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 陈福康:我们为什么需要一部中国译学史?
外国语言文学高被引学术丛书
中国译学史
ISBN: 978-7-5446-7023-4
作者:陈福康
出版时间:2022-09
定价:78.00元
限时优惠:54.60元
《中国译学史》(初名《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于1992年初版,历经修订增补,2015年入选“中文学术图书引文索引”数据库。我国译学源远流长,译学大家辈出。本书系统梳理研究了从古代到晚清、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杰出译学者,述论其生平、翻译成果、译学思想及其影响,全面呈现我国译学的发展脉络。这对于总结我国译学研究、促进翻译学科建设有积极意义。本书可供翻译研究者、在校师生和其他感兴趣的读者学习和参考。
作者简介
陈福康,上海外国语大学退休教授,福州外语外贸学院郑振铎研究所所长。主要著作有《井中奇书新考》《日本汉文学史》《郑振铎年谱》《郑振铎论》《郑振铎传》《中国译学史》《鲁研存渖》《予岂好辩》《民国文学史料考论》等。曾获第二、三、七、八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著作奖,第八、十三、十四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奖,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提名奖等。
引言节选
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受人类认识发展的一般辩证规律的支配: 只要翻译实践进行到一定程度,必然会随之产生翻译理论。可是有人硬是说,翻译从来没有什么理论,也不需要理论;又有人说,外国也许有翻译理论,中国历史上却没有,或只有一些零星片断之说,充满歧义性和随意性,不值一提;另外,也有人说,我国有着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更有人以“案本”—“求信”—“神似”—“化境”八个字来概括我国译论及其发展历史。这些说法对不对? 我国历史上的翻译理论真的是那么不值一谈,或者到底是不是那样单条线的体系? 为了解历史的真相,正确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有一部中国译学理论史。这是撰写本书的第一个理由。
翻译理论的深浅兴衰,取决于翻译实践对它的需要程度。当今我国翻译事业的飞速发展,呼唤着译学理论的有力指导。例如,翻译在整个改造社会、自然环境的事业中起什么作用? 翻译工作应如何组织? 翻译工作者本身应具备什么条件? 怎样才能达到正确的翻译? 翻译的标准应该是什么? 等等。关于这些问题,我们的前人或多或少有过一些探讨和解答,可以供我们参考。不仅翻译工作者需要了解译学理论史以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外语院系的有关教师也很需要了解这些以教导学生。这是撰写本书的第二个理由。
翻译理论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深化的无限过程。我国的翻译理论需要更新与提高,但只能在传统的基础上更新,在原有的起点上提高。而且,语言文字是最带有民族特性的东西,各国的翻译理论都深深植根于本国的历史结构和特定文化土壤之中,中国的译学理论自然也带有中国的民族特色。我们不能割断历史的脉络,我们也不可能抹去民族的烙印。我们需要横向的引进,更需要纵向的继承。因此,要开展翻译工作研究,提高译学理论水平,就必须首先研究中国译学理论史,先摸清“家底”,理清“家谱”,才能更图发展。这是撰写本书的第三个理由。
翻译理论本身是一个综合的、开放的系统,它与许多学科与艺术的门类息息相通,从语言学到文艺学、哲学、心理学、美学、人种学、社会学乃至数学、逻辑学和新起的符号学、信息学等等,都有关系;然而,它又自有其独立性。例如,它与语言学的关系最密切,相互有不少交叉和叠合,它可以借助于语言学的原理来阐发语际转换的规律等,但它并不依附于语言学。它可以运用文艺学、文体学的原理来阐述翻译中的风格、神韵等问题,但它也不归属于文艺学、文体学。反过来说,翻译理论的成果,也可以对语言学、文艺学、心理学、哲学等等的研究起到借鉴和促进的作用。例如,所谓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就必须求助于翻译理论为其媒介学的基础。这些相关学科的研究者,也需要有一部中国译学理论史作为参考。这是撰写本书的第四个理由。
