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郑克鲁先生:独立完成一部文学史需要一生的钻研和努力
「郑克鲁」
1939—2020
今早获悉,法国文学翻译家郑克鲁先生于9月20日晚10点在医院去世,享年81岁,深感悲痛。
郑克鲁先生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多年的老朋友,早在二十几年前就已经在我社出版《法国诗歌史》,全面介绍从中世纪到20世纪的法国诗歌和流派,又将“大半生的成果总结”——近150万字的《法国文学史》交由我社出版,并于2016年推出第二版,足见信任。
两版《法国文学史》
郑克鲁先生1939年生于澳门,广东中山人,1957—1962年就学于北京大学西语系法语专业,1962—1965年在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读研究生,后留所工作。1984—1987年任武汉大学法语系系主任兼法国问题研究所所长。20世纪90年代至今曾任上海师大文学研究所所长、中文系主任、图书馆馆长、人文学院教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和重点学科负责人。
“郑克鲁是在翻译、教学和研究三大领域同时取得不凡成就的为数不多的翻译家之一。”(澎湃新闻9月21日报道)
他长期从事法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直至耄耋,未曾懈怠。译作有1700万字,包括《家族复仇》《基度山恩仇记》《茶花女》《悲惨世界》《巴尔扎克短篇小说选》《法国抒情诗选》《第二性》《蒂博一家》等。1987年获得法国政府颁发的法国国家一级文化教育勋章,2012年译著《第二性》获第四届“傅雷翻译出版奖”,2018年获上海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学术贡献奖。
他的学术成就集中在法国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研究、法国文学史研究和翻译研究上,与毕生实践相得益彰。著有《法国文学论集》《感情与理性的王国》《法国诗歌史》《现代法国小说史》《法国文学纵横谈》;主编《外国文学史》(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外国文学简史》《20世纪外国文学史》等,其中《外国文学史》获教育部优秀教材二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郑克鲁先生为人质朴,行文平实,治学严谨。重证据、讲材料、敢剖析的《法国文学史》是他求真务实的学术思想和开阔的文化视野的集中体现。
Q
黄新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十多年前出版了您一个人完成的《法国文学史》,2013年,编辑部又邀请您进行了修订再版。文学史因为涉及作家作品众多,所以往往采用集体编写的形式,但是您编著的近150万字的《法国文学史》是您一个人写就的。我觉得特别了不起。看到您在前言里引用法国著名文学史家朗松的话:“一部法国文学史应该是整个一生的完满结局和结果。”这话是不是您独自一人写作《法国文学史》的自况?
A
郑克鲁:这句话的意思是,独立完成一部文学史需要一生的钻研和努力,这的确是甘苦之谈。法国文学史的研究和写作尤其如此。大型的文学史,通常有两种写法,一是集体写作,十来个人甚至几十个人通力合作,写成5卷甚至10卷以上。这种写法的优点是,大致能保证每一章节的质量。问题是,各人有各人的写法,体例也不能完全一致,学术水平参差不齐。另一种写法是个人专著,整部文学史保持统一风格,对一个个重要作家和重大文学现象进行潜心研究,先写出论文,等待时机成熟,再着手文学史的写作。近半个世纪以来,大概由于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熟悉整个文学史,况且其他杂务缠身,很难长年专心写作一本书,于是多人写作的文学史便在文学史的写作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近150万字的《法国文学史》,是我在电脑上一字一字打出来的,花了10年的时间,而准备的时间则更长。
节选自黄新炎编著《聆听:外语界前辈的声音》(第一辑),略有改动。
《法国文学史》的编写原则
文/郑克鲁
在我国,如何编写《法国文学史》呢?目前读者需要的还是一部完整的《法国文学史》,就是说从头至尾,对作家作品要有较深入的分析,对每个时期文学的发展要有论述,要以我们自己的观点去评价法国文学。可是我国还缺乏这样一部较详尽的《法国文学史》。眼下读者手中的这部文学史就有填补空白的作用。一是它从中世纪叙述到20世纪末,二是它按我们的思路和观点来编写。这不是一部法国人编写的文学史的翻译或编译,这是一部写给中国人看、符合中国人要求的《法国文学史》。它不仅需要作者掌握丰富的材料,对重要作家和作品有过较深入的研究,而且要求作者熟悉各种版本的《法国文学史》,阅读大量作品,拥有法国批评家的大量论著,了解各种研究方法和各个批评流派的观点,善于吸取行之有效的分析方法。这确实像朗松所说的,要穷一生之精力。笔者从大学和研究生毕业以后,就没有放弃过研究法国文学,这部《法国文学史》可以说是笔者大半生的成果总结。
