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独家观点】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 ,生态产品价值如何实现?

刘伯恩 环境保护 2021-04-15



摘 要:

只有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把“绿水青山”所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本文界定了生态产品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内涵,分析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之间的逻辑关系。运用理论分析、综合前人研究成果,提出了产业生态型、生态产业型、产权交易型、生态溢价型、生态补偿型、生态倡议型、绿色金融型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制度框架。





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就要提供给人民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只有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把“绿水青山”所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才能满足人民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新时代需求。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概念内涵


生态产品的内涵

关于生态产品的界定最早见于2010年发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其认为生态产品是指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环境的自然要素,包括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宜人的气候等。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学者对生态产品的研究不断深入,对生态产品的理解有了较大变化,对其内涵与外延有了较大的拓展。本文综合中央文件要求及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生态产品既包括生态系统提供的生命支持系统、气候调节系统以及舒适宜人的自然要素(比如清新空气、清洁水源、舒适环境),同时也包括对物质与文化产品传统生产方式的改造与升级,即以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方式实现物质与文化产品的供给。


本文以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中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内涵为基础,按照产品的表现形式将生态产品分为生态物质产品、生态文化产品、生态服务产品和自然生态产品4 类(见图1)。其中,自然生态产品是前三类的基础。


图1 生态产品的主要内容及分类


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内涵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原则之一。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过程,是“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过程。该论断阐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揭示了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的无穷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见图2)。


图2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逻辑基础


从中央文件看,2016年和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分别印发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 实施方案》《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了要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试验, 创新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从理论研究来看,我国学者的研究集中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实践与探索、生态产品的市场化供给、生态补偿等方面,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内涵并未作较为系统的论述。


本文综合中央文件及实践探索认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指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 的意识, 以绿色、低碳、循环、高质量为发展途径,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以政府主导、市场配置、因地制宜、自我发展为本质特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构建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生态链、价值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分类体系


理论基础

(1) 价值理论— 生态产品的价值来源。从劳动价值论来看,人类对于自然资源基本规律的认识,对于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生产生活活动, 以及避免自然资源过度开发、环境破坏等所需的成本投入,这些无不直接或间接凝聚着无差别的人类活动。从效用价值论来看,自然资源能够给人类带来效用,又以其稀缺性作为条件,使得生态产品能够满足人类的多维度需求。


(2) 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产品开发的系统观。山、水、林、田、湖、草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 与经济社会系统具有密切的共生共存关系, 共同组成了一个有机、有序的“生命共同体”。这些资源要素之间

彼此影响、彼此感应,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转化,既制约又协同。例如,围湖造田会造成区域生态系统恶化,反而不利于农业生产;粮食种植如果与林、牧、副、渔业科学结合起来,将产生更大的效益。


(3) 外部性理论— 生态产品供给的外部性治理。庇古将外部性分为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认为对于前者应予以补贴,对于后者应予以征税。此后, 科斯从交易费用入手,认为通过明晰产权和产权交易, 将外部问题内部化,方能解决外部性问题。后来, 奥斯特罗姆发现公共池塘类资源,难以进行产权界定或者界定成本过高,因此提倡社区治理模式,通过成员间自我约定和自我执行的协议,提高生态产品的供给。


(4)公共物品理论— 不同类型生态产品的供给。按照竞争性与排他性划分,可以将生态产品划分为4类:一是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比如清新的空气,此类产品通过生态补偿、加强监管、项目引导等方式供给;二是纯私人物品, 具有竞争性与排他性, 比如生态农业,此类产品通过产品贸易、产权交易等方式供给;三是俱乐部类物品, 具有非竞争性但是很容易排他,容易产生“拥挤”问题,如国家公园等区域,此类产品通过国土空间管制、生态溢价、生态倡议等方式供给;四是公共池塘类物品,具有非排他性与竞争性,容易产生“公地悲剧”,如共同使用的草原,此类产品通过明晰产权、社区治理方式供给。


