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 | 赵建国:夯实共和国新闻史研究的基础:“十七年新闻宣传”史料整理刍议

赵建国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9-20


作者 | 赵建国(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原文标题 |《夯实共和国新闻史研究的基础:“十七年新闻宣传”史料整理刍议》

首发于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

网络版略有删减





原文提要

整理“十七年新闻宣传”史料,并加以研究,可以将中国新闻传播史史料学、中共党史史料学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尤其是对中国当代新闻传播史史料学进行开创式探索。而且,此项研究能把共和国新闻史的系统研究、跨学科研究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从新史料中提炼新问题,凸显研究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从而对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工作的整体状况进行全面研究,为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和变革提供新思路。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可以为当下新闻舆论工作提供可资借鉴的对象,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和社会意义。




一、

前言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 1966 年的十七年,是中国历史转折期和社会主义事业奠基期。这段历史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引起学界高度关注,“十七年史学”“十七年文学”“十七年电影”“十七年教育”等概念相继提出,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视野日益拓展。遗憾的是,新闻传播学界较少关注和使用“十七年”这一特殊概念。基于此,本文运用“十七年新闻宣传”概括十七年 (1949—1966)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工作。这个概念之所以能够成立,不仅是因为它与这段共和国史具有同构性,而且在于这一时期中国新闻传播事业脱胎换骨,发生翻天覆地的蜕变,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突破原有的空间局限,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实践。在审核整理“十七年新闻宣传”史料的基础上,进行学术提炼和加工,可以构建中国新闻传播学特殊的思想理念和话语体系,寻找中国特色,实现整体创新。而且,这一时期的新闻宣传工作与当下境况关系密切,倾听历史,认真梳理和细致研究“十七年新闻宣传”,能融合历史意见与时代意见,凭借历史经验教训,做好当下新闻舆论工作,深具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

 “十七年新闻宣传”史料的主要构成


基于现实关怀,同时避免“倒放电影”的主观倾向,高度融合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进行“现在跟过去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可将“十七年新闻宣传”大体分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新闻宣传工作重要论述,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政策、制度和形式,中国共产党新闻舆论工作,中国共产党对外新闻宣传等四个方面,涵盖新闻宣传工作的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和机制。


其中,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论述,是原则方向、重要指引、根本遵循和“定盘星”,贯彻所有新闻宣传工作的始终,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才能精准有力。新闻宣传政策、制度和形式、新闻舆论工作和对外新闻宣传则是新闻宣传工作的具体实践,是新闻宣传工作理念的落实。因此,“十七年新闻宣传”史料大体可以分为如下几类:“十七年”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新闻宣传工作重要论述史料、“十七年”时期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政策、制度与形式史料、“十七年”时期中国共产党新闻舆论史料、“十七年”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新闻宣传史料。


“十七年”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新闻宣传工作重要论述史料,不仅涉及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朱德、陈云、习仲勋等国家领导人关于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论述,而且要特别注意新闻宣传机构负责人对于新闻宣传工作的理解和贯彻。


“十七年”时期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政策、制度和形式史料,包涵极为广泛的内容:旧有新闻业的接收与改造、新闻宣传网的建构与发展、新闻管理制度确立和变迁、新闻教育与新闻队伍建设、新闻改革探索及其终止、少数民族新闻政策和新闻事业发展、新闻技术进步和报刊发行制度、媒介形式变革等史料。


“十七年”时期中国共产党新闻舆论史料,按照传播介质划分为口语、手写、印刷、电子、实物、活动等类型,同时涉及抗美援朝、土地改革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三反”“五反”运动、整风运动、“大跃进”运动、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等重大事件中新闻舆论工作的开展与变化,通过对相关史料的历时性和叙事性分析,能再现十七年间复杂的新闻舆论生态。


“十七年”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新闻宣传史料,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对外新闻宣传的重心转移——从农村到城市、中国共产党对外新闻宣传的阵地转换——从香港到北京、中国共产党对外新闻宣传网络的建构、中国共产党对外新闻宣传与外交战略等方面的史料。尤其强调以全新的眼光,整理散落中国港澳台地区和海外的历史资料,从地缘政治和全球化视角,回答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如何在全球人员、物资、情报的跨国流动背景之下,重新理解中国共产党对外新闻宣传的历史进程? 



三、

“十七年新闻宣传”史料整理的现状与问题


“十七年新闻宣传”史料是指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工作的基本状况及其变化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甚至重构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工作史(1949-1966)的所有客观事物,包括档案、文件、会议记录、著作、报刊原件、实物、影像和口述资料等。虽然,共和国新闻史学科创建时间相对较短,史料整理刚刚起步。但在学界和业界的共同努力下,史料整理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基础性工作初步奠定,具体表现如下:


1.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宣传工作文件和档案。例如《新华社文件资料选编》《党的宣传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1951-1992)》《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15-1992》《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等,对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工作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2.文集和文稿。代表性作品主要有《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毛泽东论新闻宣传》《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毛泽东新闻作品集》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新华社撰写的新闻作品》等。


