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李庄杯第十四届十月文学奖暨中国李庄第二届十月文学周活动在李庄举行  13部作品分获7类奖项

十月杂志社 十月杂志 2020-02-14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十月杂志

中国李庄杯第十四届十月文学奖暨中国李庄第二届十月文学周活动合影

中国李庄杯第十四届十月文学奖暨中国李庄第二届十月文学周活动在李庄举行

13部作品分获7类奖项


中国李庄杯第十四届十月文学奖颁奖典礼,于2018年4月14日下午在四川宜宾李庄顺利举行。任晓雯《好人宋没用》、马原《谷神屋的贝马》、迟子建《最短的白日》、刘庆邦《陪护母亲日记》、树才《叹息》、文珍《暗红色的云藏在黑暗里》、宁肯《中关村笔记》等13部(篇)《十月》杂志2017年度刊发的作品分获长篇小说奖、中篇小说奖等7类奖项。

《十月》杂志创刊于1978年,是新时期以来国内非常重要的大型文学期刊,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一座里程碑,近40年来推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家、作品,其中包括王蒙、铁凝、张承志、张贤亮、贾平凹、刘心武、莫言、海子等众多中国人民耳熟能详的作家和诗人。设立于1981年的十月文学奖见证了新时期中国文学的成长,作为中国文学界的一个重要奖项,十月文学奖是新时期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文学奖项之一,同时也是海内外了解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窗口。2015年12月,《十月》杂志社与宜宾市翠屏区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李庄古镇成为十月文学奖的永久颁奖地。

李庄在中国抗战史上具有独特地位,1941年至1946年期间,同济大学、中国营造学社、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金陵大学研究所以及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社会学所等文化学术机构相继迁驻李庄,傅斯年、李济、梁思成、林徽因、童第周等人文、科技、建筑大师会聚于此,李庄一时成为中国文化重镇。

活动期间,马原、刘庆邦、叶舟、树才、张震、谷禾等作家在李庄分别做了主题讲座,内容丰富,受众广泛,得到当地文学创作者、爱好者及广大中小学生的热列欢迎。

2018年是《十月》创刊40周年,也是抗战胜利各学社迁出李庄的第70年,是宜宾建城2200周年,中国李庄杯第十四届十月文学奖颁奖典礼和中国李庄第二届十月文学活动的成功举办,让参与者们切身体会到中国文化的深厚魅力和文化传承的深远意义。

本次颁奖典礼由宜宾广播电视台全程现场直播。


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致辞


北京出版集团总编辑李清霞为中篇小说奖获得者颁奖


宜宾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敏致辞


《十月》杂志主编陈东捷致辞


宜宾市翠屏区区长李强致辞


附1:


第十四届十月文学奖获奖篇目

(同体裁作品按发表时间先后排序)



长篇小说奖

任晓雯《好人宋没用》

红柯《太阳深处的火焰》


中篇小说奖

马原《谷神屋的贝马》

严歌苓《你触碰了我》

胡性能《生死课》


短篇小说奖

迟子建《最短的白日》

叶舟《兄弟我》


散文奖

刘庆邦《陪护母亲日记》

余华《爸爸出差时》


诗歌奖

胡弦《蝴蝶与北风》

树才《叹息》


新人奖

文珍《暗红色的云藏在黑暗里》


特别奖

宁肯《中关村笔记》



附2:



第十四届十月文学奖颁奖词



长篇小说奖


获奖作品:《好人宋没用》

作者:任晓雯

发表于:2017年第2期《十月·长篇小说》 

授奖词:

出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一位苏北女人,在上海为生存忍辱负重,艰苦打拼。像很多中国人一样,她熬过战乱、饥饿,经受种种政治风浪,顽强地活着。生活的悲欢,没有改变她的坚忍与善良,当然其中也不乏处世的谨慎精明。小说几乎只有纯粹的细节,又那么不露声色,令人沉溺其中,而无法远眺老上海光鲜的城市天际线,以忘记纷繁细碎的烦恼。有鉴于此,特授予任晓雯女士作品《好人宋没用》2017年第14届“十月文学奖·长篇小说奖”。


长篇小说奖获奖者任晓雯领奖


获奖作品:《太阳深处的火焰》

作者:红柯

发表于:2017年第4期《十月·长篇小说》      

授奖词:

西域罗布荒原与陕西关中,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存环境和文化素养交汇碰撞。吴梅丽和徐济云的爱情,注定是一场深刻的精神对话。也许徐济云赋予了吴梅丽的荒原过多理想的高洁,周围的世俗也就更是不可忍耐,但柏拉图与情爱的遭遇战,结局只能是归于空无。随着红柯先生突然驾鹤西去,他留给我们的,是逐火者永远火热的背影。有鉴于此,特授予红柯先生作品《太阳深处的火焰》2017年第14届“十月文学奖·长篇小说奖”。


