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City Walk|同济520·寻踪觅“济”话未来

周末愉快!

很高兴又到了我们City Walk的时间~


与中华民族命运休戚与共,

与祖国科教事业心手相牵,

与上海城市发展相濡以沫,

同济大学即将迎来117周年校庆纪念日


作为校庆特别篇

我们今天的城市行走

就将以同济的上海地缘为线索

在寻踪觅“济”中共话未来


正式开始前,

请大家先看一幅校史馆内的地图:

同济大学复原后校址分布图(1949)

(资料来源:同济大学校史馆)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同济大学于1946年开始分水陆两路复员,物资开始起运,陆续返回上海。因原位于吴淞的校舍已毁无法使用,学校各学院及附属学校分散于学校各处,也即图上的点位①-⑩。其中的前5个点位,笔者在早先的篇目中已有所提及,点击下方“拓展1”知识卡片可复习巩固。


具体路线将围绕点位⑥-⑩展开。这些点位分别位于哪里?有哪些相关的历史故事?现在又是怎样的新图景呢?且听笔者娓娓道来——


点此展开

拓展1:点位①-⑤在哪儿?

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创立德文医学堂,初期在白克路(今凤阳路)同济医院对面租赁三幢西式楼房作为校舍。


1907年时的校舍(资料照片)

原校舍目前已不存在,笔者在附近找到了一座有点相似的楼


1908年,学堂在宝昌路 (今淮海中路) 南、金神父路(今瑞金二路)西购得土地12亩,着手自建校舍。1912年后,学堂又两次增购土地。

1912年同济德文医工学堂校舍

如今校舍所在地已成为上海理工大学(复兴中路校区)


1917-1937年,同济在吴淞办学。篇幅所限,此部分内容我们将在下周详细展开。


1946年复员上海后,附属医院(点位②)回到了最初办学地对面的宝隆医院(时称中美医院,今凤阳路长征医院)。



同孚路(今石门一路)82号(点位④)德国医院也曾作为附属医院的所在地,今为美诺之家。至于点位③的医后期宿舍,笔者不能确定其准确位置,推测其大致位于今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储能中学附近。


石门一路82号今昔对比(资料照片)


文法学院及总办公处(点位①)则落脚于四川北路西童学校(今民办新复兴初级中学)。



1946年至1951年期间,医学院则落脚于善钟路100号(今常熟路100弄10号)(点位⑤),现此地归上海歌剧院使用。


下面是行走路线示意图和音频,有需自取:




117th Anniversary

大上海计划


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成为国内最大的商埠、国际贸易港口。商业贸易区主要集中在租界,租界横亘于市中心地区,全市分割为法租界、公共租界、华界。市政设施各成系统,道路交通不畅,货物运输不便。港口吞吐量激增,码头不够使用。


为避开公共租界和法租界,谋求所辖区域的发展,1927年7月,上海特别市政府按孙中山提出的“设世界港于上海”发展要求,提出城市建设计划草案。1929年7月,决定将北邻新商港,南接租界,东近黄浦江,地势平坦的江湾一带(约7000亩)划为市中心区域。8月,成立市中心区域建设委员会,负责计划建设事务。1931年11月,《大上海计划图》完成绘制。


大上海计划中的市中心规划道路系统图与规划行政区鸟瞰图(资料来源:《上海六千年》)


点此展开

拓展2:江湾五角场路名趣谈

平时在中山北二路以北区域溜达的时候,或许你曾发现:这块地方不少路名是以“国”“政”开头的(如国权路、国定路、国顺路;政立路、政本路、政通路等)。


这些道路的命名,与“大上海计划”密不可分。当时的规划中,区域内道路系统以三民路(向西,今三门路)、五权路(向东,今民星路)、世界路(向北)、大同路(向南,未辟筑)为界分区,共采用九个字作为打头,与带有吉祥寓意的字进行组合形成路名(具体哪九个字请自行查找)。


但是,由于资金有限,最后仅建成了国、政开头的道路,其他各字开头的道路建成较少。近几十年来,这些道路中还有不少被废止或改名。


目前以民字开头的道路有:

民府路、民壮路、民约路、民庆路、民星路


目前以市字开头的道路有:

市光路(仅此一条)


目前以府字开头的道路:无

府南右路→黑山路

府东外路→长海路


顺带一提,四平路的前身其美路,也是在这一时期建成的。


从1931年到1936年,规划中设计的上海特别市政府大楼、上海图书馆、上海博物馆以及上海运动场、体育馆、游泳池等建筑陆续动工并完成建设。


1. 绿瓦大楼

绿瓦大楼原规划为上海特别市政府大楼,现作为上海体育大学行政办公楼使用,1-3层作办公用途,4楼有对外开放的体育教学博物馆(仅限工作日)。


绿瓦大楼于1931年6月动工,1933年10月10日正式落成,作为当时旧上海特别市政府大楼使用。


在建的旧上海市政府大楼(资料来源:上海体育大学档案馆)


