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讲好生态环保故事(一)丨用“好故事”照亮中国生态环境之美
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宣传教育司司长刘友宾
主持“讲好中国生态环保故事论坛”
“让公众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经过实践检验、富有实践伟力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行动指南,也是中国生态环保故事的‘灵魂’和‘主线’。”生态环境部副部长翟青指出,要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等重要思想阐述好、宣传好。对此,《人民日报》社经济社会部生态采访室主编、高级记者刘毅深有体会:“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牢牢守住生态报道的‘定盘星’。”2016年年底—2017年年初,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出现了重污染天气。为及时回应社会各界关切,《人民日报》推出《雾霾七问》系列新闻报道。“这组深度报道之所以抓得准、敢发声、影响大,能够有效引导舆论,主要原因就是在于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的深入学习,通过不断加强思想理论武装,较好地把握了时度效。”刘毅说。
“在讨论‘如何讲好中国生态环保故事’之前,要思考‘什么才是好故事’。”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河认为,首先好的故事都有一个大大的“人”字,要让中国的生态环保故事带有人的温度、人的智慧、人的光芒;其次好的故事还应输出核心价值。中国生态故事的核心价值,应当非常明确,那就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围绕“和谐共生”这一核心价值,可以重点挖掘和讲述能够彰显“中国智慧”和书写“中国传奇”的共生故事。
新华社中央新闻采访中心农业组记者高敬在论坛上向大家讲述,洱海边上的一家民宿需要拆除一大半客栈。民宿老板特别实在地对她说,治理洱海这是必须的,就像“妈妈”生病了,必须要给她治病一样。“通过生动鲜活的采访,我们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认识更加深刻,稿件内容得到了更有力的支撑,报道也能更好地反映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故事。”高敬表示。
“讲好中国生态环保故事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张勇指出,从国内发展看,中国发展的“颜值”不断提升,生态底色越擦越亮,为讲好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故事提供了生动素材。从外部环境看,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进入全球大视野、世界大舞台,国际社会前所未有地聚焦中国。
在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COP15云南省筹备办新闻宣传部负责人彭斌看来,讲好中国生态环保故事,要着力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国际社会和各国民众共同关注的话题,符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主题和价值追求,把‘我们想讲的’和‘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引起共鸣。”彭斌表示,2021年,15头亚洲象北上南归,让七彩云南频频吸引全世界的目光。亚洲象北上南归报道话题累计点击量超过110亿次,报道的海内外媒体超过3000家,覆盖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国际传播能力的一个经典案例。《南方周末》报社绿色新闻部记者林方舟也认为,随着我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持续深入开展,蓝天碧水越来越常见了,关于雾霾、水污染等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也就随之减少了。生物多样性的生动话题却频频登上热搜。回想2021年最深刻的绿色新闻画面,不少人都会想起那张照片:“年幼的亚洲象依偎在妈妈的怀里,北上的大象家族一起躺平睡觉。国内外媒体对COP15大会系统性、专业性的报道,让公众知晓,生物多样性不仅包括物种多样性,还有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盐地碱蓬赤红如火,东方白鹳展翅翱翔。”山东省委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省新闻办主任袭艳春也是感同身受,在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逾600万只鸟儿经此迁徙越冬,由此“鸟类国际机场”的声名远播,以其为背景制作的新媒体产品《诗画山东》点播量达9亿人次。
讲好中国生态环保故事论坛现场
“新闻发布是生态环境宣传工作的‘重器’”