本书目录
引言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译论
一 最早的译事及零星论说
二 支谦的佛经译论开篇
三 道安论“五失本、三不易”
四 鸠摩罗什论西方辞体
五 慧远主张厥中之论
六 僧睿论翻译“名实”问题
七 僧祐论胡汉音义同异
八 彦琮的《辩证论》
九 玄奘的“五种不翻”
十 道宣批评历代译经
十一 赞宁总结译经理论
十二 少数民族零星译论
十三 传教士的翻译议论
十四 徐光启论翻译与超胜
十五 李之藻请译西洋历法等
十六 杨廷筠呼吁翻译西书
十七 王徵的翻译资用思想
十八 魏象乾的《繙清说》
十九 章末片谈
第二章 晚清民初的译论
一 林则徐等开眼看世界
二 冯桂芬的《采西学议》
三 洋务派的翻译主张
四 傅兰雅论科技翻译
五 马建忠《拟设翻译书院议》
六 康有为的翻译思想
七 梁启超对译学的重大贡献
八 严复杰出的译论建树 附吴汝纶
九 林纾的翻译理论
十 孙诒让论译学 附成本璞
十一 章太炎论翻译
十二 张元济论翻译 附孙毓修
十三 蔡元培论译学
十四 高凤谦《翻译泰西有用书籍议》
十五 罗振玉的《译书条议》
十六 王国维论哲学著作翻译
十七 周桂笙与徐念慈的译论
十八 周氏兄弟的译论
十九 章士钊《论翻译名义》等
二十 胡以鲁《论译名》
二十一 胡怀琛论译诗
二十二 章末片谈
第三章 民国时期的译论
一 胡适、刘半农的翻译论
二 罗家伦、傅斯年的翻译论
三 郑振铎的译论贡献
四 茅盾的译论贡献
五 蒋百里借鉴西方译史
六 朱自清论译名和译诗
七 郭沫若的翻译论
八 郁达夫论“学、思、得”
九 成仿吾论译诗
十 闻一多论译诗
十一 邹韬奋的翻译论
十二 鲁迅对译学的重大贡献
十三 瞿秋白的译论贡献
十四 曾虚白论神韵与达
十五 陈西滢论形似、意似、神似
十六 林语堂的《论翻译》
十七 朱生豪、朱文振谈翻译
十八 艾思奇的《翻译谈》
十九 贺麟的《论翻译》
二十 陈康论哲学著作翻译
二十一 朱光潜的《谈翻译》
二十二 金岳霖论译意与译味
二十三 章末片谈
第四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译论
一 董秋斯论翻译理论建设
二 焦菊隐论翻译批评和直译
三 茅盾的纲领性报告
四 国家领导人谈翻译
五 傅雷的翻译观
六 周作人的译论新贡献
七 50、60 年代其他译论家
八 钱钟书的译学贡献
九 旅居海外的翻译理论家
十 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翻译研究
十一 姜椿芳论新时期翻译
十二 黄龙的《翻译学》
十三 70、80 年代译学概况
十四 章末片谈
余话
翻译文论参考篇目
初版序(胡孟浩)
后记一
后记二
后记三
系列丛书
(点击图片进入小程序)
“外国语言文学高被引学术丛书”是基于“中文学术图书引文索引”(Chinese Book Citation Index,简称CBKCI)数据库的入选书目,将入库的引用频次较高的外语研究学术专著,纳入丛书再版或修订出版。
该数据库由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和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共同开发,涵盖人文社会科学的11个学科,以引用量为依据,遴选学术精品,客观地、科学地反映出优秀学术专著和出版机构的影响力。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有32种图书入选“中文学术图书引文索引”数据库,占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类入选专著数量近1/4(共132种入选),数量居该领域全国出版社首位。
相关链接:
Hans-Jörg Schmid:《固化与规约化:基于统一用法的语言结构、变异和变化的社会认知模式研究》
思飞学术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学术事业部
上海外语教育学术出版中心(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授牌运作)
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