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103名老人被骗10余万!这些典型特征告诉你家中老人已被骗!
你不一定要点蓝字关注我的
近两个月内,成都103名老年群众
被办卡、试用、低价销售保健品等手段
骗取金额达10余万元
这些骗子是如何做到的?
日前,杜某、张某以办卡、试用以及低价销售保健品等手段诈骗老年群众103人,受害人年龄集中在60岁左右,涉案金额共计10万余元。随后,杜某二人携款潜逃,并将赃款挥霍一空。
目前,经成华区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法院以诈骗罪依法分别判处杜某、张某有期徒刑3年9个月与3年3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10000元。
2016年10月底,杜某和张某两人各自出资2万元租了一间临街铺面,为防止后续出事被追查,二人用假身份信息签订租房合同。之后他们又到二手市场买了桌椅板凳、电视机以及新的货柜,通过网上购买羊初乳、虫草、黑枸杞、蛋白粉、羊奶粉等保健品样品,并在“颐年康”公司的网站上买了两台高电位理疗仪。最后两人给店铺取名“颐年康”并挂牌营业。
两人以“保健品免费用”的噱头开始召集老年群体客户, 利用杜某手上的老客户资源,签订保健品使用合同,先付款,后在协议时间内退还的方式“售卖”保健品,待消费者退款时告知成品需要成本不能退款,店铺自然有了“业绩”。同时利用一些老年人贪小便宜的心态,每天赠送两个鸡蛋,逐渐得到他们的信任后,向其推销黑枸杞、虫草粉、羊初乳,承诺先交钱,并在协议时间内退还。
就这样,杜某和张某两人连续营业20多天,老客户加上新客户已经累计达到了103人。2017年1月7日,采取相同诈骗手段,杜某和张某两人在酒店召开了消费者答谢会,当天以赠送羊毛护膝、“福”字、茶叶为由,又推销一些虫草粉、黑枸杞,同时承诺这些钱要退,将钱财骗到手后,两人便携款潜逃。
保健品欺诈为何屡屡发生?
在相关部门有力打击的同时
消费者们也要擦亮眼睛
识别这些特征
一把撕下“保健品诈骗”的虚假面目
“忽悠”式推销、赠送礼品
引诱老年人非理性消费
“大家说,年纪大了什么最重要?对,是健康!”早上7点钟,村湾小广场已经人声鼎沸。一个男青年举着话筒,向场内的30余名老人大声喊话。这是日前发生在湖北通山县闯王镇刘家岭村的场景。近年来,公开推销保健品成了该村的常见事。
这一回,卖的是“电磁疗内衣裤”,据说穿上能治风湿病、糖尿病、缓解腰酸腿痛。男青年跟老人们拉家常、谈养生,他从中华孝道谈到科学前沿,时不时与老人们互动并赠送礼品……很多人当场就要交钱拿货,不一会儿,24套“电磁疗内衣裤”便销售一空。
76岁的舒老汉买完东西正要离开,撞上了赶来找他的小儿子。小儿子生气地指责推销者“诈骗”,并拿出手机准备报警,却被暴怒的父亲拦了下来。
然而据了解,该“电磁疗内衣裤”的生产、销售公司并不存在,是典型的“三无产品”,类似商品在一些网店上单价不到40元,卖给老人的价格却是每套120元。
家住上海的小缪年近80岁的老父亲为了买一台6万元钱、号称德国进口的保健仪器,向老伴要3万元付了首期,还找子女借钱。“但是我妈后悔了,说钱拿不回来就跳楼!”小缪说,后来经过反复交涉,这家公司总算退回了钱款。
老年人维权意识薄弱,发现上当,也大都是“打落牙齿往肚里咽”,这无疑助长了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
设置“温柔陷阱”,形成精神依赖
让老人们防不胜防
一场场保健品骗局中,老人为何屡屡心甘情愿被“忽悠”?
调查数据显示,虽然调查对象中七成以上的子女提醒过老人不要上当,但效果并不理想。购买保健品的行为倾向与老年人的学历、原工作职务等无关,与年龄、健康状况和与子女亲密度相关,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快速提高。
专家认为,老年人知识更新慢,面对疾病,他们往往会病急乱投医,导致被骗子轻易“拿下”。即使是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也使他们的心理防线容易被攻破。
犯罪分子极力营造的“送温暖”氛围,正是专为老人而设的“温柔陷阱”。相比于远在他乡的子女,温言好语、体贴入微的保健品销售人员更让老人有依赖感。即使在破案之后,还有一些老人不愿承认上当受骗。
这是一种常见的针对老年人诈骗的策略,可以说是“放长线钓大鱼”。不法分子往往打着“送温暖”“关爱老人”的旗号,赠送日用品等小礼物引诱老人上当,取得老人信任后,狠狠骗一次就收手,“打一枪再换一个地方”。
食药君提醒:
很多骗子利用子女对老人的关心不够,大打亲情牌。子女平时要多关心老人的生活问题,并多进行宣传教育,让老年人了解常见诈骗手段,有所防范。同时,消费者要慎重看待明星在广告里的宣传,不要轻信药店、商场、超市里所谓“专家”的夸大宣传。
猜你还想看
注意了!雪梅、冬瓜条等零食要留心 总局通告这10批次食品不合格!
网红食品?外卖?2017年食品安全热点十大"关键词",你知道几个?
部分内容综合整理自四川新闻网、人民日报
食
美
药
安
四川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官方微信
公众号ID
sc_f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