细节,她用的都是债权、法院、法制办这样的虚词。她的阐述经不起推敲,失常、失真、失信。小夜唯一可以拿出人证的,就是屠苏的爱情,所以她刻意渲染和经营。有些深爱者不善表达,只是默默沉淀,有时语言上留下多少痕迹,反而在情感上减去多少分量。一种需要用语言不断加固的爱情,多少可疑。从小夜的谈吐到网上的文章,无他,除了屠苏还是屠苏,她当然把这当作可歌可泣的神话。可除了电脑游戏和家务,就没有独立生活的女性,爱起来,容易令人不堪其重。像藤蔓,她在寄生的环境里,完成绞杀。小夜自己或许不知道,或许,她认为这才是最美的相依相伴、最匹配的比翼齐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