如何通过新闻发布讲好生态环保故事是嘉宾代表热议的话题之一。“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面对生态环境舆论的新形势、新变化,生态环境部高度重视新闻发布工作,要建立健全新闻发布体系,让新闻发布会成为政府与公众沟通的重要渠道。与此同时,地方也在不断加强新闻发布制度建设,各地新闻发布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新闻发布工作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讲好生态环保故事的最基本、最重要手段。”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一级巡视员管言明表示,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建立全厅新闻宣传策划会商机制,推行“处长讲业务”制度,每月围绕重点工作,安排1位处长参加新闻发布,回应社会关切。“2017年以来,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召开新闻发布会110余场;2020年、2021年分别达到21场和28场,发布数量和质量均居省直部门前列。”管言明说。
论坛上,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院长、原国防部发言人杨宇军则表示,新闻发布是传播环保故事的重要平台,为环保好声音提供了“扩音器”。2016年以来,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已经连续7年参与全国两会新闻发布相关工作。“从两会上观察到有两种颜色总是格外耀眼,一种是‘中国红’,另一种就是‘生态绿’。”生态环保理念借着新闻发布被广泛传播的同时,发布会上响亮的声音和生动的画面更加深入人心。
四川省生态环境厅的党组成员、副厅长高洁也分享了自己的体会,新闻发布作为生态环境宣传工作的“重器”,是讲好生态环保故事、增进政府与公众沟通的重要平台。四川省生态环境厅主动邀请省直有关部门和市、县党政领导参与新闻发布,构建起“生态环境故事大家讲”的工作格局。在2021年11月,四川省生态环境厅还特别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贺克斌参加新闻发布会,科学分析四川盆地大气污染成因,既让公众知晓空气质量改善的难度,也让社会了解大气污染攻坚的力度,成为当日省内传播热度最高的话题。
“发挥先进典型示范的正向激励作用”
“通过发挥先进示范与典型的正向激励作用,推动全社会形成人人愿为、人人可为、人人能为的生态环境保护氛围。”辽宁省委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农涛表示,位于辽西北的阜新市彰武县,曾经沙化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6%,沙子堵门推不开,沙丘撵着百姓跑,而如今这里森林覆盖率由2.9%增加到34.5%,沙地变成鱼米之乡、沙漠变成文旅宝地,创造了“点沙成金”的奇迹。
“辽河是辽宁的母亲河,曾经因为流域重化工业发达、重污染行业集中分布而被纳入国家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通过实施水污染治理,2021年辽河劣Ⅴ类水体全面消除,河流水质达到自有环境监测数据以来最好水平。昔日污染严重的辽河正在重现‘天蓝水清,锦麟遨游,飞鸟云集’的生机勃勃景象,辽宁人的母亲河再次露出了微笑、恢复了生机。” 辽宁广播电视台副台长吴滨表示,在保卫辽河战役中,通过进行广泛的社会动员,打破发展与保护相互对立的思维局限,把生态环保作为发展的机遇而不是“包袱”,推动从意识向意愿转变,从观望向行动转变,让“辽河不清、辽宁难兴”“保卫辽宁母亲河”深入人心。全省人民同心同德、同向同行,人人都成了辽河保护的关注者。
“媒体记者是绿色故事的记录者、讲述者、传播者”
媒体记者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见证者,是绿色故事的讲述者,是绿色发展的推动者,是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高敬表示,看到河北、北京从“雾霾压城”到蓝天常在的巨大变化,见证、记录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最好的绿色发展故事。新华社积极参与生态环保督察报道工作,播发了《洞庭湖非法矮围》《祁连山生态破坏》等重磅的舆论监督报道,成为解决绿色发展问题的重要动力。刘毅也表示,环境记者赶上了一个好的时代,如果说以往是冷板凳,现在这条冷板凳则是越坐越热。生态环境成为上上下下都非常关注的热门报道领域。
“怎么向今天的青年人讲好中国生态环保故事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中国青年报》记者张艺表示,为了让更多公众能够看到、看懂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中重点的数据、内容以及有价值的细节,《中国青年报》于2021年六五环境日制作发布的“解读环境质量公报”海报长图,深受读者好评。“看起来很轻量的呈现背后,其实需要扎实的数据资料和完整的叙事逻辑作为支撑。”张艺如是说。
论坛外,在这片古老的神州大地上,还有许多好的生态环保故事正在发生。2023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举办地山东“建设黄河下游绿色生态廊道和千里海岸观光廊道”,如此优美的景象,跃然于山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上。一河一海,一黄一蓝,共同描绘了一幅“水清滩净、岸绿湾美、鱼鸥翔集、人人向往”的美好生态图景。故事中既有波澜壮阔的中国实践,又有久久为功的不懈坚持,还有钢铁般的决心和意志,更有润物细无声的耐心和细致,把他们编织在一起,将构成一幅生态文明建设的美丽中国画卷!
▼ 一键订阅《环境保护》杂志
近期要闻
中华环境奖组织委员会关于第十一届中华环境奖获奖单位(个人)的公告
▼ 点击留言、收藏、分享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