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汇聚美丽中国建设的澎湃力量(人民日报海外版)
【关键词】理念的力量【近镜头】 临近中午,余村春林山庄老板潘春林正忙着招待游客。他从曾经矿山上的拖拉机手,到开起村里第一家农家乐、接待研学旅游,致富路越走越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耳熟能详的理念,18年前在浙江安吉余村首次提出。
日前,生态环境部面向社会各界征集“新时代中国生态环境保护故事”,诸多作者讲述了他们投身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美丽中国的经历。
余村党支部副书记俞小平作为入选故事作者代表,在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上与大家分享了余村故事——如今的余村,变“靠山吃山”为“养山富山”,绿水青山真正成了老百姓的“幸福靠山”,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康庄大道。
“我是土生土长的余村人,早年间在水泥厂工作时,家就住在矿山脚下,身上都是水泥灰。”见到记者,俞小平打开了话匣子。
转变发生在2003年。这一年,浙江在全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推动了事关千万农民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大行动。借着“千万工程”的东风,余村停掉了矿山,关掉了水泥厂。
“刚关停矿山和水泥厂的时候,村民都不理解,好好的收入不要了,靠什么吃饭?”俞小平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给余村指明了方向。
“路选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俞小平说,余村人不断开拓创新,先是盘活老旧资产,修复村庄环境;后来,乡村旅游有了起色,老百姓看到“风景”也能变成“钱景”,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其中,余村将整个村子装扮成了一个景区,不断培育绿色产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余村开花结果。
乘胜向前,余村发展的目光并没有局限在一村之内。
“今年开始,我们积极推动以余村为核心的余村大景区建设,让安吉西南片区3个乡镇17个村组团发展。”俞小平介绍,余村通过全球合伙人招募,已吸引数十个项目落户。通过优质人才输入和优质项目带动,村庄产业迎来升级换代,也带动了周边村整合提升、共同富裕。“整合各村资源,为丰富旅游形态、留住更多游客提供了可能。”
余村的绿色转型之路,让当地老百姓真切地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最大的发展优势,越来越多人享受到环境改善带来的红利。
采访临结束,俞小平打开了手机中的一段视频。不久前,俞小平的女儿参加了湖州市第一届生态环境小小宣传员演讲比赛。她在台上落落大方,讲述流利而又深情,让人不禁感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悄无声息中在两代人之间开始了传承。
【关键词】科技的力量【近镜头】一辆满载鲜奶的运输车缓缓靠近工厂大门,系统识别车牌号后自动放行。司机在这座工厂只需打开APP,按照系统指令就可以完成从采样检测、牛奶装卸等一系列动作,智能又高效。
宁夏银川,灵武临港产业园区,距黄河直线距离不到5公里。
前不久,蒙牛宁夏工厂在这里投产。在这座绿色工厂里,有许多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智能化“秘密武器”。
记者走进其中,“智慧驾驶舱”抓人眼球,这里是整座工厂的“大脑”,拥有智慧的“自动驾驶”系统。
“自动驾驶”系统将订单自动拆分到对应生产线,自动导航选择最优设备节点、最优物料流转路径。
工人在这个过程中仅需实时响应系统调度,实现了生产制造过程的高度智能化和高效化。
透过玻璃,记者看到,一个个机器人正在往返穿梭,按照指令运送货物。
这座工厂将数字化平台、大数据分析、AI场景应用于各类实体业务中,通过数字化技术驱动管理模式和运营模式的革新,实现业务数字化,数字业务化。
在这里,智慧能源系统会自动评判生产和能源之间的匹配,根据生产状况优化使用设备效率,降低了能源消耗,以智慧实现了整座工厂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基于AI算法,工厂不仅实现了闭环分析并滚动优化排产,还能根据设备状态和数据分析进行预测性维护和保养,保持设备系统稳定运行。
“这座智慧工厂,带来的改变是方方面面的。”工厂负责人表示,与传统工厂相比,这座工厂的空间利用率提升了37%,包装效率提升了67%,能源消耗整体降低了43%。更高的生产效率,更低的能源消耗,让这座工厂“绿意”十足。
