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非凡十年 • 环境规划院的“守正”与“创新”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不懈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升华和实践结晶,是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近期,中央宣传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出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系统阐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深入学习《纲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是每个单位、每位环保工作者的基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环境规划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时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牢记“国之大者”,提高政治素养。在生态环境部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始终以“提供优质的生态环境决策支撑”为宗旨,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推进党建业务深度融合,围绕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重点领域,强化“规划-政策-工程-风险”决策支撑研究实践,齐心协力,守正创新,争当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者和实践者。
全力支撑污染防治攻坚顶层设计
良好生态环境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增进民生福祉的优先领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坚决向污染宣战。环境规划院自觉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积极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方案、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研究编制,支撑污染防治攻坚战顶层设计与全过程实施。
1.支撑污染防治攻坚方案设计与实施
十年来,先后参与《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等重要文件起草工作,支撑做好《“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等文件的起草与出台工作,全面开展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和改革措施专题研究。探索了规划实施配套政策和跟踪保障机制,支持《省(自治区、直辖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措施》等配套政策文件出台,形成以形势分析、工作调度、考核评估为核心的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技术方法体系,创新生态环境业务指标分解和综合调度管理方式,推动建立国家、省、市三级污染防治攻坚调度—考核—评估长效管理机制,为污染防治攻坚战顶层设计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2.研究编制实施国家五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十年来,先后全面承担了“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国家五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研究编制和实施。通过不断探索创新,在形势分析预测、目标指标制定、排放总量控制、任务方案比选、重点项目筛选、规划实施评估等方面形成了一套系统、科学、有效的规划技术方法体系。系统构建了基于我国国情的生态环境规划理论体系,研究提出规划对象结构解析与系统化整合技术、指标体系构建技术、评估考核技术、综合分析技术等,建立了国家五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研究—编制—实施—评估—考核”的全链条、全过程管理体系。通过编制实施国家五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逐步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全要素、全领域的覆盖部署,有力引领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全面提升和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3.深入支撑蓝天保卫战
全面支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顶层谋划、任务设计、工作实施、效果评估,全程参与编制工作,研究确定基本思路,强化顶层设计,开展空气质量目标论证和测算,起草修改计划文件。牵头编制完成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方案,完成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等工作方案。建立区域—城市空气质量模拟与精细化调控技术体系,研究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方法。对国家、省、城市打赢蓝天保卫战提供全方位支撑。
4.系统支撑碧水保卫战
全面支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深入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方案》《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等编制实施及顶层设计谋划工作。支撑《长江流域总磷污染控制方案编制指南》《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指标体系(试行)》等技术规范出台。长期做好水生态环境监管技术支持,深入开展全国水生态环境形势分析,有力支撑分析预警、调度通报、独立调查、跟踪督办有机结合的工作机制实施。支撑推进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试点。着力推动水生态环境保护由污染治理为主向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流域要素系统治理、统筹推进转变,推进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建设。
5.有力支撑净土保卫战
全面支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顶层设计谋划工作。围绕基础调查、法规标准、试点示范、评估考核等领域,支撑土壤污染状况详查、重金属污染防控、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制修订、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土壤污染防治成效评估等重点任务。聚焦土壤污染风险识别等薄弱环节,承担污染场地大数据识别与风险管控等研究工作,为国家土壤环境保护决策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二、
深入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决落实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要求,一方面努力探索山水工程设计与实施新模式,另一方面开展生态系统价值核算,促进绿水青山更好转化为金山银山。