我国有些外国文学工作者至今仍有一个偏向,就是不读原文,不了解作家的所在国文学专家的评论,也即从中文到中文,丢开原文,只根据某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去分析外国的作家作品,还对自己的成果沾沾自喜。朗松说得对:“人们不会明白,艺术史能免去观看油画和塑像。文学和艺术一样,人们不能取消作品,作品是个性的保存者和显示者。”朗松在这里是反驳勒南不需要阅读原著的错误说法,但这段话也可以用在这里。翻译过来的外国文学作品同原文必然有差异,特别在语言上很难复制原著的风格和艺术特点。不读原著,总是不能体会到原汁原味,特别是抓不住原著的艺术特点。另一方面,外国文学专家往往一辈子在研究一个作家,他们对这位作家的研究有不少真知灼见。倘若你一无所知,你怎能透彻了解这位作家和他的作品呢?正如一个外国人想研究《红楼梦》,却从未读过中国的红学专家的论著和文章,设想他怎能对《红楼梦》发表独到的见解呢?据此,笔者力求阅读原著和法国文学批评家的论著,对于无法见到的作品或次要作家也尽量多参考几本法国人的相关评论,以求客观和准确。
《法国文学史》的编写原则是,将学术著作与教科书的写法结合起来。它具有教科书的优点,即包含如下几个部分:作家的详细生平和创作道路、重要作品的情节介绍和分析、作家的思想和艺术特点。它同时也有学术著作的要素,即具有如下几个特点:较深入地分析每个历史时期的文学、详细阐述每个文学流派的发展状况、综合分析作家的作品内容、对艺术分析较为重视。这种写法是对现有的各种《法国文学史》的一种变通和改造,更适合我国的文化工作者和大学生、研究生阅读。它避免了有的文学史以几乎一半的篇幅去介绍文化历史经济背景的写法(如法国社会出版社的版本),又避免了有的教科书过于简略的作品分析和艺术分析。在进行作品分析时,本书与我国现有的外国文学史的写法又有不同,一般不是一部部去分析作品。除了某些作家只有一部重要作品,不得不专门加以分析以外,本书对作品的分析基本上采取了综合的方法,即对这位作家的作品进行全面的分析,其中所举的例子突出重要作品。因为不少作家的重要作品相当多,如莫里哀、高乃依、拉辛、巴尔扎克、左拉、莫泊桑、法朗士、纪德、杜阿梅尔、于勒·罗曼以及各流派诗人等等。倘若一部部作品分析过来,则所占篇幅过长,一位重要作家即使写上十几万字也难以写尽。作为一部篇幅150万字的文学史,这样去写很可能篇幅比例不得当。况且,对每部作品的分析需限制在5000字以内,不能像论文那样畅所欲言,于是往往会写成四平八稳,难以达到精彩的地步;而综合分析即可避免这一不足,又可从一个崭新角度去认识这位作家,把握这位作家的作品所达到的成就,较充分地发表作者的观点,取得较好的效果。读者会注意到,本书对作家的整个思想进行了有一定深度的剖析,这是我国现有的外国文学史很少做的工作。这种综合分析有很大的难度,必须全面了解这位作家的创作,掌握这位作家在文章、日记、书信中涉及的有关言论,加以概括,理出荦荦大者,才能让读者看出这位作家的思想,正如对作品进行综合分析所达到的结果那样。
本书对作家的艺术成就尤为重视:一位作家之所以取得成功,除了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以外,是因为他在艺术上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有的作品主要是由于艺术上的成就而在文学史上取得一席之地。朗松的《法国文学史》今天读来仍有启发意义,主要原因在于朗松注重艺术分析,而且有不少独特见解。过去我国的外国文学史忽略了艺术分析,后来虽有改进,但艺术分析还停留在表面上,往往是蜻蜓点水式,用套语和一般的艺术分析来搪塞,而不是深入到作品的内里,分析出作品艺术上的奥妙,让读者领会作家高超的艺术技巧,其实这样才能全面地介绍艺术作品。话说回来,本书这种艺术分析也是言简意赅的,不可能展开来充分叙述。总起来说,本书对作家的思想和作品都做了一定的条分缕析,便于读者了解和掌握。读者会注意到,本书吸取了法国批评家的某些新方法,如文本细读、叙述学分析、结构主义分析、心理学分析、神话原型分析,当然不排除社会学分析。多种方法的运用,既能吸收法国批评家之长,又能活跃文字,增加阅读趣味。另外,本书力求文化视野更为开阔,以阐明文学与社会、经济、哲学、科学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关系。
节选自《法国文学史》(上下卷)(第二版),略有改动。
《法国文学史》(上下卷)(第二版)
仲秋寄哀思,心灯念故人
郑克鲁先生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