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尚未关注,点击上方“人大阳光招生”可以订阅哦!
李扬统计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统计模型在生物医学、市场研究等领域的方法与应用研究
初识李扬时,他穿着一身运动服,打招呼有些腼腆,谈吐间带着典型北京人的幽默与热情,话语内外透露着对统计学的了解与热爱。每每说到学术问题,他都会目光炯炯、嘴角上扬,清晰的逻辑、海量的信息,都让人感受到这位青年教师的朝气和才气。从2001年到2010年,从本科到博士,李扬在人民大学度过了十年,可谓地地道道的人大人。第一次出国学习缘于博士阶段的一个联合培养项目,“出国学习的经历给我开启了新的思维模式,以前认为在国外读硕读博很轻松,其实不然。除了必须完成的学业外,学生可以凭借兴趣选择更多课程修习,这样可能会很辛苦,但受益良多。”跨学科不仅是兴趣使然,更依靠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独到的学术眼光,2012年李扬在《Statistics in Medicine》发表了题为“Syndrome evalua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sing second-order latent variable model”的论文,更加明确了将生物医学统计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博士毕业后,李扬选择在耶鲁进行博士后研究。在这里,他和志同道合的同事们潜心于学术研究中,他的论文在SCI期刊《Human Brain Mapping》获得发表。“我告诉自己,博士后不能为了功利做下去。因为我想读所以我要珍惜,要少一点杂念,多一点严谨与真诚。”2012年李扬回到了人民大学。他带着欣喜,也带着干劲儿,利用“海龟”优势,充分把握学校提供的机会,成为多个项目的主要参与人、负责人,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等项目资助,研究涉足生物医学统计、决策与预测、市场研究、教育与心理等多个领域。对于最近正在着手的中国人民大学研究品牌计划,李扬更是信心满满。他说:“从2012年到现在,我在人民大学迅速成长着。一方面,在美国的那段时间对我而言是一个积累的阶段,在回国以后把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问题中才能出成果。另一方面无论是合作单位提供的课题,还是学校本身提供的资源,都让我觉得可以研究的问题越来越多。”“其实最初我是被调剂到统计学院的。”他有些羞涩地笑了,“但这并不影响我爱上它。”十几年前统计学并不为大众了解,就算现在对于统计学的误解也有很多。其实,研究看起来充满数字和公式的统计学不仅仅需要数学知识,还需要计算机编程能力和在其他学科问题中敏锐地找到统计学问题的能力。李扬认为,统计学是归纳,也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而找到方法。这也是他爱上统计学的原因。他谈及研究团队和北京市某医院正在合作的关于老年人骨折后手术死亡率的项目:选取大量往年病例,先根据医生的经验来评定相关指标和所占比重,再通过统计不断核算指标和比重的合理性,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公式。他们希望在结项后将成果应用于临床病例,帮助医生科学预判,使患者更清晰地了解手术利弊。“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发现,统计结果和医生经验的区别大同小异,但我们一旦证实了经验的可靠性,就能给问题提供更明朗的答案,也能推行行之有效的办法。”李扬说。和统计学一样火起来的还有“大数据”,2015年底,人大成立了统计与大数据研究院,这两个热点的碰撞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李扬在深入分析一篇学术论文的过程中发现,如果在处理大数据的问题时,能够把统计学的思想技术引用进来,将会更好地进行预测。他计划下一阶段着手于此,“统计学在中国的发展会和国外非常不一样,我们有最庞大的数据,而数据量越大,复杂结构关系会越多,中国在大数据领域会发挥格外重要的作用。当需要解决数据体现出的实际问题时,才能体现出统计学的重要价值。有人说大数据时代不需要统计了,真的是这样吗?其实在学界并没有达成一致。现在,我们要不要做站在风口上的那个人,能不能抓住这样的契机,让统计学在大数据的研究中真正发挥作用,利用优势做出比别人更好的、更有特色的成果,这个是最关键的。”从被动开始到主动出击,李扬对统计学的热爱一直保有开阔的学术视野和敏锐的思维方式,也有着一些哲学的味道:“凡物莫不相异。统计学包容并且热爱这世界每一个不同,只有在变异性上提炼规律,才能更好地解决矛盾本身。”在人大上学期间,李扬是一个风云人物,做过学院的团委副书记、院刊的主编和统计调查协会的会长。他在做会长期间还改革了统计调查协会的运行模式。这样一位资深大师兄如今变身杰出青年教师,他笑谈曾经也想当个西装革履的外企白领。“但当我读了博士却发现其实实现个人价值除了金钱和权利还有另一种影响力,所谓不能当世界冠军就当世界冠军的老师吧。”李扬把教师当作一个“有影响力”的职业,“首先我讲这门课我的理解会是学生对这门课的第一印象。在更深层次上,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会对我的学生或多或少产生一些影响。”而这样的影响并非是单向的,李扬十分重视教学中的互动,他更希望自己可以融入学生群体中,而不是埋头搞科研。“教学才是一个教师价值的体现。和学生交互讨论的时候,其实对学生和老师都是一个提升的过程。在科研上我也希望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统计学院的聂宇威同学是李扬的硕士研究生,他每周都参加李扬自发组织的讨论班。这个讨论班由学生轮流报告最近所读的论文或者自己正在研究和准备研究的问题。即使是对专业学位硕士,李扬也要求他们做模型方法上的讨论,并针对不同的数据类型和模型做变量选择和参数估计。聂宇威同学说:“我们师门项目刚开始的时候他会跟我们一起‘开脑洞’,结合甲方要求提出研究思路,根据经验提出具体可以尝试的模型和方法,后期就主要由一个学生牵头,带领团队一起做。他很认真负责,无论是做项目还是在平时的培养中,都会经常找学生交流,我们向他汇报自己做研究的最新进度,他进行指导。通过项目我学到了很多理论方法,更多的是处理实际数据的经验。”信息学院的黄雨晨同学曾参与过李扬负责的网络视频播放量预测模型的项目,她说:“我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当时我们组里有一位同学在处理数据的时候调了一下某个参数,让显著变量结果好看了很多,然而李扬老师说不能这样,这样会有虚构的嫌疑。”作为一个青年教师,道阻且长,李扬却并不急于求成,他努力培养新式的师生关系,并筹划创立更多兴趣类课程以便普及统计学教育,“我觉得更需要去为大局考虑,在一些并不能立竿见影看到好处的事情上做出自己的努力”。很多时候并没有捷径可以走,唯一可走的捷径就是比别人更加努力而已。但我不是说我比别人更加努力,我比原来的自己能更努力一点。形容李扬老师只有一个字“拼”,据我所知,他的日程都是排得满满的,几点到几点开会,几点到几点跟学生见面,几点到几点讨论项目……经常到晚上九、十点钟才离开学校,连周末也经常在学校工作。作为他的学生还真是有些惭愧,连老师都这么拼,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不知不觉也跟着李扬老师一年了,每当我遇到问题时,老师总是将思路清晰地讲述,是一位特别认真负责的老师。当我们遇到困难时,老师也总是在紧要关头帮助我们,虽然老师对于我们做项目与研究的要求极为严格,但是也就是因为老师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让我们对学术更加认真严谨。非常期待老师能够在这种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个最适合他的那个人。对我来说,能够遇到李扬老师这种亦师亦友的老师,很荣幸,也希望自己未来能够成为一个像李扬老师一样智商与情商兼备的人。