6.支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不断从工程实践中探寻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的治理之道,以国家首批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河北京津冀水源涵养区为案例区,围绕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等工程实施的关键技术难点,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的基础理论、内涵特征、技术模式、实践路径、管理制度研究,为工程试点成效评估、经验总结和标杆确立作出贡献。持续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地区减贫协同推进路径研究,提出“关键技术—协同模式—实践案例—绩效评价”一体化决策框架,有力支撑云南纳板河流域、河北围场、河北隆化等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减贫协同推进。
7.持续引领生态环境价值核算
转变过去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的核算方式,逐步探索建立了经环境调整的生产总值(EDP)、生态产品总值(GEP)和经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EP)核算标准化技术方法体系,开发“方法—数据—模型—系统—政策—成果”一体化的核算平台,研究搭建陆地生态系统GEP核算体系框架。连续10年发布我国生态环境经济核算报告,首次完成涉及全球179个主要国家GEP核算,指导20多个省和城市开展绿色GDP、GEP和GEEP核算,为国家和地方开展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绿色发展绩效评价等政策制定提供技术支撑。
8.创新提出生态产品第四产业理论与方法
创新开展生态产品第四产业研究,积极探索自然财富、生态财富转化为社会财富和经济财富的新模式。在2020年8月15日召开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15周年理论研讨会上,王金南院士首次系统完整地提出了生态产品第四产业概念,全面阐释生态产品第四产业内涵外延、范围框架、基本理论、产业模式及未来发展等。在江苏、浙江等地开展生态产品第四产业发展战略、路径及全场景应用,形成转化模式、路径探索、交易机制等实践经验。专著《生态产品第四产业:理论与实践》正式出版,为促进绿水青山更好转化为金山银山贡献了环境规划院方案。
9.积极探索生态补偿政策机制
始终活跃在中国特色生态保护补偿政策体系研究的前列,按照“基础理论研究—技术方法提炼—政策机制设计—试点案例应用”的技术路线,开发生态保护标准核算工具包,打通了从为什么补、谁补谁、怎么补、补多少到补偿绩效评价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全链条。全面支撑《生态保护补偿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关于建立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的指导意见》等法规、政策的起草工作。支持协调18个省份签订13个跨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跟踪评估31个省省内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实践。为建立完善国家生态保护补偿政策框架、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构建生态保护补偿标准核算技术体系等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
三、
有力支撑绿色低碳发展决策
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了显著成效。环境规划院按照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思路,积极探索“双碳”路径,支撑重大战略区域绿色低碳发展。
10.积极开展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研究
主动整合碳排放基础数据优势,重点发力碳情预警与达峰路径模型模拟,集中优势资源创新开发“高分辨率清单—路径优选—政策设计”碳达峰碳中和研究工具和技术产品,积极推动地方、行业、企业开展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以长时间序列、全口径、全覆盖的中国城市温室气体数据集为依托,构建中国高空间分辨率排放网格数据库。利用全国污染源普查、环境统计、在线监测、高时效遥感、社会经济大数据和交通路网大数据等,开发高时效、精准化的中国碳情速报技术体系,对重点行业碳排放情况实现分省份、分城市、逐季度的评估。构建中国2020—2060年二氧化碳排放路径模型,成功实现中长期能源、关键产业预测、碳调节经济、减排技术评估、新能源潜力评估以及森林碳汇等一体化综合预测管理。建立“省—市—县—企业”分级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技术方法体系,为宁夏、福建、山西等地,以及招商局集团等大型头部企业双碳行动提供有力支持。
11. 深入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研究与实践
全面支撑《关于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等减污降碳领域重要文件。开展浙江省建设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创新示范区研究,系统整合量化减污降碳协同效果、协同措施与协同管理等方面的成效与进展,首次发布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指数评价方法。编制《浙江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创新区建设方案》,支持成都等城市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研究,为推进减污降碳地方实践提供技术支撑。
12.支持重大战略区域绿色发展
长期深入支撑推动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绿色发展。强化顶层配套支撑与研究,牵头编制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黄河流域、成渝地区、雄安新区等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发挥相关研究成果在推进政策机制改革创新中的作用,协助推动长江、黄河保护立法。支持河北、广东、浙江、湖北、河南、山东等省开展落实国家重大战略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政策制度等研究。坚持用“系统性”思维破解区域生态环境难题,用“一盘棋”思维推动生态环境联防联治,用“改革性”思维探索创新环境政策机制,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形成生动鲜活的实践经验与案例。
四、
全面支撑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建设
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是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支撑。环境规划院积极开展环境经济政策和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研究,支撑提升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13.深入开展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研究与实践
作为最早开展环境治理体系研究专业机构之一,积极参与国家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实践探索。开展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建设顶层设计研究,支持起草《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近期工作要点》。构建“体系+能力+效果”现代环境治理水平测度评估技术方法体系,支持河北、甘肃等省市开展试点示范。开展环境保护税、绿色金融、排污交易等现代环境治理市场手段基础理论、手段创新、管理支持、跟踪评估等研究。积极推进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打通环境信息壁垒,切实推进群众关注度高、使用需求大的环境信息“看得到”“看得全”“看得懂”和“看得真”。