绿瓦大楼的建筑造型采用“涂彩飞檐梁柱式”。在外观上以中国清代建筑为蓝本,浓墨重彩,富有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华贵气息。但同时又把西方科学的理性精神带进了建筑领域,更加重视功能,使古典文化与时代精神结合了起来,是中国典型的新古典主义建筑。


绿瓦大楼外景(本篇中除特殊说明的照片外,其余照片均拍摄于2024年5月16日)

大楼背后市政广场上的孙中山雕像,于“大上海计划”建设时期所修建


在绿瓦大楼东北侧,还有世界上第一家全方位展示武术历史与文化的博物馆——中国武术博物馆。该馆周二至周六9:00-16:00开放,免费参观,无需预约。


中国武术博物馆和体育教学博物馆内景实拍


2. 影像楼与飞机楼

从上海体育大学长海路正门出,过街即达长海医院。原旧上海博物馆,现为该院影像楼(10号楼)。


旧上海博物馆的外景今昔对比。现该楼内为CT、核磁等医学影像相关检查点,不建议内部参观


在该楼南侧不远处还有一栋“飞机楼”(12号楼),由时任中国建筑师学会会长董大酉设计。它曾经是民国时期中国航空协会的会所,也是爱国同胞捐资捐机以支持“航空救国”的标志。


从空中俯瞰“飞机楼”(资料照片)


1947-1949年,“飞机楼”曾为同济附中的办学场所(点位⑨),目前改为第二军医大学校史馆使用。


“飞机楼”的旧址与新貌


长海医院院区内还藏了一座真正的医院大楼——旧上海市医院(今长海医院21号楼),作为病房使用。目前该楼内部正在整修,仅能远观外景。


长海医院21号楼外景

杨浦区图书馆


由长海路向西,穿过恒仁路,便到了杨浦区图书馆。1946-1949年,这栋建筑是同济大学新生院的所在地(点位⑧),1949年同济附中搬了过来,建筑先后作为中学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宿舍、运动场等使用。


同济中学外墙上的相关图文介绍


后来,同济中学的校区移到了马路对面,以政立路为界分为南北两区。兜兜转转几十年,旧上海图书馆如今又恢复了最初的功能。


同济中学(政立路20号)外景


杨浦区图书馆外景与内景

江湾体育场

由同济中学出发,沿政立路向西走15分钟左右,便可到达“大上海计划”中的上海运动场——江湾体育场。


江湾体育场同为董大酉设计,始建于1934年8月,1935年10月建成,可容纳42000名观众,曾被誉为“远东第一大体育场”。



不过,相较于上海体育场、虹口足球场等体育场馆,历史更悠久的江湾体育场却只是活在地铁站名里的一个老建筑,内部很少举办活动,其可观的空间潜能和社会效能有待进一步发挥。


“大上海计划”是近代上海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城市规划,具有开创性。但由于受到特定历史条件的限制,计划本身实行的难度较大。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后,“大上海计划”中的剩余工程全部停工。后规划调整,市政中心重新回到了人民广场。


117th Anniversary

创智赋能


从江湾体育场西侧的广场拾步向下,便到了创智天地。由最初的“杨浦知识创新基地”到现在以人为本、多主体共同参与、融合发展的“共创社区”,创智天地正不断为上海城市更新增添亮色。


2024年5月14日至19日,为契合奥运会资格赛主题,某品牌在创智天地下沉式广场打造了多个相关主题活动


创智天地公共创新联合实验室与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共同发起设计分享活动Meet U Lab,带领公众在有趣的空间和思想中穿梭(资料来源:上海杨浦)


地下通道的另一边是大学路,全长700多米的道路沿线分布有大量艺术装置和餐饮店。各式创意小店则“向上生长”, 丰富垂直层面的商业形态。



大学路北侧还藏着上海市最大的位于公共绿地中的社区花园——创智农园。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萧红在《祖父和我》中这段充满童真的文字,放在这里也很贴切。踏入创智农园,田野般的宁静和舒适扑面而来,以自然农耕体验和公众参与为主要特色,孩子们可以通过观察、触摸、闻嗅、种植、采摘等方式近距离体验自然,而大人们则可以在这里寻找生活中的诗与远方,并与孩子们共同参与在地社区融合活动。


从八年前社区开发的边角料,到如今基层社区治理的阵地,这个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师生参与设计和运营的社区花园,也建构起了一条人与自然、人与人的情感纽带,充分践行着可持续发展理念。



同济大学校外实践基地——创智农园实拍


大学路西端汇入政民路,在国定路处形成五岔路口。主线行走将由此处转为南行,另有一条向西的隐藏支线。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阅读下面的“拓展3”介绍。


点此展开

拓展3:沪东校区与叶家花园

沪西校区和沪北校区对大家而言并不陌生,但你是否知道还有一个沪东校区呢?