实现模式

根据中央文件中关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相关论述,以及国内外实践及经验启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可以分为3种类型(见图3):第一类是基础发展类型,通过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形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正循环,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第二类是拓展发展类型,通过外部影响内在化、生态产品附加值提升以及生态补偿,拓展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渠道和方式;第三类是支撑发展型,将会提高社会各界可持续发展意识,并为其他发展模式提供绿色金融助力。在此基础上, 可进一步细分为7种具体模式。


图3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主要类型与模式


(1)产业生态型。以生态设计为主线, 在从原材料采掘到产品制造、运销、使用和最终报废处理整个生命周期中尽量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宏观层面看,分析和预测我国产业生态化形势与发展态势,挖掘产业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战略内涵,加强顶层设计与制度建设;从中观层面看,研究区域产业共生体系的演化规律;从微观层面看,剖析典型工业行业的物质代谢过程,构建基于物质效率的工业过程优化模型,为重点行业绿色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2) 生态产业型。发展生态农业,将粮食种植与林、牧、副、渔业结合起来,推进农药使用减量化、资源利用集约化、生产清洁化以及轮耕休耕、自然恢复地力。发展生态林业建设,开发多功能林业、实行分类经营、推进林业共享,实现林业砍伐量与蓄积量双增加、森林生态功能与经济功能双提升。发展生态畜牧业,提升草原生态功能,提高草原载畜量, 并推进合理的生态养殖。发展生态旅游,在生态保护中融入市场机制,实现生态保育、野生动植物保护与休闲旅游、经济发展一体化。


(3) 产权交易型。产权交易是运用市场机制,促进企业形成内部经济激励,达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降低排放的效果,同时还可能催生相关产业,使有些企业可以从治污、减排等活动中获利。随着产权界定、总量控制以及交易平台的建立,将生态产品的非市场价值转化成市场价值, 如排污权、碳排放权、水权等都可以在市场上进行交易。排污权和碳排放权交易都是将排放限额用于交易,将企业外部环境影响内在化,促进企业更好地实现绿色环保与节能减排。水权交易是资源使用权交易,可以使得用水效率低的水权人节水以转让用水权获益。


(4) 生态溢价型。优质的生态环保属性,将对生态产品产生良好的溢价效果。例如生态标签, 对整个生命周期中符合生态标准的产品进行生态认证,不但给生产者带来竞争优势,还带来了高附加值。再如与产业结合的生态治理,通过修复生态系统、提升生态景观,在辅以相关产业开发,实现生态的溢价。例如,成都的“府南河治理”,使得河两岸的土地价格溢价了10倍多。


(5) 生态补偿型。生态补偿,即生态或环境服务付费,主要是由生态系统服务的受益者向提供者给以经济支持为主的补偿。一是中央对地方的专项补偿。专项补偿是中央向地方生态服务提供的专项拨款,如退耕还林专项补偿;转移支付是解决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失衡而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向贫困地区倾斜。二是省域内补助。省级财政向市、县级财政实行专项补偿与转移支付,并与农业综合开发、扶贫攻坚、水土保持等结合起来。三是区域内补偿。直接的转移支付,由受益区域向生态保护区域进行补偿, 例如,纽约对上游城市流域间的清洁供水交易。间接的转移支付, 包括“生态移民”“异地开发”等方式。


(6)生态倡议型。为了推动生态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利用,国际组织积极发布倡议或战略目标,呼吁全球共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比如,联合国发布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将对会员国生态保护政策产生积极影响。此外,国际上高度重视企业在信息披露、环境保护、社区参与等方面


(7)绿色金融型。绿色金融是用以支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生态保护等生产、消费活动的金融。一是绿色信贷,指商业银行在贷款时加强生态环境的风险控制,或者从财政资金中成立专门资金,用于绿色贷款的补贴激励。二是绿色基金,为节能减排、低碳经济、环境优化改造而建立的专项投资基金,旨在通过资本投入促进生态活动。三是绿色债券,指募集资金主要用于支持绿色产业项目的债券,包括绿色金融债、绿色公司债等。四是生态银行,国际上创建的森林银行、湿地银行、水银行等有针对性的生态银行。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制度框架