灵武市副市长马鹏斐表示,近年来,灵武聚焦奶产业发展集群化、科技化,围绕奶产业链进行延链、补链和强链,引领更多的企业向数字化发展,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从“黄金奶源带”到绿色智慧工厂,宁夏工厂的投产将推动银川奶产品全产业链走向新的发展方向,也将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关键词】坚持的力量
【近镜头】6月的黄河几字弯南岸,在库布其沙漠亿利生态治理区,植树现场忙碌而有序,看不见传统的草方格纵横,但见各种新式治沙“武器”悉数登场。
水汽法种植,两人一组,一人手持水枪在沙地上冲出种植微孔,另一人迅速跟上点插树苗,10秒种上一棵树,比传统草方格治沙省水50%以上,成活率提升至85%。
无人机飞播种子,远处机器人植树,智能技术精准解决了沙漠深处人难进、树难种的世界难题。
治沙专家正在指导生态种植工人进行沙旱生灌木种源培育和保护的工作,对乔灌草种植比例进行科学配比,为防沙治沙提供种子保障,提升治理区生态系统稳定性。
这些治沙技术是库布其治沙人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探索的结果,不断升级的技术手段,成为治理库布其沙漠的利器。
黄河几字弯南岸的库布其沙漠,30多年前曾经是“首都上空一盆沙”,是人们想要逃离的地方,如今成为全球荒漠化防治的典范。
回顾35年的治沙历程,出生在库布其沙漠边缘的亿利集团董事长王文彪感慨地说:“小时候记忆最深刻的就是沙尘暴,风沙刮起来,回家的路都找不到。”
党的十八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推进,为库布其沙漠治理拓宽了道路,注入了动力,打开了空间。
“这10年,亿利库布其治沙科技实现了重大突破。”王文彪说,亿利集团创新实践了“灌木为主体、乔草为补充”的生态治沙模式,研发了水汽法植树、数字化智能化植树等技术。与此同时,库布其治沙的理念也在不断深化,产业治沙不断升级,光伏治沙、氢能治沙等模式,在综合治理同时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多赢。
技术升级,理念迭代,库布其治沙人一点一滴的努力,将植被覆盖率从30年前不足3%增长到了53%,曾经干涸的湖泊重新涌出了清泉,天鹅等诸多动物重现库布其。
来自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的贺改兰,刚被评为2023年百名最美生态环境志愿者,说到治沙,她言语间满是自豪:“我们的家乡现在沙美、路美、人美,将来会更好。”
随着库布其治沙模式的推广,超过10万人在亿利科技治沙产业带动下脱贫致富,库布其沙漠变成了生态富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库布其治沙实践被巴黎气候大会树立为治沙样本,库布其治沙人获得了联合国地球卫士终身成就奖、全球治沙领导者奖等荣誉。
自“十四五”规划开局以来,亿利集团在沿黄河的库布其沙漠、乌兰布和沙漠、腾格里沙漠启动实施“五年一亿棵”碳汇林种植工程,迄今已如期完成两期4000万株种植任务,第三期2000万株种植任务已全面实施。
近年来,中国防沙治沙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森林覆盖率达到了24%。然而,沙漠化仍然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需要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持续加强防沙治沙国际合作。
首届中阿峰会期间,沙特阿拉伯国家植被发展与荒漠化防治中心与亿利集团签署了合作协议,引进亿利技术。王文彪表示:“我们将继续做好库布其模式和治沙技术推广工作,为全球荒漠化防治贡献力量。”
【关键词】创新的力量【近镜头】北京怀柔,雁栖湖畔,六五环境日当天,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为怀柔科学城“生态环保产业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授牌。
北京市怀柔区,青山绿水绕半城,2020年被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多年来,怀柔以“首都后花园”的优美环境为依托,吸引怀柔科学城、国际会都、中国影都落户前庭,打造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培育和发展生态环保产业,不断推动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形成了“全域发展”与“金山银山”互促共进的“两山”转化模式。
生态环保产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力量,一头连着生态环境保护,一头连着经济高质量发展。