沪东校区位于武东路100号,原为上海建筑材料工业学院。2001年起曾作为一年级研究生学习和生活基地。2006年7月,为落实上海市高校教育资源调整规划,沪东校区的部分教室和宿舍让予上海财经大学使用。2009年初,沪东校区整体移交上海财经大学,成为其武东路校区。


同济大学沪东校区原校门外景(资料来源:同济大学档案馆)

今上海财经大学武东路校区校门外景


与原沪东校区相距不远的是同济大学附属肺科医院。在医院深处还有一座精致的小花园——叶家花园。



花园为浙江镇海巨贾叶澄衷之子叶贻铨(字子衡)建造。他早年求学时的业师,是当时国立上海医学院院长颜福庆。民国22年2月他们相见,在互叙别情时,颜向叶谈及医学院亟需筹建一所专门医治肺结核病人的医院(也即今肺科医院)。叶闻后深为感动,加之其热心教育,于是慨然将此园捐赠给国立上海医学院建立第二实习医院,这一善举曾获当时的教育部褒扬。


在南行过程中,我们将顺带经过原同济大学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点位⑩魏德迈路370号,今址约为国定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所在地)和理学院(点位⑦,原第二教育学院,今国顺路上海开放大学)临时办学点所在地。不难发现,这两处至今仍保留着教育功能。


↑原职业学校外景

↑原理学院外景


117th Anniversary

NICE 2035


沿政本路向南,穿过中山北二路,你会发现道路一下子收窄。杨树浦港桥以南,道路变成了宽度仅3米的小弄堂。弄堂虽小,墙壁上可大有乾坤——一个个熟悉的生活场景,以画作的方式跃然眼前。



弄堂到底折出去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彰武校区(又称四平路校区彰武区)。我们的第三部分探索也将从这里开始。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彰武区(原为上海航空工业学校)校门外景


1. 松鹤公园

与彰武校区一墙之隔,有一座小巧而精致的松鹤公园。公园建于1986年10月,在进门处设松鹤及老寿星像。据公园简介介绍——“园内茶室居中,三面环水,风景宜人,背倚松林,寓意松鹤延年,故得名。”



公园特色为每年2-3月绽放的梅花。当然,其他月份进去逛逛,体验“20分钟效应”,也是不错的选择。

2. 四济文明之路

作为鞍山新村片区的内部道路,抚顺路(西段)和苏家屯路的过境交通比重并不大,这为提升慢行交通品质奠定了重要基础。


一路走到这里,你有没有觉得累了?别担心,本段行走路线沿线,每隔几十米就设计了一处景观小品或公共长椅,可以随意休息。走走坐坐赏风景,舒舒服服话生活,这便是鞍山社区景观营造最大的特色。


抚顺路-苏家屯路沿线的各景观小品。2021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结束后,它们基本都被保留了下来


猜猜这两个景观小品分别对应上海人日常生活中的哪些活动呢?

3. 设计创意学院

四平路赤峰路站,原名“巴士一汽”站。1999年,上海市区最大的立体公交停车场——巴士一汽四平路停车场,就在此建成。


21世纪初的四平路停车场内景


2003年10月,市政府专题会议确定停车场约120亩土地交同济大学使用。而同济大学对这一地块,也进行了明确的功能定位,即“建设成为一个以设计学科、设计产业为主,集教育、培训、产业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开放式的现代设计创意园,成为同济大学的东校区。”


要建设这片属于创新设计的热土,如何处理好原先场地上的设施便成了重中之重。经过反复考量研究,同济大学最终决定保留这座具有工业特色的停车场。


在改造方案中,除了在原建筑上加建2层,还引入了大量节能、生态环保的绿色设计。新老建筑成功叠加、浑然一体。改造后的建筑仍呈现出原停车场的基本形态,坡道、车库等建筑元素清晰可见。



停车场改建工程完工后,设计创意学院也搬入了这片园区,并逐步形成了“IF”、“IT”、“IS”三座教学楼鼎立的格局。教学楼的设计充分彰显“让创意在交流和切磋中不断迸发,让思想在碰撞和砥砺中持续泉涌”的核心理念。


顺带一提,原公交停车场停车场南侧的部分用地目前建设起了新的生命科学大楼和创新创业大楼,明年或将投入使用。


从四平路中央看新建成的几栋大楼

点此展开

拓展4:55路

55路源于1951年7月19日新辟的52路四平路支线(蓝牌车)。1952年6月15日更为现名,曾为四平路上唯一的公交线路。


当时的同济校园所在地被认为是上海郊区,出行多有不便,学生大多依靠13分钟一班的55路。


吕美安《同济大学门前的道路交通》一文曾载:“到星期六下午四点放课或是全校大会散会,同济门口唯一的55路真是拥挤不堪。上车要花一个多小时排长长的队,好不容易才挤上车的,那简直是前胸贴后背,冬天也会挤出一身汗。” 这段对上世纪五十年代55路的描述放在八十年代仍然适用。


