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同济青年说 | 刘昆:踏路万里,归来青年

不畏远行的 同济大学生 2021-06-02


刘昆,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大二学生。2016年9月携笔从戎、参军入伍,后加入中国第十六批赴黎巴嫩维和部队。现已退役,回归校园。



“我们为什么踏上当兵的路途”




  刘昆最开始有当兵的想法是因为一部影视剧——《士兵突击》,后面到了高三准备考军校,却因年龄问题没有能够实现愿望,但心里一直埋着这颗想当兵的种子。


  大一校园征兵的时候刘昆没有犹豫地报了名,但受到了家里的反对。“老一辈眼里的军人形象和我们这一代人眼里的军人形象是不一样的,他们和中国一起成长,军人这个词对他们而言承载着厚实的生命的重量。他们担心我不理智。但我还是觉得想做就要做,如果放弃了以后会后悔的。家里人看到我一直倔强地坚持,也就随我去了。”


  刘昆入伍 ,为的最重要的不过是“愿望”两字。刘昆身边有因为各种原因加入军营的朋友。有的人一样是为了愿望,有的人是因为政策,有的人是因为一腔热血……每个人怀抱着不一样的初心,来到了兵营。


相较于把入伍当作一种“伟大”,刘昆更希望大众把入伍当作一种“常态”。


  “我们不是什么特别的伟人,我们是普通人。当入伍真真切切地落到每一个人的头上的时候,它就成了一种有哭有笑的生活。没有什么生活是一种伟业,生活有压力,生活有时枯燥,甚至难熬。我们可以拥有不同的理由当兵,也应该正视每一个人参军的原因。”



“行路难”




  入伍当兵,譬如行路。


  初来乍到,面对各种训练刘昆只是个新兵蛋子,做不好了又面临各种严酷加练。想念家庭,身体的崩溃,一层层累积的委屈以及产生的自我怀疑。所有情绪的化解只能通过月光下一本翻翻写写的日记和每周一次10分钟的电话。


  “当兵并没有荧幕上看起来的那么英姿飒爽,大部分的时候都是在草里爬泥里滚,大强度的训练一开始很痛苦,后面习惯了,但还是很难熬。说快乐那都是假的。”刘昆没有美化当时所吃的苦,吃的苦没有必要包装成糖。


训练挑战了自身的体能极限,实力不足伤害到了自己的自尊,这些都是事实,也都是历练。


部队文化还讲究一人犯错,全队受罚。“刚开始很不开心,也会埋怨,后面发现埋怨不满并没有什么用,倒不如一起帮着最后一个队友达到标准。”刘昆笑着说。到后面再受罚时,刘昆已经能够自我调侃“连长夸我这次罚蹲蹲得很好”。


行路本难,承认它难,但因而更加努力前行。


  “军队是一个靠实力说话的地方,大学生到了那里并没有什么光环。我们可能普遍一路上顺风顺水,被仰视惯了,需要有一段时间把自己放得低一点,摆正心态,从零开始,继而锻炼自己的耐力和实力,用实力证明自己,赢得别人的尊重。把自己推入谷底未尝不好。”刘昆如是说。


  后来到了维和集训的时候,经受了魔鬼训练和重重淘汰,刘昆最终入选了中国赴黎巴嫩维和部队,成为了年纪最小的维和战士。


 

“六千五百公里”




  离开中国,飞行大概六千五百公里左右,部队到达了黎巴嫩。


  接下来的任务充实而紧凑,也使刘昆越发感受到一种作为国际军人的感觉。“参与日常维和工作,值班、排雷,和当地的民众相处,那个时候渐渐认识到了自己是一个国际军人,我们和各个国家的军队汇集在一起为了当地的和平而努力,觉得自己有责任去保护他们。”


在维和部队中工作的每一个人,都像种子像星光,能够产生影响,而一点点绿意一点点星光汇集起来,也能够改变世界。


  虽说近年来的黎巴嫩看起来较为平静,但在维和的一年里,还是少不了几次惊心动魄的时刻。深夜里站岗时偶尔四起的疑似枪声,或是有惊无险的“深夜可疑爆炸物”,“雷场漫步”,“边境风云”。看似平静的维和生活偶尔也会伴随一些时不时令人神经紧绷的小插曲。


“那些时候大多都很紧张脑子一片空白,但我很高兴我能够勇于去承担这样的责任。”



“青年的勇气”





从中国到黎巴嫩,从黎巴嫩到中国,两个跨越六千多公里的地方,是刘昆青春稚嫩到成熟的两年。


  入伍的时候还是一个没有去过太多地方的毛头小子,退伍之后却发现自己已经不知不觉长成了一个青年。两年时光倏忽而过,游子行路归来,兵营这一段旅程赋予了刘昆“真正的勇气”。


  虽然回来之后,刘昆常被调侃似乎入伍两年也没能让他“坐如钟,站如松”,但是对此,他一笑而过。就如设计师设计椅子的目的在于让人坐得舒服,而不是给人的坐姿设立一个模板,当兵也不是让人凡事皆按军礼,而是这段经历能帮助你成为一个有担当和责任感的中国人。


  “当兵教给你的不是那些规矩的行为,真正留给你的是吃过的苦、经历过的事情在你内心的印记。”入伍两年,走过无数的路,见过无数的人,他们都和那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一起被刘昆作为记忆留在了心里。


兵营告诉他的、维和教会他的,是当社会真正需要你的时候,当在一群人中需要“一个人”挺身而出的时候,有做那“一个人”的勇气,去发声、去承担。


  百年前,青年前辈们的呐喊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百年后,青年的我们回首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应当以我们青年人真正的勇气,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

 


尾声



采访刘昆的两个小时里,他讲了很多自己的经历,言语里时时刻刻都透露着他严谨而谦虚的态度。而如今入伍归来,刘昆重新返回校园。在他眼里,大学不是学习的终点,而是开始寻求自身价值的起点,我们应当开拓眼界,不断丰富自己的经历,去看、去思考,勇敢去做,勇敢承担。




愿这个踏路万里的青年继续前行,行至更远更广阔的未来。

 


往期回顾:

同济青年说 | 王聪颖:天空很遥远,但要做追逐繁星的孩子

同济青年说 | 李昂:大学生活,不只是立方体的一面

同济青年说 | 刘亮:每一份选择都有被选择的意义,但别忘了初心

同济青年说 | 张艺帅:纷繁世界中专注自我,多角度体验人生道路

同济青年说 | 林逸群:生活在探索与找到之间前行


文字 | wdn & Fan

编辑 | Aany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