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师者丨温铁军:用脚行走,用心治学
感谢您关注人大本科生招办官方微信
如果您尚未关注,点击上方“人大阳光招生”可以订阅哦!
“别人给我诸多名号,那都是别人的命名,我不认可。我一直认为自己只是个实验员。”作为我国“三农”问题研究的领军人物,温铁军一边在学术领域攻坚克难,一边将大量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中国“三农”可持续发展的实验中,在农林经济领域踏踏实实地用“脚”做学问。 潜心耕耘“三农”问题研究 温铁军,从新闻系毕业两年之后开始从事农村调查研究。并非农林专业科班出身的他,一边在实践中摸索一边给自己充电,此后又通过了中国农业大学的博士生课程。与此同时,他多次前往美国知名学府交流,学习国外的现代科学研究方法。 “我经过多年工作才懂得,真正在社会科学领域做研究需要很大韧劲。”从1985年提出“三农”问题的研究思路,到如今“三农”问题备受政府、民众关注,长达三十年的时间里温铁军一直坚持行走在田间,在与农民交谈的过程中获取一手资料,提出了“三农”问题的两个主要矛盾,出版了多部极具影响力的专著:《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1949—2009》《解读苏南》《“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中国新农村建设报告》。作为学科带头人,他主持了多个纵向课题和横向课题,并担任多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国家自科主任基金项目等项目的首席专家,并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CCTV年度经济人物奖”、“中国环境大使”、“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奖”等荣誉奖项。 温铁军始终关注维系农村可持续发展和传承中国几千年乡土文化的问题,“怎样真正做点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几千年乡土文化传承的事情,这是国人该思考的问题。不要让中国乡土文化在我们这代人身上断掉。” 他决定在河北省定州市翟城村进行乡村建设试验,通过开办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免费为当地农民提供农业生产技术、组织管理技术培训课程,提高农民的文化软实力。没有运营经费,他就把自己的稿费和演讲费捐献出来;别人不理解,他却还是坚持站在学院建设第一线。最终,这种学院培训模式帮助当地农民获得了丰收,并相继在贵州、云南、四川等贫困山区推广开来。2013年,“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在西南大学正式成立,温铁军担任执行院长。 “农业从来是有机的,从来是承担了生态和环保的功能。城里边的工业化造成的破坏和污染,那才几十年,而农业曾经几千年是生产环保的。在这一点上,我想我们这些有点国际经验的人,应该先走一步。”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民众日益增长的对生态食物的需求,温铁军在国内率先开展社区支持农业(CSA)尝试,这是国际上正在实践的生态农业模式。 最初的几年,有人说他的社区支持农业是“乌托邦”。“搞生态农业,开始农民非常不理解”,但他并没有动摇自己的生态理念,带着学生、志愿者、国内外学者一起投入到这片生态农业的实验田中。在温铁军的指导下,国内第一家规范运作的CSA农场“小毛驴市民农园”2008年在京郊成立。“小毛驴”作为我校产学研基地,既促进着专业知识向实践应用转化,也推动着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
东方出版社 2013年版
温铁军认为,解决“三农”问题要基于国情,要扎根中国广大农村,了解农民生存的真实状况,甚至还要走出去看看国外的做法。他自称自己是一位“用脚做学问”的学者,用脚不仅仅是因为他对农村、农民怀有深厚的感情,也源自于他务实的钻研精神:“我一向注重社会调查,注重用事实说话,所以‘用脚做学问’对于我是一辈子的事。”
在他看来,只有通过广泛的调查,了解实际情况,才能形成正确的观念和决策,“我去发展中国家实地考察,经常是没有经费支持的,但我就是相信眼见为实,实事求是,我自己想要搞清楚是怎么回事,追求真理是不需要报酬的”。
经过多年的调研,温铁军的足迹遍布了全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国内到国外,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在美国进修期间,他担任过世界银行、联合国等机构国际课题的主持人。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开展的调研拓展了温铁军的视野,把上世纪70年代在国外兴起的社会支持农业(CSA)引进到国内正得益于此,这个举措也为人地关系和谐发展开启了新思路。温铁军始终秉承着用事实说话、用脚做学问的精神,“‘三农’问题不是哲学思辨,必须走出书斋,扎扎实实地调查研究,才能谈得上开出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