上世纪80年代,高峰期塞满乘客的55路巨龙车


进入21世纪,四平路校区周边的区域已完全实现城市化,四平路上的交通出行方式也逐步丰富起来,文中所载的这种情景逐渐变得少见。


如今的55路由原910路(ZX55路)更名而来(原55路与147路整合后撤销)。作为四平路的“一路一骨干”,55路依旧日复一日地服务着部分同济师生的日常出行。


2023年国庆节,55路国庆彩车S0S-0101驶过四平路校区正门


4. 同济新村

同济新村始建于1954年,最初是为了解决教师职工等住宿问题而建设的。后来,同济新村越建越大,内部道路也有了自己的名字——(东西向)济一、二、三、四、五路;(南北向)同一、二、三、四、五路(济四路以北称作同X北路)。命名方式和嘉定校区内部道路颇多相似。


同济新村内各区块楼栋的建筑风格、层数、层高、门廊等都有较大的不同,如果对建筑感兴趣的话,在里面逛一圈会有很多有趣的发现。



但如果要快速定位具体楼栋,就让人头大了。请推测下面四组门牌号中,哪一组涉及的两个门牌号彼此相距最远?

A. 16号与524号     B. 153号与758号

C. 88号甲与900号 D. 213号与213号甲


答案请综合指示牌和实际情况判定:

同济新村小区指示牌

5. NICE 2035 生活原型街

社区营造+创新+创意+创业=?

同济人给出的答案是——NICE 2035.


所谓NICE,即社区、创新、创意、创业四个词语对应的英文单词首字母之串联。作为一个设计驱动的社区支持型社会创新实验,NICE 2035旨在用足大学的人才、创意、科技、资本和转化支撑,聚焦未来生活方式,由设计思维驱动,从需求和用户出发,用“生活实验室”方法,聚焦真实世界的挑战。


在鞍山五村和公交新村之间,200多米的四平路1028弄就生动呈现着“NICE 2035”社会创新实验对未来生活的畅想。


2018年起,同济大学创意学院与街道联手,对部分居民投诉多、业态能级低的店家实施微更新改造,取而代之的是一批以“创新设计”为龙头、涵盖未来生活各个领域的创意实验室。



NICE 2035的实践有效提升了夹弄的空间品质,助力社区从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末端变为源头,更拉近了附近居民之间的距离。


夹弄内阜新路社区睦邻中心门口,来自不同居住区的小朋友们和家长们一起摆摊


6. 赤峰路

2021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前,NICE 2035的城市微更新实验还扩展到了赤峰路,涌现了一批兼具美感和实用性的特色装置和空间设计——

1


彩色座椅

赤峰路东端同济大学出版社旁,六个彩色字母SIPING为路人及环卫工作者提供了充满美感的歇脚处。

2


创意墙

位于赤峰路四平路(东行)站点旁,上面介绍了NICE 2035的概念及愿景。

3


翻转同济

一面由蓝橙双色圆筒组成的墙。以前每个圆筒都可以转动有很多创意图案曾在此出现,成为赤峰路上最亮眼的打卡地。2022年后图案固定为I ❤️ SH

4


绘画墙

由芬兰的苏雅默教授设计。在这面绘画墙上,赤峰路上的城市烟火气和师生们的日常,皆栩栩如生。

5


NICE墙

赤峰路67号旁,镶嵌其中的小展板展示了赤峰路的往昔和未来设计愿景。

6


咖啡馆

某咖啡馆门前的地名换上了彩色涂装。不同材质座椅的穿插,为携带宠物的市民提供了开放空间。

7


新话亭

公用电话的升级版。设计师在保留原有功能基础上,还增加了手机充电功能。

8


小广场

赤峰路50号南门旁,设计师设计了一个台阶式小舞台,其既可以真实地用作小型表演,也可以成为座位。

9


口袋公园

位于密云路口。造型奇特的不锈钢装置上有着刻度,公制、英制和中国传统计量方式共存于一体。



本条线路的终点是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也即开篇地图中工学院(点位⑥)的所在地。


1984年与2018年的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航拍对比(资料来源:同济大学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照片档案展)


七十多年来,这片热土见证着同济校园的蓬勃发展;见证着同济学子的成长成才;见证着同济智慧的火花迸发;更见证着同济精神的生动实践。


栉风沐雨,同舟共济;开拓创新,追求卓越。迈向未来的同济大学,将以奋进之笔续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同济答卷,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策划|沈 元

供稿|沈 元(文案、图片、音频)

编辑|沈 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同济大学生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