中篇小说奖


获奖作品:《谷神屋的贝马》

作者:马原  

发表于:2017年第1期《十月》     

授奖词:

马原是叙事的魔法师。他的小说语言清晰准确,平实可触,却又灵动变幻得令读者目不暇接。现实在他笔底意味深邃,神秘莫测,而神话却闪烁着现世的光芒,让人感同身受。他的贝马、他的祭司,因此才可能获得通神的本领。小说的叙事游走在真实与梦幻的边缘,俗世的烦恼、无奈,被神话照亮,而历代更迭的祭司,难道不就是对生活传统的沉思与窥探?有鉴于此,特授予马原先生作品《谷神屋的贝马》2017年第14届“十月文学奖·中篇小说奖”。


中篇小说奖获得者马原与评论家刘火互动


获奖作品:《你触碰了我》

作者:严歌苓

发表于:2017年第3期《十月》     

授奖词:

出身穷苦的刘峰处处与人为善,在年轻的文艺兵群体中实践着自己朴素的美德。在特殊的年代,他收获的却是五味杂陈的人生:从被信任、被学习,到被嘲讽、被背叛、被放逐,甚至被怜悯。在生命的终点到来之前,曾经的文艺兵历经岁月磨洗,他们互相达成谅解,但毕竟一代人的芳华已逝。有鉴于此,特授予严歌苓女士作品《你触碰了我》2017年第14届“十月文学奖·中篇小说奖”。


获奖作品:《生死课》

作者:胡性能 

发表于:2017年第5期《十月》     

授奖词:

殓葬行业让人觉得陌生,并稍感恐惧。《生死课》对这个特殊行当经营的困窘,尤其是同事之间的交往和感情,有着出色的描绘和把控,有一种温暖的生活底色,在文字中缓缓流淌。最后,作为肉身的摆渡者,老蝙蝠把无数人送抵彼岸,自己却因捐献了眼角膜给盲妻,只能永远留在此岸,令人无比惆怅。有鉴于此,特授予胡性能先生作品《生死课》2017年第14届“十月文学奖·中篇小说奖”。


中篇小说奖获得者胡性能讲述他与《十月》杂志的故事


短篇小说奖


获奖作品:《最短的白日》

作者:迟子建

发表于:2017年第3期《十月》

授奖词: 

一个人在抵达故乡的瞬间,尚未离开车站,又宿命踏上火车走向异乡。这既是一个小说结构,也是人生结构。这个结构看似简单,却因为盛装了一个中年男人油腻而庸碌的日常与一生,而变得异乎寻常和耐人寻味,并让人禁不住发问:故乡真的可以返回吗?即使返回了,故乡是值得返回的吗?这一连串发问的答案就在《最短的白日》里,它们这些疑问像楔子一样楔入庸常生活,因而有了向生命内部敞开的形而上的味道。有鉴于此,特授予迟子建女士作品《最短的白日》2017年第14届“十月文学奖·短篇小说奖”。


获奖作品:《兄弟我》

作者:叶舟

发表于:2017年第4期《十月》     

授奖词:

《兄弟我》给普普通通的砖瓦赋予了神性。一座即将拆除的烟囱,一群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老人,艰难地站立在历虫边缘,顽固地捍卫着存在的尊严。他们是将被遗忘的无名英雄,是将被遗忘的众人。时间必然是最后的胜者,而老人们坚守记忆,直到沉砖洗去浮尘,逝去的青春在河畔重现光彩。《兄弟我》书写了生命的坚韧和纯真,是一段无名者与遗忘的抗争史,悲壮,沧桑,平淡,辽阔。有鉴于此,特授予叶舟先生作品《兄弟我》2017年第14届“十月文学奖·短篇小说奖”。


短篇小说奖获得者叶舟讲述父亲给《兄弟我》带来的启发



散文奖


获奖作品:《陪护母亲日记》

作者:刘庆邦  

发表于:2017年第4期《十月》     

授奖词:

《陪护母亲日记》简约而丰富,展现了成熟作家在文本开拓时坚守的文学精神。柔美、温情、冷峻、锐利,数种风格并存的文字,来自作家广阔的包容和内心的敏感。乡土与城市互文,历史与当下交融,刘庆邦在此以罕见的复杂多变的文风,以可敬的真诚,揭示出创作之海下奔涌莫测的暗流,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有鉴于此,特授予刘庆邦先生作品《陪护母亲日记》2017年第14届“十月文学奖·散文奖”。


