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专稿︱邱华栋:我们能否回到故乡?——评余松的长篇小说《故乡》
邱华栋,当代小说家,诗人。祖籍河南,生于新疆,16岁开始发表小说,18岁被武汉大学中文系破格录取,后获得文学博士学位,研究员职称。曾任《中华工商时报》文化版主编、《青年文学》杂志主编、《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出版、发表有各类文学作品800多万字,单行本近百种,获得各种文学奖三十多次。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
我们能否回到故乡?
——评余松的长篇小说《故乡》
邱华栋
有一天给我收到了一部长篇小说《故乡》,作者余松,这个名字对于我来讲是一个新人,我在《青年文学》当了四年主编,在《人民文学》当了七年的主任、副主编,在鲁迅文学院,中国培训作家最多的地方,干了四年的副院长,就培训了作家3000多人,但我第一次知道有一个小说家余松。当他把书寄给我的时候,我说,这个作家我怎么不知道?我觉的有点惭愧。看了书之后,我很遗憾,为什么没有早一点知道他,这样在我当编辑的过程中,就能给他更多的帮助。因为我当主编也好,当文学院的院长也好,都还是为作家服务的。
所以余松的这个作品拿到我手里的时候,我相当的惊喜,余松的这本书是一部品质非常好的长篇小说。首先,《故乡》从题材上来讲作为中国乡土文学的最新作品,是非常显眼的一部新作,风格上讲,有某种结合了纪事、纪实和虚构小说混合起来的气质。将虚构和非虚构混淆起来,这是比较少见的。
我们知道,这一百年来,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的一个主线,就是乡土文学。从鲁迅、沈从文,到莫言、贾平凹,再到余松,基本上就是在作品中不断地表现中国农村、农业社会、农民社会的这种变化、演化、崩溃、再生的一个过程。我们大量优秀的作家,都是写乡土文学的。余松作为一个70后作家,也在这条主线上结出的一朵鲜艳的奇葩,这是一个意义。
从作品本身来讲,因为长篇小说都是结构和时间的艺术。《故乡》是把时间放在了改革开放的这近四十年,从1982年写到了2012年以后。小说从结构上分成了四个部分,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二〇〇〇年代到二〇一〇年代,时间上我们可以看到,刚好和我们经历的邓小平推动的改革开放的年代在时间叙事上是吻合的,这是大背景。从小说内部结构来讲,他写了四个家族,这四个家族是张姓、陈姓、代姓和段姓,四个家族人的命运,在1980年以来四十年的演变,他们之间的各种冲突,他们之间构成的中国农村社会生存的样貌,塑造了一系列非常精彩的人物形象,对我来讲是又熟悉又陌生,这样的一个作品我觉得非常有意思。
从语言上讲,因为小说家的高低,再往细分就是语言了,余松的语言我觉的有一种质地,就像泥土一样质朴,语调非常短促、简洁、有力、准确,没有太多的雕饰和比喻,也没有那么多的暗喻。我觉得他在描写上,在白描的手法上和技法上非常扎实,刚好贴近于故乡这个题材。这个作品在今天的出现我认为是特别好,重要的是,余松这样一个青年作家,拿出了他用了二十年的摸索创作出的《故乡》,我觉得必须要支持他。而且这个作品本身现在看来,应该是比我们熟悉的一些著名作家写得都要好。我们熟悉的一些名作家,比如贾平凹老师的书,每一本出来后也有表扬也有批评,余松的这个作品我觉得无论是在题材上、写法上、技巧上,还是呈现小说人物的背景上,都有很多成绩,值得我们关注他。
我个人对乡土题材的作品关注不够。我看完这本书后想,以后余松应该怎么写呢?这本书是他的先声夺人之作,那么,他是不是应该在想象力上再一次迸发自我呢?刚才一聊我明白了,他下一本书是一个科幻小说,稿子已经写完了,还和出版社商定签约了,我就很兴奋,因为一个作家一定要尝试各种可能性,作为一颗树,生长要往各个枝枝杈杈上长,不可能把自己限定在一个类型上,一定要寻找自己的多种可能性。对余松来讲,他艰难地写作到四十岁,才开始出了这部作品,后面他就是要不断寻找自己新的可能性,这个对于一个作家来讲,才是正道,才是持久的写作,才是我是非常钦佩的作家。所以我也寄希望于余松的未来,我知道他除了写科幻小说,还有一个城市题材的小说,此前我都不知道他在北京生活了二十年了,我一直以为他在东北生活。
我觉得在作品完成后,有些作家不愿意再做过多解读,像我和余松都属于这种,想法都呈现在作品里了。但是有些作家,像巴金就很喜欢写,自序,后续,序,跋,再出一本序跋集,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有这样一些作家,作品出版后还有一大堆话要讲。余松属于作品出版后就不愿再多说什么了,它的命运就交给读者和参与者了,每个读者的解读都不一样。
我记得前些年特别爱看电影,各种电影都看,后来不看了,因为影像是具象的,它毁坏了我们的想象。但是伟大的文学作品,语言文字的魅力就在于,我们每个个体生命在读书的时候,被语言所唤起的是非常个人的经验,这种经验要是用电影来表现,只能表现其中的一个,正因为如此,谁拍《红楼梦》都会失败。因为每个人都看过《红楼梦》,每个人心中的贾宝玉根本就不是别人拍摄的那个。这就是伟大文学作品的抗拍性,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余松的《故乡》也接近这个品质。就是它的文学性、风格化的强烈。
我读《故乡》时有很多感受。第一,这部作品能唤醒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故乡。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当然,现在乡愁的概念比较复杂,对于农村人来说,乡愁就是耕种的东西收成好不好,能不能卖掉。但城市人的乡愁,则是空气污染,交通不便,停车位难找,然后就引发焦虑,觉得要是在乡村里多好。所以,乡愁在农村人和城市人中的表现是不太一样的,是分裂的。那么,这本书能唤起每个人的故乡,我看这本书也是这样,想起遥远的故乡。余松的这本《故乡》唤醒了我们每个人的自己的故乡,这是隐藏在我们内心最深处的归处,我们因此依旧能够回到故乡。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感谢余松写出了这部作品。
2019年3月
▲2019-2《十月》目录
非虚构
六号哨位/005 王昆
中篇小说
鸭镇疑云/059 曹寇
渠潮/091 班 宇
胡不归/118 李清源
短篇小说
泰国白/164 黎 晗
替代者/175 李 唐
散 文
耶拿战役之后/151 周大新
小站秘史/155 李修文
思想者说
茨维塔耶娃的布拉格/079 刘文飞
世界文学期刊概览
二十世纪西班牙的文学杂志/187 于施洋
西班牙语美洲文学期刊一瞥/195 赵振江
译 界
山巅之险:加里·斯奈德诗选/201 柳向阳 译
科技工作者纪事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206 马 拉
诗 歌
完整的彩虹/220 张执浩
大象与蟋蟀/223 津 渡
笑容的伦理/226 商 震
在大海的桌面上/229 胡茗茗
归去来兮/231 傅荣生
沁源诗章/232 郭新民 李元胜 大 解 臧 棣 等
艺 术
封 面 红 之四[局部] 周 力
封 二 深山寄情(素描淡彩) 王沂东
封面设计 赵平宇
篇名题字 霍俊明
▼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