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断探索新模式、新业态,将其与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脱贫攻坚等紧密结合起来。


二是坚持政府主导、市场配置、多方参与的原则。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矫正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市场失灵。在生态产品供给上,能够运用市场机制解决的,尽量发挥市场在生态产品配置上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吸引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等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相互促进。


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原则。结合当地的资源禀赋、社区文化、传统资源和发展方向,考虑当地发展的独特性与差异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游则游,充分挖掘当地生态产品供给的特色与品牌。


四是坚持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和发展能力的原则。从长远看,只有增加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自我造血能力和发展能力,才能形成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正循环,才能源源不断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


五是坚持“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按照权责利相统一的原则,由取得资源开发使用的权利人或生态保护受益地区支付税费。同时,对于因为生态保护而投入的直接成本或丧失的机会成本,应给予补偿和奖励。


基本制度框架

一是深化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管理制度改革。深入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中的确权登记、健全产权体系等重大问题研究。以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为基础,明晰国家所有、集体所有等不同所有者之间的边界。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体系,推行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等分置运行机制,适度扩大自然资源资产产权权能。围绕不同类型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要素性质、流转范围和交易需要,搭建多层次的自然资源产权交易平台,不断完善交易制度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


二是建立服务于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为路径的产业政策体系。在绿色发展的引导上,培育资源节约集约和循环利用的产业发展新模式,运用资源出让、税费减免等措施,服务经济增长的新途径。在绿色采购上, 以公共支出和重大项目实施为抓手, 购买绿色商品,支持节能、环保、减排性产品。在标准制修订上,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标准研制的全过程。


三是建立以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为主要内容的绿色考核制度。分析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现有的理论成果, 研究不同流派之间的总体思路、编制原则、核算方法及表式结构。总结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的成功经验与存在的不足,结合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的核心要求,做好综合与分类、存量与流量、实物量与价值量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以此全面反映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环境代价和生态效益,从而为综合决策、绩效评估考核、离任审计等提供重要依据。


四是建立以生态修复与产业再造相融合的生态综合修复模式。识别区域生态修复与产业再造的盈利点和匹配度,对需修复的地区进行生态功能再造和提升,并通过生态修复与产业再造相融合的生态溢价式经济发展, 不仅能够激活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 形成生态溢价,还可以实现区域产业再造、经济发展,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积极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按照不同要素的投入分成, 实现多元化、市场化运营,不断提升生态质量,也促进经济效益增长、资本效益提升。


五是建立以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为基础的生态补偿模式。从补偿的主客体来看,不同类型的资源开发位于不同的生态系统,对周围环境影响具有面源、线状、点状的影响,需要明确不同自然资源的补偿主体与客体。从补偿标准来看,需要因时、因地、因势地制定补偿标准,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价值核算,为补偿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从补偿方式来看,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包括一对一补偿、市场补偿、生态标记、公共支付和生态移民等。


六是建立以授权经营和品牌分红等形式的特许经营制度。对于一些特殊区域,比如国家公园,可以通过将特许经营的收益权交给地方政府,实现品牌使用的利益分成,以增强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能力和管理水平,同时吸引当地社区进行共享共建、多方参与,可以更好地提升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


作者:刘伯恩(作者系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自然资源改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文献来源:刘伯恩.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内涵、分类与制度框架[J].环境保护,2020,48(13):49-52.


原标题: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内涵、分类与制度框架


近期要闻

【期刊撷英】决战决胜治污攻坚我们靠什么?——江苏工作实践与思考


【期刊撷英】聚焦“四江”流域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  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


【新刊来了】本期主题:采取积极行动,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禁塑”专栏】多地出台塑料污染治理政策措施,新“限塑令”新在哪


扫码关注“环境保护”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