3.专题性史料汇编。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新闻出版法规汇编1949-1990》《中国报刊法制发展史(史料卷)》《中国新闻法制通史第五卷史料卷(下)》等,是比较重要的系统性史料汇编。


4.回忆录。最为典型的个人回忆录,是吴冷西系列作品《忆毛主席:我亲身经历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片断》《回忆领袖与战友》《新的探索和整风反右:吴冷西回忆录之一》等。集体回忆录数量颇多,《当代中国广播电视回忆录(共3集)》《回忆录:天津人民广播事业45周年1949-1994》《大连广播回忆录第1辑(内部参考)》等,具有较强的参考意义。


5.地方新闻志。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省级行政单位地方志编撰委员会陆续编修、出版地方新闻志,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地方新闻志的汇编工作已经初具规模。而且很多地方新闻志卷首部分印有人物合影、报头变迁、报社街景或机构设备的历史照片,附录有文件档案名录或详尽的工作人员名单,史料价值弥足珍贵。


6.数据库。目前中国新闻传播史类的数据库建设,取得不错成效,影响较大的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博看网期刊杂志数据库、“人民数据报刊资料库”、中国报纸资源全文数据库等。这类数据库收集不同时期出版的各类报刊,为探究“十七年新闻宣传”提供很多便利条件。


由于研究起步晚,“十七年新闻宣传”史料整理工作虽然有了一些基础,但明显缺乏系统,资料选择偏向性突出,造成一些史料被忽视,因而还有很大的突破和创新空间。其一,当前整理工作多重视宏观层面、全国性史料,微观层面、地方性史料只居于次要地位;其二,重视主要领导人,而忽略了其他领导干部的资料整理;其三,过多重视政治性史料,对涉及经济、文化、人民生活方面的史料整理相对不足;其四,从史料的时间偏向来看,已有史料整理与研究存在不平衡;其五,从史料的空间布局看,明显缺乏对港澳台地区以及海外新闻史料的整理与研究;其六,中国新闻传播史史料学,尤其是共和国新闻史史料学,还处于初创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学科体系。但随着研究展开,相应的史料科学迫切需要完善,以便提供运用史料的方法和理论指导。



四、

“十七年新闻宣传”史料整理的原则与方法


系统研究“十七年新闻宣传”,应该在整体把握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工作及其史料的基础上,以“新的眼光”和“新的观察角度”整理已有史料。具体而言,收集整理“十七年新闻宣传”史料,可采用“新、全、联、合”的原则。


所谓“新”,是尽力收集那些保存在国内外公、私图书馆和档案馆手中尚未发现或公布的史料,或者已公布的,尚未被人注意和使用的史料。所谓“全”,是尽力搜集能够找到的有关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工作的历史资料,以做到种类齐全、面面俱到,宁多勿少,宁齐勿漏。所谓“联”,即在查找各种史料时,要放开思路,注重不同史料之间的关系,以形成“证据链”和“事实流”。所谓“合”,就是辩证结合不同性质的史料,“以故释新,以新证故”,避免孤证,通过多证、群证,展示历史真相。


在上述原则引导下,收集整理“十七年新闻宣传”史料,首先要注重普查调研基本史料,努力扩展史料边界,争取“竭泽而渔”。随后,在普查、编目的基础上,要选择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史料,进行整理归类。在整理史料过程中,要尽可能采集与新闻宣传工作相关的文字记录和非文字史料,相互比较参证,认真厘定作者、时间和版本等问题,审核其真实性和关联性。


完成史料考订之后,再根据问题意识的原则,对史料进行专题分类。在每个专题之下,采用编年体史法,以时为经,以事为纬,纲举目张,按照编年顺序排比史料。依照这样的路径,就能较好贯彻传统史学的长编考异法。在史料整理的基础上,历史研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因为通过整理、比较史料,不断接近史事本相,可以水到渠成,将史学与史料学有机联系起来,叙事写史。



五、

结语


为拓展“十七年新闻宣传”研究的理论深度,推动史料整理和历史研究相互促进,有必要将两者结合起来,并展开两个层次的研究:第一个层次是在史料收集过程中,注意加强史料本身的研究,包括史料科学价值的鉴别、真伪的考证、版本和文字的校勘、来源的可信性辨析,以提供真实可靠的资料,并探索中国新闻传播史史料学之学科建设;第二个层次是对1949—1966年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工作史进行专题研究,客观揭示历史规律,总结经验教训,为新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提供借鉴和启迪。


通过这两个层次的研究,从史料中提炼出历史原理,抽象为历史法则,再用历史法则去贯串史料,让“陈死的、片段的史料”变得生动、鲜活起来。用新史料“创新史学”,实现“新报刊史书写”,力争史料整理和史学研究的“双重突破”。这样就可以很好完成研究历史的任务,一是整理事实,寻找其真确的证据;二是理解事实,寻出其进步的真理。



原文即将上线官网和数据库,敬请期待



延伸阅读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  | 魏传光:马克思拜物教批判语境中的正义思想




音 频 | 王熙睿

图 文 | 邹雅嘉

审 核 | 闫月珍


点击阅读原文可下载原文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