散文奖获得者刘庆邦讲述《陪护母亲日记》整理再创作的过程


获奖作品:《爸爸出差时》

作者:余华

发表于:2017年第5期《十月》     

授奖词:

不是庞然大物招摇过市,而是对微末细节的非凡洞察,这是作家余华眼中的电影《爸爸出差时》。他分享伟大的电影作品,同时也是分享艺术接受和创造的秘密:在共鸣和误差的频幅里,作品如何最大限度地参与人生,人生又如何修正艺术作品;每一位观影者的人生都因不同作品的重影而丰沛,而不同人群因时因地因人对同一部作品理解与记忆的误差,正构成艺术作品最富创造性的时刻,意外生长的神来之笔。有鉴于此,特授予余华先生作品《爸爸出差时》2017年第14届“十月文学奖·散文奖”。


诗歌奖


获奖作品:《蝴蝶与北风》

作者:胡弦

发表于:2017年第1期《十月》     

授奖词:

《蝴蝶与北风》是诗人胡弦近年来最具分量的代表性作品之一。胡弦的诗歌融入了更多古典因子,又与现代性浑然天成。他明了一首诗内部存在的等待和抗拒,对深思和心智浸透的期待。在这些诗中,可以体会到语言对复杂深邃意义的涉入过程中产生的趣味,以及通过难度追求对心灵幽秘的更多发现。他是一个善于从最小的可能去生发诗意的高手,总能在最幽微处捕捉到事物内部隐藏的光亮,使其向一种前所未有的本质移动,并放大成为优雅的诗章。有鉴于此,特授予胡弦先生作品《蝴蝶与北风》2017年第14届“十月文学奖·诗歌奖”。


诗歌奖获得者胡弦与主持人互动


获奖作品:《叹息》

作者:树才 

发表于:2017年第5期《十月》       

授奖词:

很多时候,我们必须通过诗人才能听到世界,听到自己,听到那无法听到或根本听不到的东西,这是诗人的天职。我们听青杨树最后撒手时的声音,听到雷声与梦中的笑滚作一团,听到像钱塘潮一样轰然的叹息,那叹息即使在骨灰盒里仍会惊动四周;听到风撕天空这撕不碎的布,虚有其形的布,听到一个孩子在大声喊,满树的花也在喊。满树的花也在喊——喊那孩子吗?毫无疑问,在树才诗中我们听到的不仅仅是声音,更多的是声音之外的声音,是无限的声音。有鉴于此,特授予树才先生作品《叹息》2017年第14届“十月文学奖·诗歌奖”。


诗歌奖获得者树才讲述诗与声音的关系



新人奖


获奖作品:《暗红色的云藏在黑暗里》

作者:文珍

发表于:2017年第5期《十月》     

授奖词:

借助叙事,借助严苛意义上的自省与他视,女性泅渡者在寻找劈开黑暗大海的成长道路。《暗红色的云藏在黑暗里》是面朝文艺圈男性中心主义现实的冒犯之作,兼具文学和社会学认知的双重价值。 一对年轻骄傲、才华横溢、野心勃勃的男女艺术家,从相知相惜相砥砺到最终决裂,同路人和异己者的指认和误判,最初的诚实、热情与信念里,混杂着底层艺术家不择手段上位的急迫与机心,更拘囿于艺术圈性别、门第、阶层的偏见网络。小说史上从不缺乏拉斯蒂涅般的男性人物,这位独自泅渡者,人群厌倦症患者,在内心的清高孤绝与既定游戏规则的波涛汹涌中挣扎的女性艺术家,是异数。有鉴于此,特授予文珍女士作品《暗红色的云藏在黑暗里》2017年第14届“十月文学奖·新人奖”。


新人奖获得者文珍与作家周云和互动


特别奖


获奖作品:《中关村笔记》

作者:宁肯 

发表于:2017年第1期《十月·长篇小说》      

授奖词:

“中关村”是个出人意料的历史隆起,它无疑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地标性名称。宁肯作为一位优秀的小说家,直面这样一个巨大复杂的现实,既有建筑师的宏伟,又具备手术刀一般的精确细密。《中关村笔记》以人物为经纬,对柳传志、王选、冯康等卓越人物的内心洞幽烛微,一个国家崛起的侧影和时代轮廓,也就在其中得以清晰呈现。有鉴于此,特授予宁肯先生作品《中关村笔记》2017年第14届“十月文学奖·特别奖”。


特别奖获得者宁肯讲述记录中关村发展历程的特别意义


十月杂志社

1

十月

1

十月杂志官方微信

微信:shiyue1978


大型文学期刊

长按二维码关注

十月杂志微店

咨询电话:

010820280325


最想要的一期在这里

长按二维码关注

十月杂志电子版

纸刊原文电子版


随身携带的十月图书馆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