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漫步·人文上海⑤丨探秘旧时光,揭开“神话”面纱
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念过往,不惧将来。如此,安好。
——丰子恺
“ 长乐邨
1929年至今
陕西南路
同济大学的前身
同济德文医学堂
即建于此处
最初路名也以
创办人德国医生宝隆
命名为宝隆路
历经两次改名后
1946年 改名为陕西南路
这条路的两侧分布了
众多的社会名人旧居与历史建筑
梧桐树叶交叠的缝隙间
洒下的和煦阳光
点亮了上海特有的文化气息
其中就有
丰子恺一生
重要的居住地之一
他在上海的住所
“日月楼”
丰子恺在那里
住了21年
直到去世
“日月楼”所在的住宅区
就是本次城市漫步的目的地
长乐邨
银杏落叶时——碧云天,黄叶地
洋房门前的小径上停泊的自行车
车筐内时而放着食材
时而摆着新闻报纸
洋溢着生活气息
“长乐邨”内大多为法式建筑
但也有一部分上面是西班牙式平屋顶
下面是英法混合式的折衷主义风格建筑
“日月楼”就是后一种建筑的代表
屋前有开放式庭院
每排房屋间距也很大
童年的荡秋千
随记忆一直晃到现在
“ 日月楼中日月长
“日月楼”是3层建筑,丰子恺在《我与弘一法师》一文中,也写下过自己人生的“三层楼”之辨析。
丰子恺说,人生好比爬楼,第一层是物质生活,第二层是精神生活,第三层才是灵魂生活。一般的懒得爬楼的人,就住在一层楼,享受锦衣玉食,尊荣富贵,孝子慈孙,也就满足了;脚力好的,会爬到二层楼去玩玩,琴棋书画,赏心悦目;再不满足,就要登上三层楼探求人生之究竟了。丰子恺认为他的老师、弘一法师便是这样一层一层爬上三层楼的,而他本人“脚力”小,只能停留在二层楼上面,斤斤于一字一笔的小技,向三层楼望望。
现在的长乐邨
住在这的大多是阿姨爷叔辈的“老上海”
他们用着地道的沪语
邻里间谈论着年轻一辈的情况
分享着生活的琐碎
你能在拐角偶遇一个
眺望着外面世界的“维尼”
洋房“小精灵”
✦与老一辈作伴
✦✦
丰子恺先生被称为
“民国第一猫奴”
长乐邨至今仍居住着许多小猫
自由地穿梭在小径间 墙沿上
为“老洋房”增添了“新生气”
无论是流浪或是家养
都受到了居民们很好的照顾
可以“肆无忌惮”地享受午后的惬意
虽然地理位置在热闹的市中心
但是一踏入长乐邨
时间的流逝就变缓了
耳边的喧嚣也清净了不少
仿佛跌入了老上海的神秘幻境
由于小区仍然处于居住使用中,并不是景点
尽量不要团体前往,不要打扰到居民生活哦
积极响应防疫 不便离校的时候
跟随我们的推送
深度了解这座城市吧
📷 📷 📷
图文丨森碟张
编辑丨森碟张
责编丨凌昱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