14.系统支撑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
持续为制度设计、标准研究、案例实践和能力建设提供有力支持,全面支撑了国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支持起草编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管理规定》,协助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全国试行。研究能够满足后果严惩管理要求的国家生态环境风险损害评估技术标准体系,编制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评审细则、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重要案件线索和典型案例。相关技术标准体系在天津“8·12”特别重大火灾燃爆事故、腾格里沙漠排污事件等国家重大事件生态环境影响和损失评估中发挥了关键支撑作用,为公益诉讼案等提供了量化依据。
15.持续开展环境保护综合名录编制研究
按照“理论构架—方法开发—政策设计—市场引导—信息支撑—成效跟踪”的技术路线对“双高”名录制定与应用开展全链条、系统性研究。提出产品生态占用理论,开发包括产品环境效率指数法等5种方法在内的适用多行业、多应用场景的“双高”产品筛选判定方法,建立“双高”产品低成本绿色转型综合性政策工具,其研究成果成为国家产业、贸易、税收、信贷、监管等政策制定或者调整的环保依据,有关部门基于名录成果发布政策30余项。江苏、四川、湖北、陕西等20余个省份将其作为差别化环评审批的参考依据和项目环保准入条件。名录在绿色采购、自愿协议、绿色投资等方面得到应用,形成了“双高”产品的市场自律体系,全面促进生产和消费行为绿色化,环境和社会效益显著。
16.创新提出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
深入研究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协同理论,开展EOD模式路径和实践研究,支撑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国家开发银行推进国家EOD模式试点示范。基于生态环保规划—重大项目策划—实施方案设计—关联产业培育—关键政策研究框架,重点开展EOD理论与政策、重大项目顶层设计、项目运作与投融资实务、关联产业培育与导入等方面的研究,总结了EOD模式实施要义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等,着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生态种养”“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土地利用”“矿山修复治理+存量资源经营”“荒山荒地综合整治+清洁能源”等典型示范,为生态环境治理与区域产业融合发展探索新路径新机制,并持续为EOD政策制定、项目筹划、投资决策、实施管理、效益评估提供技术支撑。
五、
贡献美丽中国建设和生态文明示范鲜活案例
建设美丽中国是党的十九大确立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环境规划院充分利用环境规划与政策领域顶级智库优势,举办美丽中国百人论坛,积极开展美丽中国理论和地方实践创新。
17.创立美丽中国百人论坛
联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等单位于2020年共同发起成立“美丽中国百人论坛”(Beautiful China Forum 100,BCF100),聚集国内外知名院士、专家学者,有关部门领导以及企业、各类组织和机构代表等论坛成员,群策群力、积极探索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实现方法与路径。聚焦美丽中国建设核心议题,紧跟时事热点,广泛开展跨部门、跨行业、跨学科的最佳实践、成效经验的分享交流。迄今为止,已连续举办三届美丽中国百人论坛,形成美丽中国建设实践进展(2021、2022)、2035美丽中国目标与低碳发展情景、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绿色低碳技术与实践案例等成果并对外发布,吸引来自有关部门、地方政府、民主党派、科研院所、社会组织、企业和媒体等各行各业人士广泛参与和热烈讨论,持续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助力全球绿色可持续发展贡献集体智慧。
18.开展美丽中国理论和实践研究
持续支撑引领美丽中国建设理论和实践研究,围绕美丽中国建设的内涵定位、目标指标、实施路径和“路线图”、重大政策等关键问题开展战略路径研究,积极开展美丽中国长期规划研究,支持起草《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指导意见》。2013年编制杭州第一个美丽城市规划,2017年编制衢州第一个“两山”建设规划,2020年完成浙江第一个美丽省域规划,支持深圳率先打造美丽中国典范建设,持续推进福建、海南、四川、山东、广东等地美丽建设,全面支撑建设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丽中国。
19.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鲜活案例
持续开展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地方实践研究与规划技术支撑。围绕生态文明目标指标体系、建设任务体系、过程管控机制等关键技术,形成了“专题研究—规划编制—创建支持—成效评估—跟踪指导”的全链条支撑体系,承担覆盖全国21个省份的国家生态省、市、县及环保模范城市创建规划技术支撑,完成全国首个浙江生态省建设评估,提供了一批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鲜活实证。
20.开展国际合作支持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深入开展“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环境战略规划制定和实施情况比较分析研究,提出“一带一路”国家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与政策合作框架。组织召开绿色“一带一路”专题论坛,支持编制《“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规划》。与世界资源研究所、加拿大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法国可持续发展与国际关系研究所、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等国际科研机构、大学建立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先后承担来自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和研究机构110余个国际合作项目,与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挪威、瑞典、荷兰等近50个国家开展交流,为提出全球环境治理的“中国方案”作出重要贡献。
面对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新任务新要求,环境规划院将继续秉承“求实、创新、引领、和谐”的发展理念,坚持党的领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决策支撑能力和水平,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建设美丽中国生动实践,继续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近期要闻
长江流域治理联合研究专题七 | 刘景洋等:长江流域总磷污染治理相关政策、问题与对策
▼ 点击留言、收藏、分享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