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杰拉德·德兰蒂:作为理念的共同体(曾桂娥 译)
要想理解共同体理念的魅力,我们需要追溯现代思想的最早起源。罗伯特·尼斯比特(Robert Nisbet)在《社会学传统》(The Sociological Tradition)中指出:“道德与社会哲学的重新定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重新发现了历史和社会思潮中的共同体”(Nisbet,1967,p.53)。
——《共同体》(第三版),p9
作为理念的共同体
我认为,现在共同体常常被错误地看作社会的对立面,建立在非契约关系的基础之上,但是在历史上情况并非如此。事实上共同体通常是高度政治化,甚至契约化的。对于亚里士多德(Aristotle)而言,社会和公社(communal)并没有什么差异,因为社会这一概念与友谊相关。古典希腊城邦包含政治、社会和经济关系。实际上,亚里士多德将城市——城邦——看作共同体(kiononia,团契),在他看来,这一概念拥有非常强烈的都市性,与部落和阿卡迪亚(Arcadia)的乡村社会关系形成对比。希腊城市共同体的形式建立起一种契约联系,在这种关系中人的社会属性达到了最高等级。正是出于这个原因,用浪漫和怀旧来描绘社会出现之前的19世纪的共同体的黄金时代尚可,但用来形容现代性之前的共同体就有待商榷了。
从古希腊到启蒙时期,共同体表达的是社会本质,而不是其对立面。对于18世纪的让-雅克·卢梭(Jean-Luc Rousseau)而言,现代公民社会的基础是公民联合的希腊城邦。共同体的启蒙理念概括了社会之世界的萌发。共同体既不是国家,也不是家庭的私人世界,而是体现了共通性和社会性联结。既然共同体表达的是具体的社会关系,它与专制国家之间也存在张力。共同体与国家不同,它指的是拥有意义、归属感和日常生活的更近旁的世界。相比之下,国家是从人民生活中抽离出来的客观而遥远的实体,而共同体是可以直接感知的经验,并通过团结维系。
在早期现代思想中,共同体和社会实际上是通用的:共同体指的是“生活世界”的社会范畴,是日常生活的真实世界。尽管这两个范畴日趋分化,但在17、18世纪,两者可以表达同样的关注。共同体和社会的可互换性已经出现在公民社会的概念中。但埃米尔·涂尔干(Émile Durkheim)认为,直到19世纪晚期,社会作为自成一体的现实也没有得到清晰的界定。相反,社会被视为公民关系的纽带,也指与政治关系相对立的经济关系。公民社会也可以通过共同的联系或共同体来表达。因此,共同体并不仅意味传统,也指社会关系,比如那些围绕以市场为基础的社会和资产阶级文化而出现的社会关系,例如联合体。确实,公民联合体与共同体的概念通常可以互换。
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曾概述早先的社会概念如何比后期的社会概念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也就是说与共同体概念近似(Williams,1976, p.75 )。他认为共同体概念继承了早期社会概念中的直接关系,而不是国家有组织的领域。虽然社会概念逐步失去了直接关系的当下性,但“共同体”将这一点保留下来,并继续被用来指代对于现状的替代性实验。罗伯特·尼斯比特认为社会学始终将社会的视为共同体的,其中也反映出这种思考:
与20世纪其他任何学科不同的是,社会学首先强调社会性。但是,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社会性”指的几乎就是“共同体的”(communal)。交融(communitas),而非蕴涵更多非个体特征的社会(societas),才是社会学家在对性格、亲属关系、经济和政体研究中所使用的“社会”(social)一词的真正词源。
(Nisbet, 1967, p.56 )
——《共同体》(第三版),p9—11
《共同体》(第三版)
ISBN:978-7-5446-7409-6
作者:(英) 杰拉德·德兰蒂
译者:曾桂娥
总主编:李维屏
主编:查明建 张和龙
出版时间:2023-09
定价:58.00元
优惠价:40.60元
(点击图片可进入小程序)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英国文学的命运共同体表征与审美研究”文献卷第三部译作出版!
思飞学术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学术事业部
上海外语教育学术出版中心(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授牌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