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4月3日上午,上海外国语大学建校75周年校庆活动——《“非常”事件与美国历史小说》新书发布会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举办。本次活动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主办,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协办。《“非常”事件与美国历史小说》是上海外国语大学虞建华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结项成果,结项等级为“优秀”。这部著作以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理论为指导,借助后现代政治理论、新历史主义和历史叙事学理论对选定的美国历史小说进行解读,强调小说的历史批判功能,“扶正”历史小说,凸显小说家历史建构参与者的地位。出席本次新书发布会的主要领导和嘉宾有: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李岩松,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查明建教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社长孙玉编审,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处副处长梁锡江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刘建军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李维屏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彭青龙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朱振武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金衡山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张和龙教授,杭州师范大学周敏教授,复旦大学陈靓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张廷佺教授等知名专家和学者。李岩松代表上海外国语大学祝贺专著的出版。他指出,这部专著的出版是我国外国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件盛事,也是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又一项重要学术成果。建校75年来,上海外国语大学不断传承和彰显外国语言文学的传统特色,近年来,以“建成国别区域全球知识领域特色鲜明的一流外国语大学”为办学目标,深入开展“双一流”建设,确立以“跨、通、融”为核心的教育改革目标,积极推进“有组织科研”,鼓励和支持学术研究中的学科交叉与融合,虞建华教授及其项目团队正是“跨、通、融”改革和“有组织科研”的实践者之一。李岩松高度评价虞建华教授在上外多年来治学、研究、培养人才的突出贡献,希望《“非常”事件与美国历史小说》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同时也期待上海外国语大学能够继续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促进我国学术事业的繁荣发展。孙玉代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欢迎与会领导和嘉宾。外教社成立45年来一直坚持学术立社,大力推进学术著作的出版工作。虞建华教授的新书就是外教社重大项目出版工程的一部分。近年来,外教社已出版多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图书,连续三年获多项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并在教育部主题出版项目上实现了突破。坚持学术出版事业,在提升上外学术声誉之外,更是为了服务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梁锡江高度评价专著的学术价值和意义。他谈到,虞建华教授是上外标志性的学人,一直以来为上外科研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虞教授带领一批中青年学者,实践贯彻“有组织科研”,不断深入研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和方法,勇攀学术高峰。随后,李岩松、查明建、虞建华和孙玉共同为新书揭幕。虞建华代表作者团队发言。他首先回顾了该书前期准备、资料收集和撰写历程。本书选择了25个“非常”历史事件和法案,结合相关的32部长篇小说,进行“捉对”比较研究,以文学解读为重点,进行历史的、政治的、社会的和文化的阐释,把小说家的书写当作“另类历史”,比照官方历史叙事,互文解读作家对美国历史揭示性、修正性的“重写”。他提出,这是第一部从小说解读的视角重新认识美国历史的著作。美国是个特殊历史形塑的国家,文学对其历史的批判性呈现,因此也具有特殊的意义——不仅具有历史学意义,也具有当下意义。查明建回顾了上外外国文学研究代代传承的精神。他认为,虞建华教授是上外杰出的榜样,无论是作为教师、学者还是翻译家,均取得了亮眼的成绩。他认为该著作既是美国文学史研究的新突破、新创获,呈现了文学的力量和人道主义精神,也是文学跨学科研究的新范例和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典范,提供了对文学形式功能的新认识。刘建军指出,这部新著是虞建华教授在长期研究历史和美国文学关系的基础上集大成式的产物。他认为,美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一直是和美国的历史发展密切相关的,以“历史事件”的角度切入对美国文学的研究,抓住了美国文学研究的核心要素。美国文学的自由精神以“拓殖”为内核,美国文学特性具有强烈的进取意识且呈现出“暴力”美学特色。他评价这部著作对未来的文学研究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是一部经过深刻探索、具有独特见解的好书。李维屏称赞这部著作是凝聚多年心血之作,堪称当前美国文学研究领域的最新标志性成果。它彰显了以历史为经、以事件为纬、以意识形态批评为核心的研究特色,为美国文学研究开辟了新路径,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了研究方法上的借鉴。李维屏强调,文学研究不应局限于形式审美研究,应该倡导大文学研究。这部著作为今后以重大事件为抓手的研究方法和多学科研究开了先河,同时也是虞教授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成果的体现。彭青龙评价这部著作是一部“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的跨学科学术精品”。他指出,历史小说是人类社会的艺术宝库,美国是创作历史小说的重要国度。首先,这部著作对发生在美国的“非常”事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分析和论述了美国深刻的社会矛盾和种族矛盾,为洞悉美国资本主义社会本质、民族心理、民族精神和意识形态的演变提供了参考。其次,它对美国具有影响力的历史小说进行了多维度的解读和阐释,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小说的艺术内涵。最后,它对美国小说的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伦理学等跨学科交叉融合研究,具有方法论的启发式意义。金衡山以“诗、史、思的大浪淘沙”为题作了分享。他认为,这部著作诗史印证,文史互构,思诗同生,展生活之实,刻历史之在,修观念之新,抒批判之念。同时,它融近年来理论更新、研究视角变化、文本细读重回、文化解读深化等趋势于一体,有助于重新认识美国文学和历史的关系。虞建华教授及其团队的研究也彰显了学术研究应有的社会责任,不只是在重回与重现历史,更是在总结历史教训和复活人性中的闪光之处。朱振武回忆了和虞建华教授多年来的交往,他以“今天我们应该怎样评判一个人文学者?”为题展开论述,认为“不应该看他得到了什么荣誉或奖项,而应该看他给予、奉献、带来了、留下了什么,在社会和学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虞建华教授得到了外语学者所能获得的各类荣誉,但这并非刻意追求的结果,虞教授更令人敬佩不已的地方在于他对人才的培养,敢于挑战填补学术空白的勇气,其学问、人格、境界都值得后辈学习。周敏深情回顾了自己参与撰写的历程。她提到,这部著作是从总体性思维出发的“批判的文学史”,它以文学为本,以历史为基,兼具中国视角和世界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