“创新是生态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灵魂。”中国环保产业协会会长郭承站表示,要坚持创新引领、科技赋能,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2022年,中国生态环保产业克服困难,实现了1.9%的增速,全年营收达到2.22万亿元。“广大生态环保企业加强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共识进一步明确,主动性进一步增强。”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副司长逯元堂表示。
近年来,生态环境部持续推进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和生态环保产业发展,围绕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任务,在污染防治、监测预警等关键技术领域实现突破。同时,创建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应用。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乙铭介绍,近年来,北京市生态环保产业呈现出提质加速、创新集聚的发展态势,涉及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土壤修复等方方面面。目前,北京生态环保产业总资产超过3000亿元,拥有11家上市企业和4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
六五环境日当天,中国科协发布2022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充分展示了生态环境领域的科研成果,美丽中国建设有了更多创新力量的加持。
【关键词】志愿的力量【近镜头】接受采访时,杨晓东也不忘拿出手机,看看救助中心的监控画面。出门在外,杨晓东最惦记的,是被他救助的野生动物们。
救助野生动物这么多年,杨晓东最怕离开家。
不是因为想家,而是,一旦接到热心人打来的求助电话,杨晓东会因不能及时到现场施救而心急如焚。
这几天,杨晓东来到山东济南参加2023年六五环境日的国家主场活动。
50多岁的杨晓东,是山西省和顺县人民医院副院长,也是2023年百名最美生态环境志愿者之一。“能入选最美志愿者,我很高兴,能来到现场参加环境日的活动,我觉得很荣幸。我来这里不是为了领奖,是希望有机会和同行多学习。”
杨晓东的本行是医生,“治病救人是我的天职”,但他从小就对动物有种特别的感情。救助野生动物,是杨晓东业余时间最爱做的事情。一开始,许多朋友调侃他“不务正业”,不好好当医生,给动物治病。
如今,杨晓东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救的动物越多,知道我的人也越多,以前主要是自己外出时候发现受伤的野生动物,现在越来越多的是人们打电话告诉我哪儿有受伤的动物。”杨晓东说。
杨晓东打开自己的手机相册,满满的都是他与被救助动物相处的记录。他的短视频账号里,也都是动物们的影子,许多人在视频下面留言支持他。说到野生动物因为受到伤害而离世,杨晓东的眼角有些湿润,当翻看到被救助而成功放飞的大鵟,杨晓东又开心地像个孩子。
“看到动物们离开这个世界,我会很沮丧,很难过。”杨晓东是一个性情中人,“看到它们重归大自然,那种幸福又是无法形容的。”
从1999年开始救助动物到现在,20多年,杨晓东一如既往地坚持着,救助工具也越来越齐全。在杨晓东的心里,没有一种生命是可以随意放弃的。“即便是退休之后,我肯定还会继续救助野生动物。”杨晓东语气坚定。
和杨晓东一样放不下动物的,还有绥化学院的管绍贤。
管绍贤也是2023年百名最美生态环境志愿者之一,很早就开始志愿从事野生动物保护工作。
从最初的线下巡护、配合执法部门打击盗猎等行为,到如今更多转战线上,“战场”变了,初心不改。“随着短视频的兴起,有人将售卖野生动物搬到了网上”,管绍贤敏锐地发现了这一变化,开始在业余时间跟踪网络上的情况。
为了更好地追踪售卖者,收集违法证据,管绍贤整理了厚厚的有关常见物种的资料,并结合自己的经验总结了贩卖野生动物的规律,通过分析,可以更好地定位违法者,更好地保护野生动物。
许许多多个杨晓东和管绍贤,集每个人的力量于一起,点滴微光汇聚成璀璨星空,照亮了美丽中国的天空。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原标题:《美丽中国建设 汇聚澎湃力量》
记者:刘发为
环境保护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
近期要闻
好书记录新时代,故事讲述新征程——中国环境出版集团六五环境日系列活动侧记
一百个故事,一百份热爱——“新时代中国生态环境保护故事”在六五国家主场揭晓
▼ 点击留言、收藏、分享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